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处于管理灰色地带的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使用“新闻框架”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破坏网络生态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为此,要建立短视频平台长效治理机制,区分摆拍背后的营销动机和政治动机进行分类处置,建立综合信息评价体系,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同时重视算法价值观,调动行业自律作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引导平台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摆拍短视频算法推荐网络舆情网络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现场属性是视频的基本属性之一,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和静态图片,短视频以声画同步的现场感带给用户真实性的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用户的追捧。然而,短视频平台曾是低俗内容的重灾区,虽然受到多次整治,目前整体向好,但是在一些管理的灰色地带,问题依然突出。在后真相时代,一些界限模糊、断章取义甚至虚构事实的摆拍短视频披着“有视频有真相”的外衣混杂其间,真相像“劣币逐良币”一样被劣质信息所驱逐,真正优质的作品可能湮没于信息大海。
起底伪装成“新闻”的摆拍短视频
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痛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
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与共,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摩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后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大学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到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在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
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难度。一些摆拍视频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摆拍短视频污染创作生态
刻意导演建构暧昧真实。媒介真实应当客观反映客观真实,摆拍现象虽然也可能包含着部分客观真实,但其中人为制造的成分则决定了它难以完成客观反映客观真实的任务。即使是在专业新闻生产领域,能否按照实际情况“重现”第一现场也是颇具争议的媒介伦理问题。有学者指出,“对于形式上的假真实的追求大过了对真实本身的追求,这一颇具荒诞感的思维模式在新闻生产者中并非少见。”①然而,无论是出自何种摆拍目的,摆拍创作的“事实”,即使还原度再高,也是经过刻意导演的,所建构的是虚假的世界或者至少是一种暧昧的真实,与真实的事实相去甚远。
舆情反转破坏网络生态。摆拍短视频被揭穿后,由摆拍短视频所引发的舆情很容易出现反转,可能使用户陷入类似“塔西坨陷阱”,一旦用户认为短视频的真实性无从分辨,那么无论事实如何,用户将不再相信短视频的真实性。如果摆拍视频大行其道,不仅让真实动人的故事受到质疑,损害短视频平台的信誉,也将过度占用用户注意力,耗费用户的善意和怜悯,让真善美的事物淹没在信息大海,污染网络生态。
混淆视听激化社会矛盾。少数视频主为了博人眼球,以泛道德化、泛虚无化、泛政治化的方式渲染个案问题,混淆用户视听,放大社会问题,扩大信任危机;有些摆拍视频充斥着拜金、炫富、封建迷信、仇官、仇富、仇警等错误价值导向,更有甚者,将其上升到文化、政治、制度的高度,诱导用户宣泄不满情绪,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甚至可能影响社会安全。
摆拍短视频的纠偏之道
调动行业自律作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自律的网络空间才有真正的自由,短视频领域信息量巨大、作品良莠不齐、专业性较强、监管难度大,因此行业自律变得尤为重要,是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逐资本利益以获取更好发展是诸多短视频平台的内在行为动力,这也无可厚非。但资本利益驱动不能出现传播偏离。尤其是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如果信息传播不当,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摆拍”极易产生“媒介放大效应”。因此,短视频平台环境的净化需要充分调动行业自发自觉的自律行为,依靠行业内的行规行约制约平台企业的行为,更新和完善适用于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参与者的行为规范,真正做到“行有行规,行规管行,规到行正”。可喜的是,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成立自媒体联盟,发起自律公约,呼吁以传播与还原事实真相为己任,坚持做真实信息的传播者,凸显了包括短视频平台在内的自媒体增强行业自律的决心。
(作者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事件对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ZZ07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理论分析》,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
②曾润喜、顿雨婷:《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知对受众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