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媒体融合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在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将采编播发等业务赋权百姓代言人去执行。百姓代言人由来自基层的群众充当宣传员、播报员、新闻官、发言人或组建成记者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昕与硕士研究生安沛欣、黄晓颖在《传媒观察》第11期刊文,认为这种新现象新路径使得主流媒体参与基层治理更具开放性、民主性、接近性。本文对全国县市级融媒体客户端进行全面观察,整理提炼了24个典型案例,基于中间人理论和民主立方模型,研究发现百姓代言人兼具协调、顾问、守门、代理、联络等角色特征,在运作机制上强调百姓代言人参与的公正性、认同性和有效性。主流媒体要进一步提升百姓代言人的治理效能,还需要在媒介素养、参与手段、制度设计方面加以推进。
基于“中间人”理论的百姓代言人角色特征
不同于政府和媒体,百姓代言人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群体,以“中间人”身份走向治理“前台”,成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百姓代言人兼具“协调、顾问、守门、代理、联络”的角色特性,以任意角色甚至“一人多角色”参与到治理当中。
一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协调人。在治理网络中,各个治理主体被临时召集在一起,彼此间互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关系基础,因此需要主流媒体在边界跨越中充当主体间行动的协调者,促进集体行动的生成。百姓代言人既属于媒体组织,又属于基层群众,参与公众的调解协商时便能“驾轻就熟”。如广东省江门市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栏目“社区发言人”中,社区发言人成为栏目组的编外主持人,和记者摄像一起,走进街头巷尾,穿梭在社区邻里矛盾纠纷的现场,居中调解,化解社会冲突。
二是媒体开展工作的顾问。以往顾问一般由专家担任,为媒体提供专业意见参考,而百姓代言人凭借其“扎根”优势,成为媒体在选择宣传策略时的顾问,为生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出谋划策。如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融媒体中心开设的“高明村长开讲”栏目,请和村民连接最深的“高明村长”用乡音讲乡事,担任“乡音播报员”,在如何讲故事上充分尊重“高明村长”的意见。“高明村长”既是节目的参与者,也是节目形式和内容策划的顾问。
三是公众信息资讯的守门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中间人角色而言,守门人能更好实现对外部知识吸收和传递的功能。通过引入百姓代言人,主流媒体能够平衡主体间的权力配置尤其是话语权,避免公众在公共领域中被权力话语所淹没。代言人作为被赋权的主体,也能够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助力媒体宣传。如广东省清远市为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乡村新闻官制度,让农村“网红”以农事播报为切入口,用本土语言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简称“三传一助”),发挥本村守门人的“意见领袖”作用。
四是公众-媒体双方的代理人。代言人本身所具有的跨组织特性使其具有双重身份,既可以为公众发声、传递诉求,也可以代表媒体表明态度、跟进事件,具有双重权威。如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融媒体中心的百姓代言人,通过“百姓问政”栏目代表本地百姓,“上传”百姓在乡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境;又通过“百姓‘悦’读”栏目代表媒体组织,“下达”党和国家关于乡村建设与改革发展等的重要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各项惠农政策。
五是不同群体的联络人。代言人作为资源节点,对公众而言,可以协调同一群体内的双方关系;对媒体而言,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交叉特质可以帮助媒体捕获更多的外部资源。如苏报融媒打造的“和美新主播”,宣传家乡特产,讲述乡愁故事,以“播报”引流,发挥联络人优势,为家乡代言。
民主立方模型视角下百姓代言人的运作机制
2006年,冯雅康(ArchonFung)提出了公民参与的民主立方模型(TheDemocracyCube),从三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包含任何参与机制的制度空间,适用于解释不同情境下公众参与的公正性、认同性和有效性问题。
结合民主立方模型,我们试图构建适用于百姓代言人运作特点,涵盖参与者、沟通与决策方式、赋权程度的公民参与“民主立方体”,由“参与者-参与方式-媒体赋权程度”分别对应参与的公正性、认同性和有效性,以此解释百姓代言人这一创新路径的运作机制。
(一)媒体搭台,百姓唱戏,注重代言人参与的公正性
民主立方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公正性,即参与者选取的问题,可以考察主流媒体在搭建治理网络时的开放程度。
其二,由行政单位推荐选聘,能力强、认可度高,新闻传播职能显著。在党建宣传和政策解读方面,相较于公开自愿参与,有选择地招募村干部、新乡贤群体作为代言人更加有效。如北京市大兴区清源街道的“百姓宣讲团”,选拔的宣讲员由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的社区干部组成。河南平顶山日报的“市民记者团”,特聘的“市民记者”由每个社区遴选推荐的社区网格员组成。
其三,由各行业民间达人组成,主动性强、兴趣高,极富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热情。如山东省济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成立的“全民记者团”,一年之内从最初的15位成员发展到2000多人,每一位成员都是来自民间的拍摄达人,挖掘平凡人平凡事,弘扬真善美,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参与方式多元,传播方式多样,强化代言人参与的认同性
民主立方模型的第二个维度是认同性,即公民参与方式的问题。主流媒体参与基层治理,除沟通决策外,更多涉及的是解决邻里纠纷、移风易俗等问题,需要多元理性的沟通方式。
目前,百姓代言人日渐呈现出参与方式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参与方式从志愿参聘拓展到比赛活动、主持宣讲,传播方式从延时上传拓展到实时直播,传播渠道从媒体自身平台拓展到社交媒体平台。如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则利用“大总”角色(在皖北乡村的婚丧嫁娶事宜中,“大总”负责组织协调安排工作),推出“我是大总”评选活动,推动乡村不良习俗治理。“大总”们在各村提倡办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丧葬不迷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并联合融媒体中心搭建一个平台,以直播比赛的形式让375位“大总”从台下走到台上,将每次选拔活动都办成一场移风易俗的交流会议、一次工作业务的培训课堂、一台乡风文明的传播活动。
(三)民主赋权,公民自治,提升代言人参与的有效性
民主立方模型的第三个维度是有效性,即公民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以往主流媒体参与基层治理,通常履行权威发布、需求回应的职能,在引入公众参与时,公众也仅作为单一角色,起到上传下达或沟通调解作用,存在权力有限、行为受限的问题。而在百姓代言人模式中,作为参与者的代言人身兼数“职”,是“协调员”“顾问”,也是“代理人”“守门人”。除传播社情民意外,还起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文明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等作用,带动更多公众加入,使得公众参与更加有效。
如辽宁省北票市融媒体中心的“百姓台”,引导社区、村入驻,以直播形式建成社区、村级“电视台”,为村和社区提供工作宣讲平台。由社区和村党组织成员、志愿者以及文艺骨干、典型人物担任播报员,组成“百姓台直播小分队”,开展党史宣讲、政策和便民信息发布、直播带货等活动。如此一来,媒体将采访权、宣讲权、播报权“赋权”于普通老百姓,让群众展示自我风采、传播先进思想、展示美丽家乡。
主流媒体百姓代言人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代言人媒介素养,保障代言人参与的公正合法性
百姓代言人要更好地替百姓“代言”、承担媒体赋予的角色,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运用智慧化媒体手段,促进代言人沟通决策的透明化
运用包括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内的智慧化媒体手段,发挥其晓畅天下、通达四方的优势,帮助代言人更好地施展身手,促进沟通决策和纠纷化解的透明化,提升治理过程的认同度。
(三)加强制度设计,赋予代言人合理明确的参与权
良好的制度设计是百姓代言人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应加强权力运行和权力划分方面的制度设计,规范百姓代言人的实践行为及权力边界,让代言人不仅知道被“赋权”,而且知道“被赋了什么权”“哪里被赋权”,合理明确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之中。
【作者简介】罗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