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连日来,一部由自媒体博主拍摄的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短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其帮助下顺利归国的故事。
③小短剧也有大情怀,一句“等我”的承诺让“文物奔赴”。是兴趣使然、是为了“家国永安”。《逃出大英博物馆》或许还很稚嫩,但拍出了许多网友真正想看的故事。事实上,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爆火是有迹可循的;牢记历史的屈辱、望洋兴叹的无奈、刻骨铭心的悲愤……
①战争,对文明是残酷的破坏,对文物同样是一场浩劫。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有成千上万件中国文物流落于世界上的47个国家,而日本,正是最大的流落国。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被日本掳走的文化财产多达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②而被称为“贼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馆内现有超2.3万件中国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其“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大维德花瓶。
图1中国各朝代被掳走文物件数
图2中国被掳走文物类型
①据报道,迄今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购回、捐回和追索。令人欣慰的是,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其中就包括2014年身首分离近百年的青铜器皿天全方要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
②文物归心,“回家”呼声的背后是国人内心对那些流失海外文物的牵挂,是对中华源远流长文明的传承,是祖国繁荣富强赓续历史文脉的自信。如果文物能说话,她一定会说“带我回家”;如果思念有声音,那一定是在传递“我想回家”。这已经不单单是一部拟人短剧,更是一种情感认同、文化共鸣。
③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它们静默地熏陶着我们,我们必须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文物保护好,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说过:“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短视频里,中国记者称呼小玉壶“你是大英博物馆那只玉壶”时,小玉壶强调“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当小玉壶第一次走进记者家中时,不禁感叹“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现实的大英博物馆中,这只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被挤在密密麻麻的中国玉石展区,没有简介,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有“3”这个编号。在家人的眼里,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情感。而在外人眼中,她们只是一个个物件,一样样摆设物,一串串编号而已。离开祖国怀抱的“孩子”,何处心安能为家?
①如今的网络世界短视频占据了一方广阔天地,在“人人自媒体”的时代与“多元”和“交融”并存的还有部分文化作品质量低下的事实。如背后影藏着商业利益的虚假“慈善”视频,制造狗血剧情的“生活连续剧”……如此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优质的短视频作品就有了更为急切的需求。《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制作的考究与精良,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自媒体创作者要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的有益之处,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旅途开拓更加广阔光明的道路。
②自媒体运用各种传统文化的微观象征符号与社会互动,将“个体的微光汇聚凝结”书写新一代的集体记忆,让我们“不要失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一】孝是儒家文化的理论根基,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天经地义之道。孔子认为孝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要细致入微地关心父母,牢记父母的年龄以及和父母有关的重要的日子;要恭敬慎重地对待父母的离世;孝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不仅能稳定君臣关系,还能改善民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此外,他强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只供养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孝”,简单地照顾父母生活起居是基础要求,通过雇用保姆就可以做到,但是不能说这就是“孝顺”,作为子女,“孝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感情,是思想上的照顾和满足,是对父母的恭顺之心。”
(摘编自《汉字文化》2023.2,有删改)
【材料二】有的地区,儿女在父母去世后,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不让旁人说他们不孝,就尽力大操大办,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铺张浪费。对富裕的家庭来说,丧葬活动正是他们炫耀自己,结交关系的机会,于是大讲排场,花费极高,推动村民互相攀比。相反,对于家庭困难的人来说,攀比带给了他们无形的压力,不得已大操大办,大额经济支出会使家庭债台高筑,在内部费用分摊时出现纠纷,甚至会出现至亲反目成仇的现象,造成亲人失和,家庭不睦。这显然背离孝道和家庭伦理,也违背“慎终追远”的道德传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4.1,有删改)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亲子关系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在城市中开启新生活的年轻一代仍需要父辈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经验,而老人也甘愿付出以支持子女发展事业和幸福生活。长辈“恩往下流”和自己打拼的困难,使子女理解父母的不易,认识到父母作出的牺牲。另一方面,老一辈仍然希望得到更多来自子女的情感慰藉,并以此为孝道新的表达。这种新式亲密关系的建立,不但需要子女知恩感恩,也需要长辈放弃要求晚辈无条件的尊重与服从,以沟通协商来消除代际冲突、弥合亲情疏离。“孝而不顺”、平等商议,是新式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要内涵。
(摘编自《文汇报》2023.3.22,有删改)
①有人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有人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对不同观点的人群大肆攻击;有人愿意侵入直播、网课等,实施所谓“直播爆破”“网课爆破”……这些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对此,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②网络平台有责任拿出新手段,应对不断显现的网络暴力新问题。当前,不少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瞄准的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实信息诽谤,对“擦边球”式网络暴力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有些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还多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因此,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网络暴力行为判定机制,扩展用户投诉处理途径,配合好有关部门执法监管。
③同时,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唯其如此,方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土壤,让网络暴力推手无处遁形。
④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多措并举、重典治乱、久久为功,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选自金歆《严惩网络暴力“按键伤人”》,202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②治理网络暴力是一项复杂工作。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公、检、法机关应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安全感,维护网络秩序。②
③③“精准”和“有效”是衡量法治利剑的关键尺度。造谣祖孙合照为“老夫少妻”的吴某某获刑1年。法院认定了受害者的截屏证据并结合其他事实以诽谤罪定罪量刑,体现了“精准”;法院综合考量了情节的严重性、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给予了网暴者应有的惩罚,彰显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法治利剑就能精准、有效地发力。
⑤清除网络暴力,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选自周人杰《善用法治利剑严惩网络暴力》,202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一】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会,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传递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天应时的理念。一滴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波涛奔涌的黄河,演绎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诗情。绽放于鸟巢上空的“迎客松”、迎接运动员入场的“冰雕中式门窗”、融橄榄枝与中国结为一体的“大雪花”……一个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尽显中国人的热情、自信与开放。在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动人场景,表现了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初春的柳枝,柔嫩而富有朝气,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在中国古代,柳树是寄托思念之树,折柳是送别的重要仪式。冬奥盛会闭幕之际,通过折柳的形式,传达了与各国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厚意,体现了温厚悠长的东方文化之美。
【材料二】
2022年中国冰雪运动爱好者参加的冰雪运动类型
TypesofwintersportsthatChinesewintersportsfansparticipateInIn2022
44.9%40.5%39.3%35.0%21.3%
滑雪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
2022年中国冰雪运动爱好者获取冰雪运动信息渠道
PreferenceoftypesofsportsInChinaIn2022
【材料三】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