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考申论热点: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

2024国考申论热点: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

华图教育|2023-09-1217:07

收藏

一、新闻热点

2023年9月,由90后自媒体人创作的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红遍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及视频号。短剧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如潮的好评。

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制作的小短剧,剧情紧凑、情感饱满、细节满满。视频虽短,但每一帧都透露出两位博主的用心,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这部总共不足20分钟的短剧,却处处藏着创作者的用心,诸多细节已被网友们抽丝剥茧、细细品味。

二、热点分析

(一)《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的原因

1.占据题材优势,与大英博物馆文物失踪的消息不谋而合

反映了国人强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心情。2023年8月16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大英博物馆库房中的黄金和珠宝文物被盗,年代跨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800万件藏品。馆中仅用来长期陈列展出的中国文物就有2000多件,而收藏中国文物的时期从最早的西周一直到明清,种类从青铜器、瓷器到壁画、书画等应有尽有。目前,负责馆藏的工作人员已经被解雇,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8月25日宣布辞职。

2.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成熟的短视频平台支撑

3.剧情紧凑,情感饱满,拍摄制作精良

短片做得确实非常精致,细节满满;整个剧情处处充满了匠心和巧思。视频的拍摄手法也是其成功之处,制作团队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CG技术,将博物馆内的展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使得整个视频更加生动有趣。观众们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展品,还能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刺激。

(二)《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的意义

1.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2.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更凝聚了深切的民族情感。

三、引申背景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文物工作领航指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加强文物整理保护、做好研究阐释、提高展示传播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指出,“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今天的年轻人,将在未来成长为国之栋梁、社会中坚。当代中国青年成长于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他们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生活世界。

四、词句积累

1.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2.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3.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4.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

5.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6.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要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

五、素材补充

1.短视频激活传统文化魅力

2.年轻人追捧传统文化

3.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

从文物保护看文化传承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三星堆的发展史、古蜀文化的交流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

文化传承需要“守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仓颉造字到孔子韦编三绝,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烂宝贵的文化财富。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赓续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与价值。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好评如潮,影片将48首唐诗贯穿其中,国漫与唐诗的结合,开启了古今穿越时空的对话,“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年轻人的热词。抑或是“天宫”“玉兔”“鸿蒙”等词的古为今用,都表明了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新。只有为文化赋能,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重新“活起来”。

文化传承需要“和合”。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作为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受限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这同时也是文化包容的前提,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去融通。从唐代鉴真六次东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无一不彰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要继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勇挑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不断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发展中传承,在发展中创造无限价值。

THE END
1.“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主题活动2024年10月29日,我校趣味历史社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历史文物的“出逃”过程,引导同学们关注并思考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问题,同时激发大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活动现场,指导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大英博物馆场景,展示了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等在内的...http://ahwxzx.com/display/527872.html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https://www.jyeoo.com/shiti/bd847910-ed15-415a-8252-87cbc22524eb
3.河南小伙在伦敦用方言介绍家乡文物!正筹拍河南版《逃出大英博物馆...洛阳汉代人像空心画像砖柱、浚县辛村卫侯墓康侯簋...每当看到中国文物旁的展示牌用拼音标注着这些来自河南的文物,郑州小伙儿刘文超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近日,在短视频中用河南话介绍大英博物馆中河南文物的刘文超受到网友关注。12月6日,刘文超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的采访,谈起拍摄初衷与未来计划,他...https://m.gmw.cn/2023-12/08/content_1303594269.htm
4.专项08+综合性学习(附答案)在中国落后之时,大量文物流落海外,如今国家富强,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也空前高涨,“带文物回家”的意愿空前强烈。 近日,两位青年博主创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短剧虽短,...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7/6133233135010145.shtm
1.《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终,但文物“瑰葭”仍在路上“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一时间,有关文物保护及追索话题成为网络热点。5日,短剧上线最后一集,“下一站是,瑰葭(归家)路”再度戳中网友泪点。 “国宝出逃”还是“国宝回家”? 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9/t20230906_8075950.shtml
2.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 8月底9月初,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借着三集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正片内容,在B站平台拿下集均超950万的播放量,在抖音平台收获共计超2500万的点赞,激起了现象级的网络讨论和仿拍热潮。 没有酷炫的特技加持,没有反转不息的多巴胺剧情,该剧在制作上保持克制,...https://www.rjxj.com.cn/xjxw/202309/Content_891127.shtml
3.独出心裁,《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讲述中国文物...8月30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后迅速爆火出圈,引发热议。该剧采用文物拟人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玉壶在英国街头偶遇中国记者,寻求帮助想要回到故土的故事。短剧赋予了文物人的情感与声音,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解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一鸣惊人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824592
4.大英博物馆:变宝为废,我们有一手!在我们国内,前段时间,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爆全网,影片采取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遇到中国记者后,请求他带自己回家的文物出逃寻乡故事。 同时,《环球时报》发出社评,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e8d557366c.shtml
5.初中主题班会立志报国,为国担当教案21世纪教育网3.拓展大英博物馆相关事件 活动二:文物出逃:逃出大英博物馆 1.播放短剧,解释短剧背后的含义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一起来看下这部短剧。 http://zy.21cnjy.com/20654575
6.大英博物馆获捐价值10亿英镑中国瓷器珍贵文物再添珍藏大英博物馆近日宣布,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 这批文物原属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自2009年起在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展出。大维德基金会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馆,...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241115/4758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