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中华文物传播的新机遇——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3.1.激发全民集体记忆,赋予共情内涵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中最先提出集体记忆,并将它定义为特定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6]。《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流亡在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之路为主要线索,唤醒无数国人对近代战争,落后,流离,屈辱和新生的共同记忆。所以,每当有人看见满脸污垢的小玉壶里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但却无法找到回家路时,就会潸然泪下,深感痛心。同时,“文物归家”,也实现了中国民族情感的高度凝聚。通过视频呈现的画面,折射出中国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与此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也在寻找一种个人与集体的感情纽带,期望在集体、国家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在戏剧的结尾,通过想象和情感,使无生命的文物变成了故事的叙述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行了对话,并在其中注入了更多的中国情怀,赋予文物传播更浓的共情内涵。

3.2.创新文物传播形式,传递中国声音

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深入挖掘、传播、阐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通过网络微短剧的创意形式,还是借助数字展厅的高科技手段,古老文物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得以焕发全新活力,实现了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有效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示智慧、古老、可爱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3.3.建构媒介记忆景观,对抗数字遗忘

“记忆即媒介,文化即传播。没有媒介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媒介记忆的国家是浅薄的”[7]。记忆记录着人类发展的文明,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记忆景观。

然而,由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精力与专业局限性,以及报道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他们在集体记忆记录的过程中往往只能进行有偏向的选择性记载。某一部分的记忆就会被忽视、缺失,“遗忘”便成为了必然。短视频的出现给平民在历史中登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记录自己,呈现自己,制作自己的“起居注”[8]。人们通过短视频的使用丰富了记忆书写中缺失的视角,呈现出更为全面且更具感染力的媒介记忆。

4.结语

《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一次文物传播与新媒体结合的全新尝试,以网络微短剧为载体,采用拟人的方式,通过讲述海外流落文物渴望返回家乡的故事,传递中华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给予观众文化启迪;并用台词、细节设置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唤起民众的共情,从对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期待,到对寻找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这种超越了国家与种族的共同情感,将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并将人类的共识凝聚在一起。

未来,在文物传播方面,不仅仅要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还要发掘文物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器以载道”,让更多人认识到文物之美,时代之美。

THE END
1.“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主题活动2024年10月29日,我校趣味历史社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文物寻找:逃出大英博物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历史文物的“出逃”过程,引导同学们关注并思考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问题,同时激发大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活动现场,指导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大英博物馆场景,展示了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等在内的...http://ahwxzx.com/display/527872.html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https://www.jyeoo.com/shiti/bd847910-ed15-415a-8252-87cbc22524eb
3.河南小伙在伦敦用方言介绍家乡文物!正筹拍河南版《逃出大英博物馆...洛阳汉代人像空心画像砖柱、浚县辛村卫侯墓康侯簋...每当看到中国文物旁的展示牌用拼音标注着这些来自河南的文物,郑州小伙儿刘文超总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近日,在短视频中用河南话介绍大英博物馆中河南文物的刘文超受到网友关注。12月6日,刘文超接受了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的采访,谈起拍摄初衷与未来计划,他...https://m.gmw.cn/2023-12/08/content_1303594269.htm
4.专项08+综合性学习(附答案)在中国落后之时,大量文物流落海外,如今国家富强,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也空前高涨,“带文物回家”的意愿空前强烈。 近日,两位青年博主创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短剧虽短,...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7/6133233135010145.shtm
1.《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终,但文物“瑰葭”仍在路上“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一时间,有关文物保护及追索话题成为网络热点。5日,短剧上线最后一集,“下一站是,瑰葭(归家)路”再度戳中网友泪点。 “国宝出逃”还是“国宝回家”? 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9/t20230906_8075950.shtml
2.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文物的尊严 8月底9月初,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剧,借着三集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的正片内容,在B站平台拿下集均超950万的播放量,在抖音平台收获共计超2500万的点赞,激起了现象级的网络讨论和仿拍热潮。 没有酷炫的特技加持,没有反转不息的多巴胺剧情,该剧在制作上保持克制,...https://www.rjxj.com.cn/xjxw/202309/Content_891127.shtml
3.独出心裁,《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讲述中国文物...8月30日,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后迅速爆火出圈,引发热议。该剧采用文物拟人的独特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玉壶在英国街头偶遇中国记者,寻求帮助想要回到故土的故事。短剧赋予了文物人的情感与声音,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解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一鸣惊人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824592
4.大英博物馆:变宝为废,我们有一手!在我们国内,前段时间,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爆全网,影片采取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遇到中国记者后,请求他带自己回家的文物出逃寻乡故事。 同时,《环球时报》发出社评,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179d29f1ce/e8d557366c.shtml
5.初中主题班会立志报国,为国担当教案21世纪教育网3.拓展大英博物馆相关事件 活动二:文物出逃:逃出大英博物馆 1.播放短剧,解释短剧背后的含义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一起来看下这部短剧。 http://zy.21cnjy.com/20654575
6.大英博物馆获捐价值10亿英镑中国瓷器珍贵文物再添珍藏大英博物馆近日宣布,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捐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 这批文物原属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自2009年起在大英博物馆第95号陈列室展出。大维德基金会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馆,...https://3g.china.com/act/news/10000169/20241115/4758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