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谋定·国情讲坛:会说话的海外文物泪目
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网中国企业家手机报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国研智库国情讲坛商协社团谋定论道经信研究哲商对话万赢信采编: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近期该博物馆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失窃丑闻曝光后,多个文物原籍国要求归还本国文物。这几天,一部由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络上火了,短剧一共三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跟着一位中国记者回到家乡的故事。
5日该剧迎来大结局,原来“小玉壶”出逃的使命,是将流失海外文物们的心声,用信件形式带回国内。当“小玉壶”来到国内博物馆,面对文物们读信时,流落海外的文物跨越万里的心声引发无数网友“泪崩”——被切割成一块块的中国明代琉璃砖,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原本成对的唐三彩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见面了。
主创介绍,“‘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小玉壶也经常提到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哥哥姐姐叔叔伯伯,那些古代文物都是她的长辈。
剧中还有不少用心的细节。例如小玉壶来到张永安的住处,惊奇于“这么大柜子只睡两个人”,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展陈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小玉壶强调自己是一“盏”玉壶,这是因为中国的量词有很多,英语很难翻译。还有“瑰葭路”谐音“归家路”,男主角取名张永安,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件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刻在瓷枕上的“家国永安”四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3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其中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这幅画在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由于当时的英国对中国绘画一窍不通,他们盲目选择了日本屏风画的修复手法,将《女史箴图》硬生生地切割成了好几块,装裱在了木板上
大维德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它们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可现在人们熟知的名字却由收藏者“大维德爵士”的名字来命名。收藏于国外博物馆的流失文物能被追索回国吗?实际上比较困难。目前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家”方法主要有三种:购回、捐回和追索。
购回主要指政府、国内机构和个人在特定情况下,针对一些难以通过法律追索或外交手段回归的文物,采用商业购买的权宜之计促成回归。捐回是指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好人士、外国政府和博物馆将其所藏或所购中国流失文物以善意捐赠或友好外交的方式促成回归。
令人欣慰的是,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结尾,令人惊讶的是,小玉壶又回到了大英博物馆,她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