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越来越以自己崭新的姿态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和实施为契机,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迅速发展、朝气蓬勃的新局面。在文化产业振兴境遇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厚实文化素养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既要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又要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还要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齐鲁师范学院研究项目“中西文化交流与教师文化素养之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国际国内态势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美国米切尔·J·沃尔夫(Michael.J.Wolf)在其所著《娱乐经济》一书中亦言:“文化、娱乐——而不是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1]14“‘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新能力、评价能力和传播能力,成为任何一个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不可不重视的、关乎国家兴衰的重要战略资源”。[2]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3]在部分地区正在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7月22日,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振兴的重大举措。[4]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和国内文化产业大力振兴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及培养问题成为人们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运而生和飞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根本要求
盛名之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遵循一般教育的普遍规律,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思想和原则要求;要遵循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体现特定的人才定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之所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是因为学生的内在潜能是多样的,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的潜能是其成才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多方需求是培养和促使学生成才的客观基础。正如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复函中所言:“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实现作为它的目的。”[9]卷首5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具有多种多样和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满足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诉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应是一个系统的施教过程,也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其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应以学生潜能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为基础,应为不同人才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开发学生潜能、服务社会需要的同时,能够在学生延伸学习和后续培养上预留接口,为其后续发展和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础、提供可能,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上的后续学习中顺利对接。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个性化”需要中寻找“共性化”的内涵。
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在特质
就文化产业的策划、经营、管理而言,各方面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共性的,要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也要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这些构成了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部门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是这个专业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10]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
具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要求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能够站在经济的立场上,审视文化通过市场获取利润实现投资增值的支点方式和运行模式。因为没有资本的介入和运作,任何文化产业都将是空中楼阁。资本是能带来增值的价值,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能源形态。文化资源如果不能与资本联姻,则不能产生新的价值形态,不能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能量形态。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博士在《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强势》一文中所言:“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本运作能力决定着文化产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这其中包括资本投入方式和融资模式。”[15]69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练就自身能够透视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市场价值,遵循资本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寻找文化与资本结合之交集的本领,使文化与资本在流通中兼容,在流通中化合,在流通中增殖,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和新商机。
具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要求能够按照市场的要求,对文化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王育济教授指出,文化产业所界定的创意不仅仅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而应该是在寻找到文化现象当中潜在的商业卖点之后,给文化一个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包装,规划一个合理的生产流程,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分配方案,设计一套营销和推广方案。[16]创意产品包括三个部分:策划创意、工程流程和商务流程。有了点子,还需编写策划大纲、分步实施计划、进行生产流程设计、控制人力和成本、策划营销推广、考虑赢利模式。[17]100全方位的创意规划体现的是策划、制作、传播、管理、销售等多方素质的综合。一种文化要求、一种文化习俗、一种文化样式、一种文化活动,在“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的策划制作、经营销售下都可能成为一种文化产品,创造一项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
参考文献
[1][美]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传媒力量优化生活[M].黄光传,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国家创新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N].光明日报,1999-11-05.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3).
[4]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N].人民日报,2009-09-27(3).
[5]王育济.文化产业:学术阐释的原则与目的[J].东岳论丛,2006,(3).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高岚,申荷永.蒙台梭利教学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8]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0]王育济.培养文化产业管理的合格人才[N].山东大学报,2004-03-23.
[12]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杨万里.杨万里诗文集(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4][英]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M].师研群,等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15]刘玉珠主编.2004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7]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等编.全球创意产业的盛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8][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19]沃尔夫.伦森.21世纪——梦幻社会[J].科技文萃,2007,(4).
[20]胡惠林.文化资本:现代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能源形态[J].探索与争鸣,2007,(1).
[2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