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竞争性是指不同组织间的薪酬关系,也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本组织的薪酬水平如何。薪酬水平,是指组织支付给员工的平均薪酬。外部竞争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与竞争对手相比,这为“高”、“低”提供了比较标准。竞争性并非一定要比对手高,更多的是指一种策略,可以比对手高,也可以相同,甚至更低,综合地体现竞争性。
明确薪酬目标后,企业可选择相适的薪酬策略。领先型、跟随型和滞后型是传统的薪酬策略,而事实上,很多企业更趋向于采用混合型薪酬策略。混合型薪酬策略是吸取传统策略的优点,综合采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传统的薪酬策略,再分析混合型薪酬策略。
跟随型薪酬策略,是企业最常用的策略。P.D.Lineneman,M.L.Wachter和W.H.Carter(1990)归纳了薪酬管理者采用跟随型策略的三个理由:第一,薪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会令组织内员工不满;第二,薪酬水平低会影响组织的招聘;第三,支付市场薪酬水平是管理的责任。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很多企业都愿意采取跟随策略,一方面不会因薪酬水平过低而吸引不到员工、留不住员工,另一方面也不用支付过高的薪酬水平而增加成本。大多数企业采取跟随型薪酬策略是一个必然结果,如果企业的薪酬水平略高于竞争对手,则可以吸引到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假设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如果这种员工是稀缺的,那其他企业为了争夺,也会提高薪酬水平。如果每个企业都在不断地竞争,势必相互不断地提高薪酬水平,直至毫无利润可言。这种情况往往两败俱伤,是任何企业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保持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薪酬水平是明智之举。跟随型薪酬策略根据竞争对手或市场的薪酬水平,制定本组织的薪酬水平,保持在一个基本一致的程度。
滞后型薪酬策略,采取本组织的薪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或市场薪酬水平的策略。这种策略具有很高的风险,很可能招不到人,还会引起员工频繁跳槽。但是也有不少企业采用这种滞后型策略,主要原因是当前的资金不充裕。这种策略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它可以作为一种过渡策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或渡过难关。优秀的薪酬管理者,可以从其它方面来弥补低薪的劣势,如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赋予较大的权力、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提供较多的培训等,应聘者和员工可能会因这些原因而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但是,长期的低薪一定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毕竟薪酬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因此,采用这一策略的企业,往往会用将来更具诱惑力的薪酬来留住员工,比如承诺将来工资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或是向员工发放股票等。人们可能为了将来更高的收入,而容忍当前较低的收入,所以滞后型薪酬策略可以作为一种暂时性的策略。采用滞后型薪酬策略要注意几点:一、不可将其作为长期策略,否则无法留住员工;二、要有其它的优势来弥补低薪的劣势;三、以未来更高的收入作为期望目标。
总的来说,薪酬策略只是提供一种思路,组织如何确定薪酬水平,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