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自媒体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
事情起源于大英博物馆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随之冲上热搜。
9月5日,这个短剧迎来大结局。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特梳理湖北两件(组)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祝愿众多还在“流浪”的文物早日回家!
追索归国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执着追索5月,促成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回归
曾伯克父青铜器一组8件,有1鼎、1甗、1簋、2盨、2壶、1霝,组合完整,制作精美,铭文丰富。8器均有铭文,共330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专家将它们整体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器上均有器主名及“甗”“盨”“霝”等器物的自名,十分珍贵,其中两件盨,器型较为罕见。曾伯克父鼎,春秋早期,器内壁铸有铭文45字,大意为伯克父甘娄用讨伐仇敌所得的吉金制作了此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长寿。
铭文显示这组青铜器作器者应为同一人,系“曾伯克父甘娄”,“曾”为国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娄”为其名。有专家称,目前曾国考古所知,“曾伯”一般是曾侯的大儿子,可见其地位尊贵。
经对这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综合研究,结合锈蚀产物分析与锈蚀层性状观察等,专家认为,这批青铜器应为近年自湖北随州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盗掘出土。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补充和印证了之前曾国高等级墓葬的考古发现,为春秋时期历史文化、礼乐制度和曾国宗法世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对青铜器的断代与铸造工艺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据介绍,2019年3月3日,国家文物局接到举报线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将于9天后在日本东京拍卖。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流失文物追索预案,与公安部联合,通过外交途径和刑事侦查相结合的方法,迫使持有人无条件将其上交国家,并回国配合调查。随后,国家文物局举办新闻发布会称,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贡献了新的实践案例。
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归国后,在2020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首次展出,并亮相2021年春晚“国宝回家”特别环节。目前,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出。
曾伯克父鼎
曾伯克父鼎铭文拓片
曾伯克父盨(2件)
曾伯克父簋
铜敦追回案,开启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新篇章
这件嵌地几何云纹铜敦,年代为战国,高22.8,口径17.5cm,1974年于秭归斑鸠窝出土。
1974年,当地村民挖出一个半球状铜器,将它送到当时的秭归县文教局,文物干部看后认为该铜器应还有一半,带领考古人员到出土点果然挖出了另一半。
这件铜敦通体呈球形,用合范法铸造,并运用了分铸、铸接技术,全身花纹细腻流畅,精致繁缛,是东周时期用于盛稻稷等谷物的器具,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东周铜敦的地点,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还发现了古墓葬群。这里出土的东周楚式铜器,对研究鄂西地区楚文化面貌及巴、楚文化关系等有重要意义。
这件东周铜敦,后被不法分子偷盗后迅速转移到美国,引发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国宝回归故事。
《人民日报》当年曾在头版报道国宝回家路:
我国失窃的东周铜敦在美即将拍卖。由于中方要求,索斯比拍卖行决定停止拍卖,并提出如果中国方面能够证明该铜敦所有权属于中国,将与委托人一起以捐赠的形式把铜敦归还给中国。
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老馆长谭维四先生正在美国做学术交流,听一位台湾朋友讲索斯比拍卖行将于本月29日拍卖的文物目录里,有一件估价20万美元的铜敦极像湖北随州出土的文物。谭先生回国后,立即将这一重要信息向湖北省文化厅做了汇报。当时随州并没有文物被盗情况,只有秭归屈原纪念馆发生过铜敦被盗事件,于是公安机关锁定索斯比拍卖行的铜敦即秭归的东周铜敦。
“铜敦追回案”成功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的新篇章。如今,东周铜敦回归祖国的怀抱,在湖北省博物馆永久展出。
铜敦
期盼更多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3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愿更多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