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学术、梳理学术发展脉络的传统,从先秦诸子论学,到《史记》创设《儒林列传》《汉书》创立《艺文志》,延至明清,历代皆不乏名贤对前代或当代学术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到了清初,浙东学者黄宗羲终于独树一帜,撰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此书依学术源流,“支分派别,条理粲然。其于诸儒也,先为叙传,以纪其行;后采语录,以列其言”。采用总论、传略、采文等体例,记述有明一代各学术流派的思想和发展演变,并附其人之著述言论以为例证,从而构建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把学术史的考察置于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学案体史籍研究的首创之功
此书是第一部全面梳理研究学案体史籍的重要成果。就一类专体史籍做历史编纂学史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属少见,已知者如王锦贵先生的《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是对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纪传体史籍的研究;而对学案体作专题研究,《学案史》则是第一部。学案体作为我国古代学者记述学术发展史的特有编纂形式,是传统学术史研究的代表性史体和重要领域,然而在《学案史》问世之前,尚未有一部对其演变源流做全面系统梳理的著作。陈先生的专著率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当代学术史研究中自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该书对学案体史籍源生发展的全程做了系统考察和董理,追源于先秦诸子对“百家之学”的论列,终结于20世纪“学案体史籍的余波”:侯外庐《船山学案》、钱穆《朱子新学案》、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等现代学术史的编撰,于是纵向轨迹原原本本、始末详备。横向上则着力阐明各书的著述背景、作者学行、内容体例和学术价值,经过一番纵横交织的条分缕析,中国学案史的演进则已枝干清晰、朗然在目了。全书的论述最后落脚于画龙点睛的“学案解题”上。
何谓学案?学术界于“学案”的概念众说纷纭,作者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结合“学案”一词在学案体著作中的实际运用,明确指出:“所谓学案,就其字义而言,意即学术公案。‘公案’本佛门禅宗语,前哲释作‘档案’‘资料’,至为允当。顾名思义,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这一论断剀切中理,信为学案解题之准确定义。《学案史》的研究和定论,在学术史研究领域开出一片新天地,创辟了学案史研究的规模,对于学术史学史的研究颇有拨云见日的启迪之功。
学案体史籍的发展轨迹
白寿彝先生主张,史学史论著“要把史学发展过程的脉络写出来,至少能给读者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要把历史时代的特点及其跟史学发展的关系写出来,要把史学家的学术生活和学术成就摆在时代的潮流去把握”。作为中国学术史的特殊承载形式,学案体史籍的产生发展有着史学自身内在发展的依据,针对这一特点,该书对传统学案史的理析,既从史学史、文献学角度阐释学案体史籍的发展成熟和转型,又在历史社会的演进中揭示其衍变的必然性。这正是体现了白先生关于两个要“写出来”的目标,即一方面廓清了学案史发展的脉络;一方面通过分析时代特点对史学影响,说明了学案史发展的内在理路。
学术史著作的内在特质
中国古代学术史因其历史漫长、积淀丰富而带来研究的艰辛,但同时也因其多姿多彩而引人入胜。通读《学案史》一书,可以发现,事实上,古代先贤已在这个复杂而饶有兴味的领域辛苦耕耘,留下了记述基本文献、思想主旨、历史传承的丰硕遗产。仅以叙述学术传承而言,一部《宋元学案》中,各学案除案主的本传、著述外,还附有讲友与学侣、同调、家学、门人与私淑、续传与别传等各种师承关系。既完整地记载了一个集结在共同学术路线下的学术队伍,又反映出权威代表与追随者之间亲疏远近、学术思想在不同层次中的授受源流,不啻一部活生生的学派史。晚近一些学术史专著常常只重于思想观点的剖析,而疏于对思想传承的历史追踪和学派史的研究,学术史或思想史缺乏“史”的特点。从《学案史》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其实,充分利用古代学案史所提供的史料和线索,还可以把学术史写得更为丰满和精彩。这也是我们拜读《学案史》之后,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
问题意识贯穿始终
《学案史》一书始终贯穿着作者考订辨析的问题意识,从而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例如,在对晚明学术思潮的探讨中,作者批评了前人考论宋明理学时将阳明学术与朱子学术对立的做法。指出:由朱子学到阳明学,是理学发展的一个过程;将数百年的学术演进看作一部学派对立的历史,与理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不相吻合;阳明学既是继承陆九渊心学主张而与朱子学相抗衡的学派,同时更是对理学,既包括陆学又包括朱学的发展。这些观点的提出,为今后的理学史研究,开启了坚实发展的方向,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见识。又如,书中首次以钱穆《清儒学案序目》为对象,钩稽《清儒学案》之精义,阐发钱穆关于有清一代理学发展四阶段的不刊之论及其治学方法,对钱穆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奠基地位给予了高度肯定。
尤其可贵的是,陈先生为使学术史学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开始了薪火相传的学术传衍,指导学生完成了《〈清儒学案〉曹氏书札》《徐世昌与〈清儒学案〉》等著作的写作或出版。我们相信,陈先生及其团队的学案史研究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收获更多的成果。
(作者:周少川,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