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主要涉及社会民生、经济舆情、教育舆情、时事政治等话题。高信息量事件主要集中发生于下半年,其中12月是事件集中爆发期。此外,每月舆情热度分布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第四季度(10月-12月)舆情总热度最高。
从这些事件的涉及主体上看,企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影视工作者占了绝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政府对企业的严格把控、网民对企业的大力监督加之企业自身问题的暴露,使企业单位负面信息不断出现在网民的视线中。从地域分布上看,国内舆情高发地以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主,其中北京发生的舆论热点事件数量最多。从传播源头上看,微博依然是舆情发源的主要平台。从行业领域上看,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主要涉及经济金融、影视文娱和教育领域。与2017年相比,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的整体活跃周期有所延长。综上,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整体态势有如下特点:1.民生领域舆情事件占比较为突出;2.舆情热度逐季度增高;3.舆论热点事件的整体活跃周期延长。
由上图可知,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主要涉及社会民生、经济舆情、教育舆情、时事政治等话题,具体分析如下:
从涉事主体上来看,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的涉事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普通群众。
2018年,多地暴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情对于普通群众影响最大,“广东多地暴雨致120.8万人受灾”“台湾花莲县6.5级地震”“四川宜宾发生地震”等事件本身牵涉普通群众,故一经网络曝光,立即引起舆论热议,灾区的受灾情况及政府对灾情的处理、后续的安置等皆牵动着网民的心。除此之外,一些涉及普通群众人身安全、社会保障、道德建设等方面的热点事件相继发生也是导致普通群众这一涉事主体占比排名第三的原因,如“杭州保姆纵火案罪犯莫焕晶被执行死刑”“辽宁两名重刑犯逃脱”“成都全面清理限养区禁养犬”“张扣扣杀人案”等。
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舆情热度也较高,不仅与这些地区风土人情较为开放、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网民基数大等因素有关,也与发达地区舆论监督力度大、网民维权意识强有关。如杭州保姆纵火案罪犯莫焕晶被执行死刑、杭州万人请辞打狗、深圳女童受虐事件等。
区县级及以下级别地区占比23.80%,居第二。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其开放意识、法治观念相对淡薄。同时,县市地域较小,人口有限,一旦出现较大的负面新闻,特别是涉及法律法规的新闻,容易引发舆论动荡并迅速成为网民焦点。另外,县市出现争议较大的负面新闻时,容易被国家、省级媒体“集中轰炸”,面对迅速蔓延的舆情态势,县市党委、政府更是无力招架。河北省滦平县八旬老太保外就医遭拒、湖南耒阳抗议学生分流事件等,均暴露出区县级政府单位舆情处置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6.1微博依然是热点事件主要的传播源头
微博爆料,主要分为个人爆料(普通个体、名人等)、政务微博发布消息、媒体官微报道等形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传播平台不断涌现,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舆论生产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话语对碰的大擂台、言论说辞的大熔炉,其中,微博依然是社会舆论生成、发酵和消解的主力平台。
微博平台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短时爆发性、意见领袖的突出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促成了微博平台作为“第一信息源”的显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微博平台的平民化、自主化、草根性、匿名性等特点,决定了事件信源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一些舆情事件从信息初始曝光到关键节点出现,再到舆情主体回应,时常会经历舆情反转,如北京丰台抢孩子事件、临沂网戒中心再传惨叫、甘肃庆阳女孩跳楼自杀事件等。
6.2媒体的舆论导向地位依旧举足轻重
新闻网站、电视媒体,分别位居舆情源头的第二、四位,通过2017年和2018年的数据对比发现:媒体引领舆论导向的地位依旧举足轻重。纵观整个舆论场,媒体肩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使命,这一特性决定了媒体必须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新闻报道必须恪守真实的道德底线。而媒体凭借自身具备的权威性、客观性、影响力与公信力等品牌优势,使新闻网站和电视媒体平台在多数的舆情事件传播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闻媒体为抢占报道先机,甚至成为了谣言的发布者与扩散者。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部分媒体“另辟蹊径”,从其他“权威部门”获得了错误消息,更在报道标题中突出了“女司机逆行”这一标签,导致舆论场中言论导向存在对女司机的极大偏见。随着后期官方通报的发布,官媒被批造谣、主流媒体被批报道假新闻、诸多大V被批传谣等舆论反转频现,媒体失范现象的发生,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
6.3政府官网首发是抢占舆论阵地的有益探索
对比2017年和2018年的舆情源头数据,政府官网首发的比例明显上升,政府作为权威机构,其发言更具专业性、客观性,这一特性使之成为党政机构进行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应急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扩大主流声音的重要传播途径。及时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也成为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抢占发声先机,有问题有态度的满足公众知情权,可以及时遏制负面舆情的蔓延和抱怨情绪的滋生。
随着4G网络的普及、5G技术的发展,公众通过视频类平台获取信息的习惯逐渐养成,互联网技术如此迅猛的发展为视频和直播扩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专题报告》数据,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快手和抖音对社交场景的优化增加了活跃用户,开拓了用户市场。上述社交类短视频的发展,是进一步促成了舆情爆发的原因之一。
由上图可知,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主要涉及经济金融、影视文娱、教育领域等行业领域。
舆情周期是指舆论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即舆论热点事件在网络中发酵、活跃、消亡的过程,其受到事件属性、信息畅通、官方回应、民众心理、传播渠道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可得知事件发酵周期与活跃周期普遍较短,具体情况如下:
8.1发酵周期分析
8.2活跃周期分析
9.1总结
5、微博依旧是爆料的首选平台。从舆情源头分析来看,微博依旧是热点事件的主要传播源头。一直以来,热点事件的发酵都是微博的亮点,微博在热点事件的发现、传播、讨论上具备优势,使得大量用户热衷利用微博发声。
6、新闻反转类舆情事件增多。在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今天,“有图(视频)有真相”已经成为过去式了。通常上一秒看似言之凿凿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下一秒就有可能发生反转。如河南小凤雅之死、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四川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杭州网红殴打孕妇事件等,反转节点包括网民质疑、媒体报道等。网络舆情反转贯穿到信息生产、传播和接收等各个方面,在理论层面,新媒体社交及时、裂变的传播特征造成了网民的认知偏差;在现实层面,公众非理性情绪涌向网络空间,群体极化加强了舆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7、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舆情量上升。2016年被称为“直播元年”,2017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在监管政策逐渐收紧的2018年,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的热度依旧不减,“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法院网”等政务号入驻了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让政务公开、宣传引导、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有更广阔的形式和平台。但平台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失范、虚假信息等问题,加大了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信息的管理难度。
9.2前瞻
从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传播特点及规律上看,可预测2019年舆论形势为:
1.民生话题舆情“多点串爆”趋势愈加明显,涉外舆情将不断增多。2018年舆情更多聚焦民众对民生和安全的关切,这也间接反映社会各阶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日益强烈。但由于民生领域治理时效的长期性与公众对矛盾诉求的短瞬爆发性难以兼容,加之民生领域舆情自带燃点低、爆点多的特点,2019年民生话题的舆情“多点串爆”趋势将更加明显。而随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等涉外交与国际政经、国际旅游的话题会有相当高的舆论热度,涉外舆情将不断增多。
3.舆情热度板块加速“下沉”特征明显,拷问基层政府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根据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发生范围统计数据走势,2019年的舆情热度板块将加速“下沉”到区县级。目前,大部分基层政府的舆情应对存在两个主要问题:舆情应对能力不强、沟通机制不畅,在2019年建议基层政府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舆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舆情应对素养:完善舆情信息监测和追踪系统,增强舆情风险防控意识;及时、有态度、有温度的回应舆情,保证权威信息的输出引领社会预期;促进信息共享,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构建舆情应对效果评估机制与问责机制;加强信息透明化程度,畅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