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考申论热点: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
华图教育|2023-09-1217:07
收藏
一、新闻热点
2023年9月,由90后自媒体人创作的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红遍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及视频号。短剧一经播出,就收获了如潮的好评。
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制作的小短剧,剧情紧凑、情感饱满、细节满满。视频虽短,但每一帧都透露出两位博主的用心,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这部总共不足20分钟的短剧,却处处藏着创作者的用心,诸多细节已被网友们抽丝剥茧、细细品味。
二、热点分析
(一)《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的原因
1.占据题材优势,与大英博物馆文物失踪的消息不谋而合
反映了国人强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心情。2023年8月16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大英博物馆库房中的黄金和珠宝文物被盗,年代跨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800万件藏品。馆中仅用来长期陈列展出的中国文物就有2000多件,而收藏中国文物的时期从最早的西周一直到明清,种类从青铜器、瓷器到壁画、书画等应有尽有。目前,负责馆藏的工作人员已经被解雇,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8月25日宣布辞职。
2.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成熟的短视频平台支撑
3.剧情紧凑,情感饱满,拍摄制作精良
短片做得确实非常精致,细节满满;整个剧情处处充满了匠心和巧思。视频的拍摄手法也是其成功之处,制作团队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CG技术,将博物馆内的展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他们还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使得整个视频更加生动有趣。观众们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展品,还能感受到剧情的紧张和刺激。
(二)《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的意义
1.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2.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的处境,更凝聚了深切的民族情感。
三、引申背景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文物工作领航指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加强文物整理保护、做好研究阐释、提高展示传播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指出,“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今天的年轻人,将在未来成长为国之栋梁、社会中坚。当代中国青年成长于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他们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生活世界。
四、词句积累
1.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2.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3.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4.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
5.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6.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要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
五、素材补充
1.短视频激活传统文化魅力
2.年轻人追捧传统文化
3.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
从文物保护看文化传承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三星堆的发展史、古蜀文化的交流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
文化传承需要“守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仓颉造字到孔子韦编三绝,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烂宝贵的文化财富。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赓续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与价值。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好评如潮,影片将48首唐诗贯穿其中,国漫与唐诗的结合,开启了古今穿越时空的对话,“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年轻人的热词。抑或是“天宫”“玉兔”“鸿蒙”等词的古为今用,都表明了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新。只有为文化赋能,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重新“活起来”。
文化传承需要“和合”。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作为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受限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这同时也是文化包容的前提,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去融通。从唐代鉴真六次东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无一不彰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要继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勇挑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不断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发展中传承,在发展中创造无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