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
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
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就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与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
与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
1.从传播学分类来瞧,目前较为同行的就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
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
体,就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与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
(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
(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与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与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
☆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
传的影响上瞧,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与生存空间。
(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
·纸媒还有明天不
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
(2)按照就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
2.按需印刷:指的就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与销售的出版物。
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就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与多媒体型等。
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
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就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就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
6.电子书:就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
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
·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1.产业:就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
2.数字出版产业:就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就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
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就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与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与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
·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
1.受众:简单地说,便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就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
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
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瞧,网络受众就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
4.从受众角度瞧,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与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
点。
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就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就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就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就是大众传播,都应该就是双向的。
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
7.传统的大众媒体就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就是单行的推
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就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
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就是被动的,另一方面就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就是接受同样的信息
而别无选择。
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瞧。
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
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