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导语: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空间分析虚拟民族志网络链接研究

分类号G353.1

1网络链接研究概述

从社会科学视角研究链接时,与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视角不同,它将链接置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链接不再是中心角色,但研究结果通常能深化我们对链接的认识。此外,不同的方法可以为情报学领域从事网络链接研究的学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2.1社会网络分析在链接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2.1.1方法介绍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是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东西(如信息、资源等)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的“节点”可以是单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节点间的连线,这样就形成一个数学上的网络结构或图表,如网页和链接形成的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网络链接研究旨在用链接网络替换人际网络,借助已有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平均最短路径、聚类系数、网络直径、人度与出度的分布、中介度、Freeman中心度、小集团、K-核心等)研究链接网络的特征,由此已引伸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超链接网络分析(HyperlinkNetworkAnalysis,HNA)。

2.1.2应用实例――LennartBjfirneborn在2004年对英国学术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2004年,LennartBjirneborn选择了英国109所大学网站的7669个子站相互之间的48902个链接形成的链接网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这个网络的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直径、人度与出度分布等特征例,如图1所示:

图1显示最大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0,即网络直径为10。平均路径长度为3.46,按照“六度分离”的含义可解释为:这7669个子站中,从任意一个子站到达另一个子站平均需要经过大约4个站点。LennartBjoneborn借助Pajek软件计算出7559个节点的平均聚类系数为0.09038,即如果节点v1分别与节点v2、v3相连,那么节点v2、v3相连的可能性约为9.0%。

Watts和Stogatz提出小世界图包含以下两个特性:①聚类系数远大于随机图(与小世界图相比,节点数相同,平均每个节点的边数相同)的聚类系数;②平均路径长度与随机图的平均路径长度同样小。Len-nartBjoneborn算出7669个节点和48902条边形成的随机图的平均最短路径为5.04;聚类系数为0.00084。比较而言,LennartBjiimebom认为所研究的英国学术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此外,LennartBj8meborn还分析了所研究的英国学术网络中各站点入链(Inlinks)与出链(Outlinks)的分布特征,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和图3都是对数尺度图,图中入链与出链的数量(纵轴)和子站的数量(横轴)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表明两者之积为常数,即入链与出链的分布近似符合幂定律。

2.1.3启示社会网络分析法可用于Web网络分析,有助于揭示Web网络的结构特征,但该方法并不是在任何类型的Web网络中都适用。MikeThelwall认为:SNA是一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领域,但是定性理论不会应用到Web网络中,因为Web网络与社会网络特征不同;这些定量方法也应谨慎使用,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的意义取决于被分析的网络(学术网络、商业网站、新闻网络等各有不同)。

2.2网络空间分析在链接习性研究中的应用

按照空间的三维概念,Schneider,S.M.将网络空间的三个维度概括为:①网络空间主题可预见性,可用于预见网络空间的出现;②网络空间成员可预见性,是指研究者预见网络空间成员类型的能力,如政府机构、慈善组织、新闻媒体、市民等;③网络空间资源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是:网络空间成员增减的频度、网站增添链接的数量与频度、网站内容变化的幅度与频度。

2.2.2应用实例――KirstenA.Foot等对2002年美

最终,依据统计数据,作者认同“链接代表认可,未被链接则代表未被认可”这一观点,并认为“添加链接代表从不认同到认同,而删除链接则代表从认同到不认同”,这种链接习性代表着各候选人的政治策略。

2.2.3启示从实例中看,网络空间分析方法与情报学领域的链接分析方法相似,都是通过统计链接数量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但与链接分析方法有两个方面的不同:①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包含了浓厚的信息传播色彩,即将链接视为一种信息传递,而不仅仅是用数量反映质量;②网络空间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快速变化的网站,如新闻媒体网站、个人博客等,而链接分析方法则更适用于相对静态的网站,如学术网站等。

2.3虚拟民族志(VirtualEthnography)在链接动机研究中的应用

实例二:日本同性恋文化。MarkJ.McLelland通过对同性恋网络社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证实了Appa-durai的观点:网络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性恋者提供了建立关系的良好契机。

实例三:网络空间的性(Cybersex)。R.Coomber对贩子进行虚拟民族志研究(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发现:无论出于“职业道德”还是商业利益的考虑,贩子很少在中掺假或缺斤少两。

3结语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翻译学习研究;学术研究意义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现状。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而这个问题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如社会科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学,仍然不被看作专门的学术领域,至少可以说,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意义。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或哲学研究,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建立,对于社会科学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理论的宣传、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用于翻译学习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要重视社会科学史;要把分科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把握社会科学的性质和规律;要立足于社会科学总体结构,来探索和使用社会科学的具体方法和研究程序;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技术的研究。

(一)哲学思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第一,必须从社会科学史入手展开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和方法论研究,探讨现代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来探索和把握社会科学这一研究方式和知识体系的性质和作用,避免作简单的哲学思辨。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看翻译学习研究,首先要克服定向思维,避免将方法论与学科研究脱轨。

(二)分科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第二,在学科史研究的基础上,把分科研究和综合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把握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揭示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应该重点把握社会科学的现代性背景,研究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发育、发展的贡献,以及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特性对现代社会科学这种知识形式的影响和结构化的作用,在这种互动中来把握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发展方向。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看翻译学习研究,就要把基本学科与分支学科结合起来,翻译学包含很多分支:应用翻译、文学翻译、经济翻译等等,分支学科与综合学科有共性也有个性,运用特殊问题特殊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学者更好地把握综合学科的统筹作用和分支学科的具体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立足全局研究。

第三,立足于对社会科学的总体结构和关系的理解,探索社会科学的具体方法和研究程序。只有有了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和文化地位的全局的理解,才有可能对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的特性和要求形成内在的认识,从而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找到适合具体研究对象和具体条件的研究方法。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看翻译学习研究,要求学者着手于总体构架,多维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四)开发有效技术。

第四,探讨社会科学理论的技术化的可能性和途径,把握社会科学与社会现实沟通的桥梁。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终究是为了社会实践,技术这个概念不仅适应于自然科学,也适应于社会科学,开发有效的社会技术,提高社会规划和管理的能力,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课题。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看翻译学习研究,当然也离不开社会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翻译这门学科也是如此,翻译理论加之翻译的先进技术,就如同先进的知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定会产生先进的研究成果,用以实现学科研究的真正意义。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内涵、现状、意义的分析,多角度、多层次、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科学方法论。认识并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会在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倡导把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相结合,旨在培养人们在而对和处理理论思维的能力,进而帮助我们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土学川,杨克勤.社会调查的实用方法与典型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

[3][美]艾爾·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

[4]黄友义.在第四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上海翻译,2011,(3).

基金项目:《从<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cjj2015126;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西华大学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川学位[2014]1号)成果之一;西华大学学科平台项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婷婷(1991—),女,汉族,山西原平市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研究生,翻译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及翻译理论研究。

【关键词】哲学;基本问题;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哲学有着生死相随的紧密联系。哲学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确立了一般性原则。哲学,作为彻底的、实践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确立了科学的一般性原则。

一、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的理论基础――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的本质属性。人在劳动实践中与自然界和其他人发生相互联系,形成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因素。社会科学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研究人在劳动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可见,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的视野中,人的劳动实践,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是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因而社会科学也存在一般性原则,并且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一脉相承,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的一般性原则体现在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科学立场。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因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就是社会科学一般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1.社会科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原则。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精神与物质的本源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由物质所派生的。在现实社会中,人是以劳动实践区别于动物而显示其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劳动实践产生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这一观点:第一,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基本状态;第二,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哲学的基本立场为社会科学树立了第一个科学的一般性原则,即唯物主义原则。

2.社会科学研究的辩证性原则。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是静止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并且不断运动变化的。在哲学中,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是统一的。虽然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精神由物质派生,但是精神反过来也会影响物质,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这一基本问题反映在在社会历史中就具体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为社会科学研究树立了第二条基本原则,即辩证性原则。

3.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哲学的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时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哲学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与人之间互换活动的过程,同时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3]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实践性。运用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要诀就是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哲学的实践特性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三条一般性原则,即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原则是唯物主义原则与辩证性原则统一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原则强调物质对于人的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辩证性原则强调社会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实践性原则贯穿于前两种原则之中,成为这两种原则融合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都是因为人的劳动实践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就是劳动实践,没有人的社会存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科学这个概念。因此,离开了劳动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就都将不存在;有了劳动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性原则就具有统一性,统一于人的劳动实践。

二、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的方法论基础――世界观、历史观、整体观、发展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包括历史观、整体观和发展观,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和运用这些原理时的基本规范,实际上就从方法论上为社会科学研究确立了一般性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的世界观、历史观、整体观和发展观,是坚持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性原则的基本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23.

关键词:电子社会科学;数据信息;信息技术;研究方法

电子社会科学(e-SocialScience)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使结论更准确更靠近客观事实。是研究需要做什么为什么做的研究方法。

e-SocialScience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出现的前沿领域,是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为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新手段,由此也使社会科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关于什么是e-SocialScience英国e-SocialScience国家研究中心的一种定义是“用来描述计算机专家与社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是设计和开发中间件以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另一种定义是“e-SocialScience包含了社会科学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开发。计算机专家与社会科学家一起从事研究工具的开发,研究哪些研究工具有助于社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具可用于不同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可以使社会科学究人员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或加快他们的研究进程”。还有一种解释是:“SocialScienceUsingGridComputing”。

从e-SocialScience一词的定义可以看出,在研究者看来,e-SocialScience的研究领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开发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技术工具;二是研究如何使用网格和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e-SocialScience探究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技术推动社会科学发展。e-SocialScience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相比较,在信息时代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之处和优越性在于研究过程中利用的信息技术等。

1电子社会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不少国家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强研究和建设,设立专门机构和项目。到2010年全球e-SocialScience研究形成了以欧洲eSS(e-SocialScience的缩写)研究(荷兰、英国和德国)、北美eSS研究(加拿大与美国)、以及东亚eSS研究(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三足鼎立”的局面[1]。

1999年英国开始提出电子社会科学,2004年-2007年英国投资500万英镑成功把网格计算用到电子社会科学,后又投资600万英镑继续做了多个项目,包括图像视频分析技术、政策制定、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农村政策发展等。

电子社会科学在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小国家,靠港口贸易发展,依靠廉价的劳动力。80年代开始PC发展,9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以后每户宽带开通,基础设施建成。2002年建成greedgrid,进行nationalgridstreeringcommittee(NGSC)资源整合,2003年建成nationalgridpilotplatform。

2电子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2.1电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综述数据关联数据挖掘。(2)收集有用有意义的数据。(3)设计与研究。(4)结论呈现和成果保存。

2.2方法论

2.2.1问卷调查分析

定义变量,从头定义变量,把问卷上的每一个问题设为一个变量,问卷有多少个问题就有多少个变量与之对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即为变量的终值。

数据录入,SPSS数据录入有很多方式,在spss的数据录入窗口中直接输入。

数据统计分析,有了数据进行分析,选择何种统计分析方法,即调用哪个统计分析过程,是得到正确分析结果的关键。根据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想要的结果来选择。一般有数值分析和作图分析两类方法。作图分析简单易懂,一目了然,根据需要选择图形,常用的有条图,直方图,正态图,散点图,饼图等等。

在变量定义和数据录入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正确的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最终结果。

2.2.2Sixsigma方法

六西格玛(SixSigma,6Sigma)即Sixsigma方法是一种管理策略,由摩托罗拉提出。主要是制定目标、收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通过这些策略来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缺陷。六西格玛背后的原理是检测项目中的缺陷,找出合理的措施减少缺陷,使项目尽量完美。要想达到六西格玛标准,出错率不能超过3.4%。

六西格玛包括两个过程:六西格玛DMAIC和六西格玛DMADV,是整个过程中两个主要的步骤。六西格玛DMAIC是对当前低于六西格玛规格的项目进行定义、度量、分析、改善以及控制的过程。六西格玛DMADV则是对试图达到六西格玛(6Sigma)质量的新产品或项目进行定义、度量、分析、设计和验证的过程。

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项目中,需要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六西格玛软件Minitab。

Minitab软件1972年生成于美国,在全球企业和高校中广泛使用;Minitab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统计方法工具箱,用户按照需要在其中选择适合的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人员的统计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可以将Sixsigma方法用到对餐厅满意度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先找好研究对象、更多的有关因素变量、因果关系,把过程进行模拟,定量分析,用模型表达。从专家得到先验性知识库建模,分以下7个步骤进行完成。

(1)数据收集。(2)分析因果关系图。(3)专家分析验证。(4)分析因果关系图。(5)提取变量。(6)模块化规则建模。(7)决策。

用Sixsigma方法帮保险公司找策略增加续签率。找15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专家(要求其中60%有过训练的专家)。

(1)做访谈录。(2)从访谈中找到有因果关系的句子。(3)提取变量。(4)找专家验证。(5)结构关系模型/规则建模。(6)得到结论。

2.3电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成功应用

2.3.1电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全球社交媒体影响研究”项目中的应用

2.3.2英国伦敦大学的项目“数码人类学与中国”

2.3.3数码技术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

英国皇家人类学学院院士汤浩然在中国山东济南农村的研究是把数码技术应用于人类学研究,论述了社交媒体对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和全球不同地方人类学的比较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中国北方乡村的数码故事”,是他来到我国济南调研的成果。作为一名人类学学者,他触摸了普通中国人的村镇生活,洞察他们的传统、希望和梦想。普遍来说,西方世界对中国仍然存在偏见:我们听见或相信的“中国事实”源自媒体,但记者往往试图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当外国人亲身碇泄时,大多数人又选择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他的经历和研究结果表明: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数码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甚至到达了最边远的地方。

2.3.4大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功应用

雷丁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2014年成立,利用大数据技术成功完成英国公投分析,移民研究,房屋买卖与数据分析等诸多社会科学研究任务。

2.3.5网络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功应用

网络对社会学士一个机会,网络文化反应了人们的文化等,通过网上搜索“整个社会”诸多数据,通过网络了解研究信息,获取革命性变化的信息,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辅助完成民族志,英国萨里大学社会模拟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便是利用网络完成“多边民族志”和“老龄化和性别关系”研究。

3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究竟什么是电子社会科学(e-SocialScience),对于电子社会科学(e-SocialScience)的精确定义?到底如何把自然社会科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使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更精准,更靠近客观事实。这样的定义是否完整?是否准确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还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挖掘学习。

当然,目前对e-SocialScience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在技术和条件上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资金和跨学科人才,网络数据资源的可信度、有效性收集、数据加工标准、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4电子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然,电子社会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工具、环境和模式,改变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增加了研究领域,拓宽了研究范围。

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正确地认识、分析和研究社会科学,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把自然科学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是一种新兴的研究工具,如果能被成功地应用,将会很好的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

从电子社会科学一开始定义,到应用自然科学的关键技术衔接正确的电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到最后的成功研究。完成好整个过程,无疑是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和巨大的挑战。

可以看出,电子社会科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科学海量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利用,建立拥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2)如何开发和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具有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分布协同的网络信息化与数字化科研平台;

(3)如何利用网络计算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工具和技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4)e-SocialScience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技术手段等。

参考文献

[1]褚鸣.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10.

[2]陈文娟,肖峰.e-SocialScience与社会科学研究.探求,2010.

[关键词]图书馆学社会科学学科性质实证方法

[分类号]G250

1当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困境

2从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来寻求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出路

影响图书馆学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5种代表性观点,即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综合科学、应用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对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论争,笔者赞同王子舟先生的观点,即图书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从科学对知识门类的划分来看,当代的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以人的内在世界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显然,图书馆现象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也不仅仅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图书馆是应社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尽管每个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不同,但图书馆知识序化与用户的知识需求是超越个人的,其一经采用,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制力,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发生作用,因而图书馆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存在,图书馆知识序化及用户知识需求机制超越个人的强制力显示了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性。

此外,对于图书馆学非科学性的认识,也在于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侯经川先生指出“图书馆学学科名称的失当和学科定位的庸浅是这门学科难以立足的根本原因”,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研究长期为一种“馆内科学”,研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具体的工作方法、操作技巧与工作流程,而没有真正把图书馆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当一门学科仅仅研究其工作技巧与规则,对这门学科的学术性质与学科地位存在怀疑也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是图书馆的支柱,反过来,图书馆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并对其负有责任”,我们只有突破图书馆学机构研究范式,将图书馆学的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持续保持对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功能,即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与满足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图书馆的社会性,才能克服当前庸浅的学科定位,以此为基础,逐渐改变人们对以机构名称命名的图书馆学的印象,才能从学科的层面来认识图书馆现象。

3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历程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当我们厘清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把图书馆学定位于社会科学时,再看看社会科学是怎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的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我们似乎找到了突破图书馆学方法论困境的一条出路。

20世纪下半叶,虽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入了多元主义时期,但以分析的、经验的、定量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客观性与实证性仍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核,“迄今为止,一体化的和实证的科学观仍然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是人们衡量社会科学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准”,社会科学理论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词闻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一种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被认为是科学的。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认识形式的基本倾向,而“近代社会认识形式的实证化倾向,是与社会研究科学化的要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经验描述方法为实际工作的总结方法,而理论构建方法主要为哲学思辨方法,正是这种方法的经验性与思辨性才使得图书馆学长期处于形而上学阶段,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研究并没有使图书馆学摆脱困境。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来寻求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时,这似乎是一条出路。图书馆学的理论需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与概括而形成,并按一定程序被经验数据检验,图书馆学的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充分实证材料的支持,才能认为是正确的。叶鹰先生在论及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路径时,也提倡以经济科学、物理科学为参照学科,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尤其是数理方法等实证方法,以主流科学方法和话语系统与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4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

4.1尊崇科学理性

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尽管西方对理性规定的认识莫衷一是,但作为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理性的界定具有某些共通的规定,即理性是对普遍必然性的追寻和确认,“理性的本质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而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理性作为思维能力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用于一定的社会客体,则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方法,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实证方法,就其思想渊源,则直接根源于培根的经验理性观,培根认为理性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图书馆学界,人文精神浓厚而理性精神缺乏,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中,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愫,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图书馆理论中,人文主义、面向人的思想已构筑了一块理论基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基本价值取向。相对而言,图书馆学理性精神的追求滞后,理性是科学的内核,而科学是理性的外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非科学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学研究中理性精神的匮乏。

4.2尊重客观事实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拒斥那些“不能解决的”(既不能证实也不能的)问题,而是要依靠事实,借助于观察来确定事实,并发现诸现象之间经常地重复出现的联系的那些规律,以求得确切的、肯定的知识。实证方法的根本点就在于它遵循培根的“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一切思维的基础”这一方针,社会事实是实证方法的基础,实证方法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来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我国一直重视对图书馆学本质的探求,众学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图书馆学的理解,形成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文献信息论、知识交流说、知识组织说、知识集合论及知识管理论,我国对图书馆学的本质,众人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实证的图书馆学研究则舍弃对图书馆学本质的追求,把视线转移到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强调事实与经验的重要,从图书馆实践工作中来选择那些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求用户知识信息满足机制的客观规律性。

4.3坚持理论的精确性

“实证”意思是实在、有用、确定无疑和严谨之意,实证研究的基本特点就是把数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工具而普遍采用。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构建中,大多数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与臆想,出于研究者的体验与理解,哲学思辨方法成为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构筑在思辨方法基础上的图书馆学理论以想象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与歧义性,所得的结论过于抽象,这造成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虚化与范化,同时也是国内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而以实证方法构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强调定性或定量的数据、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的立场,所得出的结论是具体而明晰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并可应用于图书馆实践。实证研究可克服当前图书馆学理论过于抽象、思辨,找到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见,至少在现阶段,相对于哲学思辨方法,采用精确、定量的实证方法的研究尤为迫切。

4.4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是实证方法的重要特性,以实证方法推导出来的理论在原则上都是可检验的,如果一个假说不但无法接受经验的检验,而且在原则上也不可能被检验,那就不能称之为实证科学的理论,而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构建的困境在于此,即大多理论是研究者思辨的产物,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否,它只是一个封闭的理论构架,虽然自身可能逻辑自掐恰,但缺乏自我纠错机制而流于玄想。而以实证方法得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图书馆实践为基础,或者能解释已知的实践结果,或者能预言未来可能得出的实践事实,在解释或预言中,可以把理论同实践中得出的数据相比较,从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图书馆学理论构建应将研究者个人的知识以他人能够判断其真实性的方式认知,即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以理论的可检验作为自身的保护机制,这也是图书馆学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方法论主观的研究方法发展趋向

一、社会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具体方法、一般方法、哲学方法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一般地说,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方法,即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二是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即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再是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哲学方法。

科学的哲学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哲学就是这样的科学的哲学方法。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的话深刻地说明了哲学的方法论既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或公式,又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它提供的是研究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具有最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对社会科学其它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而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二、公共政策学方法论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并非与公共政策的产生同步,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有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出来的。

从社会科学的一般、具体研究方法出发,自公共政策诞生之日起,由拉斯韦尔等人倡导的行为主义就是这个学科的主导范式。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公共政策学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成果从形式上看越来越自然科学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著名学者叶海卡·德洛尔为代表的学派,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进行了全面的批评,改变了公共政策领域行为主义方法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方法论的多样化。其一,行为主义虽然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众多学者的追求。他们采用系统科学、统计学、数学、心理学、政策模拟等方法,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政策问题的方案,帮助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科学决策。其二,公共选择方法论、博弈论等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论。其三,个案研究受到重视。个案研究值得是致力于探讨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特殊性,并从中发现普遍性或验证某一普适性假设的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并不是一门科学,是拿来主义,是具有跨学科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只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就能用。因此,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政治科学、经济科学和决策科学的研究方法都能为政策分析所用。具体分析方法有:逻辑实证主义、经济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同时,政策分析借助了政治生活中的概念性模型,例如:理性主义模型、过程模型、制度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团体理论模型、精英模型、公共选择模型机博弈论模型等。没有哪一种模型是专门为研究公共政策而建立的,然而每个模型又都提供了独特的思考公共政策的视角,甚至还能解释公共政策的一般原因和结果。

三、公共政策学方法论的发展趋向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有人批评主导社会科学诸学科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批评牛顿力学所开创的决定论和机械唯物论的研究范式,强调后现代社会是介于秩序与混沌之间的社会。他们批评在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条思想路线的影响下形成的决策理论,“偏向于理性的、逻辑的、分析的方法,忽略直观的、感性的、综合的方法”,把理性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根源、真理之所在以及系统性知识的基础”,是“偏于静态结构”的理论,“不符合后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们倡导的是“混沌原则”、“不确定性”和“诠释学观点”,并据此来说明当代的决策环境已非理性的思考所能把握。他们强调“权变观点”或“多元思考”的价值,因此认为决策者所必备的“创造性思维”绝不限于理性这一条路径,应当视不同的情境有其不同的相应途径与模式。他们认为聪明的决策者不是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而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并不再继续犯错误。他们相信他们主张的这种决策理论即从过去主导公共政策学的寻求客观真理的研究方法,逐渐走向探讨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法或思维倾向,会成为一种基本的趋势。

以主观的研究方法代替客观的研究方法,势必影响到以什么标准来评估和选择政策以及如何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政策这样的基本问题。主观的研究方法认为,客观的研究方法过于重视以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为主题的选择理论,过于强调如何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过于强调依据决策者的偏好来排列优先顺序以进行政策方案的评估和选择。采取主观的研究方法的学者认为,没有一项政策能够被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为好政策。因此,确认一项政策为好政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主观认定的办法,即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主观的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是相当深入的。

由于对主观研究方法的张扬,有相当一些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对“政策科学”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因而主张以“政策研究”这一名称来代替“政策科学”。

关键词范式社会科学范式范式结构

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知识进步增长的基本单元不是具体理论,而是“一般理论”或“伟大的理论”。为此库恩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学研究纳方法论”理论,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但我认为,若奖“范式”的思想观点扩展至社会科学领域,它对于社会科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不仅自然科学存在科学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范式也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过程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美国社会学家D.P约翰逊认为:“社会学理论象任何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它的巨大基础是未说明的假定。……这些假定包含社会学家对他们的主题的基本意象、他们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调查而对具体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也可包括理论家的基本价值前提。”[4]我们认为,所谓社会科学范式,是指隐含在社会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和研究过程中,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的一组基本观念。这组基本观念包括:

[1].关于研究对象属性和作用过程的本体论社会历史观观念;

[2].关于如何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认识论方法论观念;

[3].由[1]和[2]所影响决定的作为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出发点的最基本的理论假设;以及

[4].研究领域和理论的兴趣主题;

[5].(某些学科中的)基本政策纲领。

社会科学范式是上述五个方面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有序整体。本体论观念和方法论观念是范式的核心,它们影响决定着其他因素,而理论假设、研究主题和政策纲领则体现着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表征其特征。范式中本体论与方法论观念对基本理论假设具有更直接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例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哲学基础,以伏尔泰、爱尔维修、边沁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洛克从感觉论出发,认为经验的标准是欢乐和痛苦。爱尔维修宣称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在方法论上,他们受到方法论个体主义思想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正是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斯密、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了作为他们经济理论基础的基本假设:无数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在一双无形的手的指挥下,从事着对整个社会有益的活动。斯密说:每个人“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11]

政策纲领是以整个理论学说为基础,因而范式中其他四个因素对它都有影响作用。由于政策纲领与理论的具体观点内容联系紧密,而基本理论假设和研究主题对理论的具体内容观点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相对地说,基本假设和研究主题对政策纲领更具影响。以上分别对社会科学范式五个基本因素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其实,在实际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中,范式的五个因素的相互联系、互为影响是错综复杂的,每一因素还受到其他条件比如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科学家的气质、个性等等的影响。因此,范式五个因素之间,不存在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一定采用某种方法论,而这种方法论又一定提出某种理论假设这样简单的推衍关系。

社会科学范式与具体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每种范式都与若干具体理论相联系。范式体现在存在于这些具体理论中,这些具体理论则说明或部分构成范式,例如:科学主义范式,在社会学中包括孔德的实证社会学、迪尔凯姆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等,在历史学包括结构主义史学理论、科学主义史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包括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绝大多数流派等等。范式对具体理论具有一系列作用。范式规范着具体理论的研究范围,指明哪些理论和问题是恰当的,哪些观点和问题是不恰当的等等;范式对建构具体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能为具体研究工作提供思路;范式对具体理论还具有辩护作用,从更高的层次说明具体理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基础。范式的转换是社会科学理论演进的主要模式。

范式和具体理论也有区别。首先,两者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不同。具体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并系统地加以陈述的命题所构成的系统,它既概括地描述和解释某些社会历史现象及其规律。在具体理论的各种载体(如理论论著)中,理论的具体内容被明确地详细加以表述和论证。而范式是由一组基本观念组成,它本身不是对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陈述和解释,在具体理论的载体中,这些观念常常没有被明确地加以陈述和讨论,而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理所当然”的自明公理而隐含在具体理论中。其次,两者的作用目标不同。具体理论对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问题的描述和解释,为人们认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因而,具体理论原则上是可以直接检验的。范式则不同,它不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解释,也不预测未来的经验现象。如上所述,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具体理论和研究工作的影响上。因此,一般不能用某些经验现象直接地检验范式。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范式是由本体论社会观观念、认识论方法论观念、基本理论假设、研究主题和基本政策纲领等五个因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整体,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注:

[1][2]拉卡托斯等《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华夏出版社,1987年10第1版第76—84页、第171—178页。

[3]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81页。

[4]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2月第1版第61页。

[5]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见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第1版第67—68页。

[6]转引自科普宁《认识论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09页。

[7]转引自W.哈奇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71页。

[8]参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12—15页。

[9]同[7]第368页。

论文关键词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由思辨主导的质化研究为主流到以事实数据为主导的量化研究为主流。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单一使用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及不足,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逐渐被整合到同一个研究中。通过了解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发展历史和对立,深入探讨两者的哲学基础,从而得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整合,同时跨越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一、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发展

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化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民族志”的研究。“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对人及其所在文化的整体性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进行详细、动态、情景化的描述,它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早期的质化研究主要是凭借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来进行的,缺乏统一的方法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一直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质化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概念、方法、理论以及统一的规范和操作程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量化研究指在研究中运用实验、调查、测量等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从而判断研究现象的性质,发现内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在古代社会,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所以作为以研究社会现象为目的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哲学方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到了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思辨和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采用培根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方法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社会学家开始思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霍布斯提出人类现象与自然现象并无不同,可以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现象。孔德也提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涂尔干则主张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用实证的方法、确凿的数据来表达社会事实。自19世纪后期以后,质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步取代了思辨研究。

二、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对立

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存在本质的区别。质化研究遵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强调在对社会现象和人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要注意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它强调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社会现象是被研究者所涉入和经历的生活世界,所以研究者只有掌握了被研究者个人的世界及对事件整体背景的了解,才能明白被研究者行为的动机及事件的意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质化研究多采取开放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模式及描述和归纳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质化研究常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等环节交替进行,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交流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研究方法上,质化研究也常采用描述的方法将研究场景完整呈现,虽然这点常常为量化研究们所诟病,但现代的研究技术,如录音笔、录像机等能为质化研究提供相应的规范操作的支持。另一方面,质化研究由于采取开放的研究态度,在研究初期一般不预设理论构架或假设,以避免将既定的价值或看法加诸于被研究者身上。

而量化研究则遵循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社会现象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应该参照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客观的观察基础上,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并且这种研究的过程是可重复的。量化研究基于的假设是,社会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最大限度的实现研究的客观化。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上,量化研究强调两者之间的主客关系,研究者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被研究者进行研究,尽量避免主观价值的涉入。在这样的研究原则指导下,量化研究在社会科学中主要是采用可重复而客观的研究模式及演绎和验证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精准化、形式化、可操作化和数量化。在研究过程中,量化研究常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处理从而对感官经验进行量化和测量,同时设置一定的假设,在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检验并推论到总体的特性。为保证最大限度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量化研究常采用调查问卷、测量统计等方法。

三、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哲学基础的相通

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质化研究主要是为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量化研究则是回答“有多少”的问题。这两种研究方式为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图画。它们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都是以社会实在为对象,以求解社会难题为目的,以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为形式,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重建为途径,来揭示社会运动的本质。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承,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陆续经历了19世纪思辨与实证社会科学的分离和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的争论之后,社会科学家逐渐接受了后实证主义所主张的科学的模式和目标都应该是多元的,社会科学可以是科学取向也可以是人文取向,不应该一味的强调客观主义。同时,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虽然价值对于研究整个社会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上应该是“价值无涉”的,研究者不应该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个人的价值或利益。研究者们在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上达成了共识,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建立必须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理论的有效性验证或进步不能完全依靠于经验事实。

虽然质化研究的基础是人本主义的观点,而量化研究基于实证主义而进行,但是这两种哲学观点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哲学,哲学间的联系是存在的。实证主义侧重于研究客观化的、静态形式呈现的经验,而人本主义注重被解释的、动态呈现的客体的意义。随着实证主义者和人本主义者认识上的进步和反思,实证主义逐渐实现客观化的弱化和对研究事物整体性认识的强化,而人本主义在客观化和科学性上逐渐加强,这样的发展趋势为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研究实践中,两种方法已实现统一,两者间的互补性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在自然科学领域,质化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概率论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家将其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建立了统计力学。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量化研究更是被大量的引入到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很多学科中,取得了大量的成就。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模型化、定量化和自然科学的社会化、定性化倾向,使得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趋于整合。

四、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

首先,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上。研究者不仅仅承担收集资料和用经验理论来解释资料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用事实来验证理论的任务。社会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包含了观察、解释、进一步观察、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也即一种理论的发展是包含以归纳为特征的理论构建过程和以演绎为标志的理论验证过程。虽然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可能是由观察事实出发进而概括上升为理论,或由理论出发去进行观察并以此来支持、反对或修改理论,但这些都包含了建构理论和验证理论两个组成部分,而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则在这两个组织部分中分别承担了研究方法的角色。

其次,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整合还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目标的互补性上。量化研究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说明,而质化研究的目标是为了理解,说明和理解是人类进行科学认识的两种具体方式。一方面,在自然科学对自然世界的说明中包含着人性的理解,量化的说明是为了建立起普遍有效地模型来解释特殊经验。库恩曾指出,科学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人在面对自然世界时,通常已经带有自身的认知背景,这是科学认识的过程和结果无法摆脱的。因此,在对自然界现实的说明中内含着理解。另一方面,在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中也包含了因果的说明,质化的解释需要通过因果分析的方法来排除非理性的因素。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不仅包括探寻者的动机、意图和认识,理解社会事实的意义,同时还包括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考察,说明社会事实的原因。由此可见,量化的说明是质化的理解的基础,而质化的理解又能深化量化的说明,使其得到升华,说明和理解是互动而统一的科学活动。

成熟研究范式的意义:来自传播学的启示

传播学的范式研究在学科研究的趋向性、理论发展的可能性、研究主体的价值性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果,它让我们看到:成熟的学科范式建构对学科未来的学术研究走向具有深远意义。但同时,范式理论在理论界也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

1.学科研究的趋向性

对传播学范式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研究范式的分野和研究主体在经验上的差距,学科内部表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对象、目标的差距过大,使得传播学研究范畴不断扩张,有学科泛化的趋向。但是,范式理论在指导研究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方面的价值仍然不可忽视。

2.理论发展的可能性

3.研究主体的价值性

范式的应用涉及到研究者的立场问题,而这种研究立场的区别具有不可通约性。在传播学的研究中,这种主体的价值判断尤其明显。对传播学不同研究范式的理解有助于澄清不同研究者的价值立场。

4.范式理论暴露的自身弊端

对范式理论科学性的质疑始终存在:这一方面指向范式理论解释社会科学问题的模糊性;另一方面指向范

式理论带来的相对主义的问题。在传播学研究中,第一方面的问题导致学者们在对传播学范式研究中的含糊与分歧;另一方面的问题导致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学科边界虚无化和学术的无中心化。

THE END
1.3大新媒体营销理论,教你如何做到精准营销新媒体时代,移动端数据信息海量又庞杂,如何在数据大战中取得优势地位? 明白以下这几种理论知识,帮助你学会运用营销知识,精准营销。 一、纳什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什提出非合作性质博弈理论,奠定现代经济学基础,纳什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理论是,在博弈局面中,一种经济策略能够达到双方利益的最高点,博弈双方不...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16632-1.html
1.新媒体定义:广义与狭义概念详解答:在新媒体时代,保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权威的信息来源、加强信息审核和监管、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等方式,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倡导诚信、公正的信息传播理念,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 https://www.batmanit.cn/blog/k/49899.html
2.大模型未来发展方向大揭秘,你绝对想不到!随着大模型对多模态交互的深入理解,它们可以与现有的图形用户界面(如浏览器)进行互动,丰富多模态交互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多模态交互还为AI与各种工具和设备的集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不再局限于通过API与软件交互,AI将能够直接操作为人类设计的各种工具,无论是办公软件、医疗设备,还是先进的制造机械。https://blog.csdn.net/znzbs/article/details/143662064
3.上海自考数字媒体艺术概论(14265)自学考试大纲3.领会新媒体的概念。 (三)数字设计师 1.识记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的服务领域。 2.识记数字媒体艺术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分类、范畴与体系 1.领会数字媒体艺术依据媒体的性质所分为的 4 大领域,并能简单应用举例说明。 2.识记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 5 个方向,领会数字媒体艺术分类的可视化模型。 https://www.zikaoben.cn/n/e-9719833081.html
4....周期步骤因素手段打造”新媒体突围演化师对改变生活习惯来说,你的朋友比媒体更有说服力。 三、超级传播者 还有一个传播路径值得注意,这里说的是SIR 模型(SIR模型是传染病模型中最经典的模型,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抽象描述,其中“S”表示易感者,“I”表示感染者,“R”表示移出者),这个模型在流行病学中占据了中心位置。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details/id-482788/
5.热门的营销理论,新媒体营销理论有哪些在信息爆炸、技术快速发展的营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卖产品”,它是一个复杂的、跨界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营销理论正在被推翻和重构。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让人们的购物、互动、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热门的营销理论和新媒体营销理论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研究和讨...http://www.zhongxinlm.com/yinxiao/19042.html
6.第三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创新扩散理论:Everett Rogers(罗杰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认知特征(人们是否采纳这种技术会受到人们对这种技术的认知影响):认知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技术创新的结果能够被人们看见的程度,引起人们的...https://www.jianshu.com/p/466d15b99984
7.田丽等:视觉说服社会计算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创新三、视觉说服社会计算的理论特征 视觉说服在社会计算理论中不断演进,它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初步探索,发展到社会计算的系统分析,再到数据科学的深入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数据驱动的复杂研究领域,并呈现出以数据驱动的理论建构特征。 (一)视觉推理模型的建立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332271
8.2023年河北专升本广告学专业考试大纲传播学考试从三个层次上对考生进行测试,分别为“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里“了解”和“理解”是对相关基础概念与理论提出的要求。“掌握”是对分析、判断、方法及实际运用能力提出的要求。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https://zsb.xdf.cn/202306/13400839.html
9.品牌传播效果将可量化评价,修宇博士提出传播效果四度评价法所以,传播效果四度评价法的底层理论结构是由SICAS、AIDMA以及AISAS三个底层理论模型构成,并创新性加入了用户喜好度、六大媒介平台以及媒体平台影响度划分。 三、传播效果四度评价法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四度评价法按照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的实施要求和流程,对来自企业管理层、学术界、公关传播界的多名相关专家进行了...https://news.hexun.com/2020-05-06/201251010.html
10.案例分析报告(15篇)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案例分析库: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经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https://m.ruiwen.com/fenxibaogao/7046703.html
11.文案必读:创意100招上卷三条横线,三条竖线,就画出一个九宫格。在中间的格子上写上一个词,关于你要思考的问题、事情、文案,在周边的八个格子上写上五花八门的词语,去和不同行业、不同兴趣、不同技能、不同人群混搭,看看能产生什么新思路。 比如:新媒体 + 汽车,新媒体 + 二次元,新媒体 + PPT,新媒体 + 宝妈,新媒体 + 装修,新...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33865.html
12.影响因素模型范文11篇(全文)分布式共享心理模型主要基于Lewis等(2003)的交互式记忆系统概念,并结合Hollenbeck和Ilgen等(1995)的团队分布式专长理论,提出了分布专长、角色分布和进展协同三个维度。认同式和分布式划分加深了我们对“共享”含义的理解。共享不仅仅是重叠(owerlapping)也是分布(distributed)。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固然重要,而知道“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yadwt2p.html
13.媒体传播力概念辨析三个子概念在不同偏向下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组合,产生了不同意义的概念取向。由此形成的“媒体传播力”概念理论模型,可以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究不同情境下媒体传播力的意涵。 关键词:媒体;传播力;概念辨析;概念模型;媒介进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312/7704846.shtml
14.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通用22篇)新课标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新课标还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各...https://www.cnfla.com/xindetihui/262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