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答案——主观题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2、列举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设计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四个方面: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需要使用印刷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整合技术等。运用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管理包括教学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3、简述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

国外教育技术发展阶段:

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幻灯、无声电影、立体照片、自动教学机等新媒体相继应用于教学,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良好效果。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分会,视觉教育工作者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学说。1924年在美国心理学会的会议上,.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可以教学、测验和记分的教学机器。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感觉论、直观教学原则。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程序教学机风靡一时。与此同时,由拉斯维尔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影响教育领域,有学者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过程加以研究。上述背景推动了对教育传播的重视,提出了视听传播的概念。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来美国国防教育委员会进行课程改革运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教育效果进行研究。美国IBM公司于1958年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辅助教学,伊利诺斯大学于1960年研制出著名的PLATO教学系统,上述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个别化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传播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早期系统观。教育技术形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成立,首次提出教育技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此后,AECT又在1972年、1977年两次对定义进行修改,并在原有的传播理论、行为注意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把系统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现在)

1994年AECT对教育技术重新定义并出版专著。这一阶段的主要媒体是原距离通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激光视盘等,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学习理论、构件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国内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

电化教育的出现(1920—1949)

1)视听设备在教育中的应用

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

192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从美国购进幻灯片、电影片、进行科学种棉教学

2)电化教育名词的出现

1933年首先提出电化教育的名词

3)兴办电化教育专业

1936年江苏省教育学院设电影播音教育专科

1948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立电化教育系

4)建立电化教育机构1940年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60年代)

49年上海、北京进行俄语广播教学58年天津广播函授大学

60年上海、北京、沈阳创办电视大学学校电化教育课

成立电化教育馆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20世纪70—80年代)

学校电化教育:大量购制电教设备;制作和发行电教教材;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著作的出版;电化教育名称的争论

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阶段(90年代—现在)

教育技术名称的使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的发展

4.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5.说说你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是以先进的理论为知道的教学实践活动,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教育技术自己的理论。

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这是教育技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后才确定的,它标志着教育技术在观念上已经从传统的“教”向“学”转移。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资源不断变化和丰富,为优化学习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迫使人们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

6.根据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际,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THE END
1....主讲:生成智能的传播学分析:对象概念与方法11月15日下午,第十三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科研基地举行。本期论坛以“生成智能的传播学分析:对象、概念与方法”为题,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在线上主讲。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主持了论坛,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职人员参加论坛。 http://xinwen.cssn.cn/dtxx/bsdt/202311/t20231119_5697458.shtml
1.新媒体用户研究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数字成都 2269 用户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眼动测试、a/b test、焦点小组、结构化/半结构化/开放式访谈定性研究:适合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逻辑,更好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做定性研究需要大量的案例素材,或者针对某个用户或产品进行深入的调研。定量研究:适合研究事物间的...https://blog.csdn.net/lshttkx/article/details/143598411
2.塔里木大学440新闻与传播考研大纲汇总!点击速看考试目标:熟练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提高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二、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03003.html
3.新闻学概论(0818)的大纲魏永征:《中国传媒业吸纳业外资本合法性研究》,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魏永征:《当前新闻改革的一条底线——对于中国传媒事业定性的解读》,《中国记者》2002/4。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七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inks to an external site.)2022年7月。 https://canvas.shufe.edu.cn/courses/14345/assignments/syllabus
4.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大众传播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即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30000008_1410588.html
5.传播分析范文12篇(全文)这一定义称为“5W模式”, 被认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2]。随着传播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学者们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5W理论被简要的总结为:传播者、信息与讯息、媒介渠道、受传者、效果;随之, 这五大要素又相应的生成了五大理论研究体系, 即: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它们之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qx3shdt.html
6.《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整部著作以受众研究为核心展开,以“引导”为宗旨贯穿通篇。其中,受众分析、受众的需要与期望、受众的注意、受众的理解、受众的接受等六章对传播的对象——受众的特性、需求及自主性进行研究,探索传媒引导受众的特殊规律;传播者形象、传受关系及传播媒介的引导等三章,从传播主体、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及传播媒介和信息的...https://www.yjbys.com/xinli/shuji/518784.html
7.第六章大众传播与受众分析第六章 大众传播与受众分析 第一节 受众概述 一、西方受众研究的古希腊渊源 从广义层面上讲,受众(audience)是指大众传播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 西方的受众概念起源:戏剧、竞技和街头杂耍的观众群 柏拉图受众理念 :《国家篇》 “诗增添了自然的妩媚,迎合了人们低级的感官需求,诱发了受到抑制的欲念和情感。”...https://doc.mbalib.com/view/76e7d9d1ebbc4f5c138c9069e55516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