让流失的文物回家!桂城这个地方上演现实版《逃出大英博物馆》南海区政府网站

剧中,小玉壶寻乡到达的站点是“瑰葭路(归家路)”站,而在桂城的千灯湖畔,也有一个桂城版的“瑰葭路(归家路)”站——广东大观博物馆,这里也上演着一个个流落在外的中国珍贵文物回家的故事。

千金散尽,也要让漂泊的瑰宝回家

让流失海外的文物重回祖国,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热切期盼。对于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来说,这是他一辈子的使命。

谈及流失在外的珍贵文物,丁方忠这样形容:“就像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却没有保护好而被别人拿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此,多年来,丁方忠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把握各种机会,收集流落在外的文物。“把这些珍贵文物保护下来,这是上天给我的使命,是我这辈子要干的事。”丁方忠说。

大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青铜鼎。

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内,有相当一部分的珍贵文物是海外回流的文物。

其中,被放置在大观博物馆的序厅入口处最显眼位置的镇馆之宝——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青铜鼎,便是馆内海外回流文物的代表。

这尊器型巨大的青铜鼎通高55厘米,纹饰精美,气度雄伟。其铸造技术在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迄今为止这组青铜鼎在各大博物馆只展出过四个。

2011年,丁方忠在国外一个展览上看到了这尊交龙垂鳞纹青铜鼎。当时,这件珍宝被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吉赛尔·克劳斯珍藏。凭着一面之缘,丁方忠决心要将这个“国宝”带回家。

为了让这件珍宝回家,丁方忠心力交瘁,白发都添了几缕,辗转多方商谈、筹资,甚至不惜抵押自家企业做担保,几乎花光所有积蓄,耗时一年多,最终一点一点将这件属于中国的珍宝“供”回了家。

青铜提梁卣。

不惜散尽千金也要让背井离乡的珍贵文物“回家”,这样的故事在大观博物馆还有很多。就如馆内的两件商代青铜器——青铜提梁卣和饕餮纹青铜尊。

还有馆内的青铜羽人御龙十三连盏树形灯、五山纹青铜镜等珍贵文物,则是丁方忠奔走于各国际拍卖会,克服重重困难和曲折竞拍回来。

青铜羽人御龙十三连盏树形灯。

讲好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为了将一件件珍贵的海外流失文物抢救回来,丁方忠不时要面临“散尽千金”的境况,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是我愿意做的事,能保护这么多文物,再辛苦我也觉得很幸福。”

在丁方忠看来,这些历经磨难回归故乡的瑰宝,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件器物被收“藏”起来,而是要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传递开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正因如此,丁方忠不吝于把积攒许久的珍稀藏品悉数拿出,打造博物馆,将藏品进行鉴定评级、入藏博物馆,从私藏转变为公共文化资源。

“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不属于某个个人,它们是属于佛山人民的,是属于全社会的。”丁方忠称,自己只是文物的守门人和保管员。

广东大观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

现如今,广东大观博物馆馆藏文物共计12000余件,涵盖古代青铜器、青铜镜、汉唐陶器、瓷器、掐丝珐琅等文物门类,且大多数系同类文物中的精品。其中,尤以青铜镜以藏品数量之多、精品之集聚位居全国博物馆前列,馆藏珍贵文物共计57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5件/套。

根据《广东省2022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广东大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数量约占全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数量的20.4%。

每件珍贵文物背后都记载着一段悠远深长的故事。

当前,南海全面启动“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明确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凸显岭南广府文化核心起源地魅力。

作为“水上南海”的一座文化地标,广东大观博物馆承担着以文博力量赋能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使命。

“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也是城市的客厅。”身为馆长,丁方忠带领着团队不断创新文旅体验,力求讲好文物的故事,让一批又一批回到家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博物馆成为南海乃至佛山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听鸿夜话、特色展览、主题讲座、亲子研学、文博讲座进校园、博物馆夜游……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深厚的历史魅力,而游客的每一次参观和参与,都是对回流文物最好的抚慰。

当珍贵被珍重,当思念有回响,下一站瑰葭路(归家路),即将到站。

THE END
1.“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主题活动2024年10月29日,我校趣味历史社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历史文物的“出逃”过程,引导同学们关注并思考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问题,同时激发大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活动现场,指导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大英博物馆场景,展示了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等在内的...http://ahwxzx.com/display/527872.html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https://www.jyeoo.com/shiti/bd847910-ed15-415a-8252-87cbc22524eb
3.河南小伙在伦敦用方言介绍家乡文物!正筹拍河南版《逃出大英博物馆...洛阳汉代人像空心画像砖柱、浚县辛村卫侯墓康侯簋...每当看到中国文物旁的展示牌用拼音标注着这些来自河南的文物,郑州小伙儿刘文超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近日,在短视频中用河南话介绍大英博物馆中河南文物的刘文超受到网友关注。12月6日,刘文超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的采访,谈起拍摄初衷与未来计划,他...https://m.gmw.cn/2023-12/08/content_1303594269.htm
4.专项08+综合性学习(附答案)在中国落后之时,大量文物流落海外,如今国家富强,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也空前高涨,“带文物回家”的意愿空前强烈。 近日,两位青年博主创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短剧虽短,...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7/6133233135010145.shtm
1.《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终,但文物“瑰葭”仍在路上“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一时间,有关文物保护及追索话题成为网络热点。5日,短剧上线最后一集,“下一站是,瑰葭(归家)路”再度戳中网友泪点。 “国宝出逃”还是“国宝回家”? 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9/t20230906_8075950.shtml
2.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 8月底9月初,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借着三集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正片内容,在B站平台拿下集均超950万的播放量,在抖音平台收获共计超2500万的点赞,激起了现象级的网络讨论和仿拍热潮。 没有酷炫的特技加持,没有反转不息的多巴胺剧情,该剧在制作上保持克制,...https://www.rjxj.com.cn/xjxw/202309/Content_891127.shtml
3.独出心裁,《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讲述中国文物...8月30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后迅速爆火出圈,引发热议。该剧采用文物拟人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玉壶在英国街头偶遇中国记者,寻求帮助想要回到故土的故事。短剧赋予了文物人的情感与声音,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解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一鸣惊人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824592
4.大英博物馆:变宝为废,我们有一手!在我们国内,前段时间,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爆全网,影片采取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遇到中国记者后,请求他带自己回家的文物出逃寻乡故事。 同时,《环球时报》发出社评,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e8d557366c.shtml
5.初中主题班会立志报国,为国担当教案21世纪教育网3.拓展大英博物馆相关事件 活动二:文物出逃:逃出大英博物馆 1.播放短剧,解释短剧背后的含义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一起来看下这部短剧。 http://zy.21cnjy.com/20654575
6.大英博物馆获捐价值10亿英镑中国瓷器珍贵文物再添珍藏大英博物馆近日宣布,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 这批文物原属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自2009年起在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展出。大维德基金会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馆,...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241115/4758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