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的美学特质传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又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

在马克思看来,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准,美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新闻传播是人类在精神追求的基础上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本身的一种方式。那么作为精神追求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类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自然就需要遵循“美的规律”。新闻传播的主体将新闻文本向受众传播时,既要按照“对象的尺度”传播事实,也要以自己“内在固有的尺度”来把对象作为靠近期望和自由的阶梯和渡船,在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能够与受众产生愉悦的情感共鸣的那样一种审美能量[2]。那么,若运用美学的方法,进入美学视野中的新闻传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必然贯穿着美学的原则,具有美学的特质。

新闻的外在形式美学特质

标新立异性。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都希望受众通过版面的设计或者节目的编排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心领神会”领悟到新闻所传达的意义,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这是一种震撼和视觉的崇高,理性对感官的超越,激发了受众感性美的认识。

新闻的结构美。结构就是作品的骨骼,为内容寻求一个适当的形式,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结构,实质上是客观事物内部规律和相互关系,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结果。结构技巧的高低,同作者的认识能力和艺术修养有着直接关系[3]。

因此,新闻的结构美,是指记者在新闻作品的结构安排上和谐有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美不自美,自人而彰。新闻作品的结构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操作规范,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形式。因此新闻作品结构的安排是记者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定,但遵从一定的美学原则。

突重点。善于突出最能表现主题的重点材料,把它安排在重要的位置,并着墨详细描述,表现其深度。突重点,是一种结构的艺术,遵循着美学的原则,使新闻作品焕发出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纵横结构。在横式结构里,着力突出最能表现主题和新闻价值的关键部分和核心事实。在纵式结构里,全力突出事情发展的高潮部分。在横式和纵式相结合的结构形式里,一般要突出纵、横两个方面的重点事实和典型情节。

二是要组织悬念。设置悬念,目的就是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能够更深刻而艺术地表现主题。

巧呼应。呼应是指作品首尾呼应,有伏笔,有照应,浑然一体。首尾照应:开头要简明提出问题,结尾要巧妙地照应开头,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伏笔、悬念的照应:就是卖“关子”,后面释疑,与悬念相呼应。伏笔与悬念是两种结构手法,有时既是伏笔,又是悬念。

新闻的层次美。新闻在内容上赋有层次之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等不同层次之美,层层递进,就构成了新闻作品的整体美。反映到新闻写作上,就要求新闻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对新闻作品的每个层次都是一种美的追求、都是一种审美创造、都是一种美的体现,从而为新闻作品整体美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4]。

二是表现在内在形式的意蕴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感人肺腑,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例如:[6]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上盼母归

鞍山放飞被偷猎的小鸟

新闻记者采用古诗词式的押韵写作手法来拟新闻标题,诗情画意,借古诗词的意蕴之美以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导语:提炼之美。导语是消息中有一定独立性和统领性的开头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核心要点),充分揭示新闻价值,同时唤起读者的注意。它被称为“记者杰作的橱窗”。简言之,就是简洁、定基调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因此它首要的审美特征就是提炼之美,用最简洁的语言包含最丰富的审美信息量传递给受众,达到一种“言简意丰”的美学效果。

主体:丰实之美。新闻主体是新闻作品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导语起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即对新闻事实的细节部分和背景部分做进一步的解释与扩充,使受众对新闻事实和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因此,新闻主体在美学上则具有丰实之美,让受众获得一种具体形象的审美感受。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样,美就“对于我们变成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7]

背景:陪衬之美。背景,原是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术语,指“画面所描写的主体以外余留下的空间部分。它是画面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处理得好,能使主体更为突出,主题更为明晰。”[8]而新闻写作中的背景,就是陪衬新闻主体的材料。还有人把新闻背景与主体事实的关系称作“绿叶与红花”的关系。“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新闻背景材料既然是“绿叶”,那么它始终处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从属地位,永远不能充当主角,一旦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引用新闻背景的效用。因此,背景在美学表现上,有一种陪衬之美。

新闻的内在美学特质

新闻的美学特质既包括了形式美学,更包含内在的美学。一切形式美其实都是为内容美所服务的。而新闻的内在美学特质表现在新闻传播中的真善美统一体当中。

真:坚持真实性原则——美之基石。新闻的“真”是客观真实,事实之真。陆定一曾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9]而在美学当中,真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指作为美的基础的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人作为从大自然中升华出来的骄子,他“靠自然界生活”[10]。也就是说,客观真实是美学的基本,是基石。其次,真理和情感是美的灵魂之真。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与美学中的真都是以客观真实的存在为基础的。在新闻传播整个过程中,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审美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是新闻得以存在的基本价值、理由和意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新闻失去了真实,新闻将不成为新闻,失去了传播的意义,更失去了新闻美学的品性,失去了美之根本,从而也失去了人民对媒介的信任,失去了媒介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善:遵守社会伦理道德与新闻职业操守——美之准则。“美”包括“真”,还包括“善”;“善”体现了“美”的社会性。“善”是一种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11]。从本质而言,美的“善”性品质是一种无功利的超功利,一种精神性的功利性而非实体性、实际的功利性。前者是无用,后者为有用。但前者是大用,后者却是小用。美正是生成于这种无用与有用、大用与小用的辩证关联和张力之中。所以一旦被用于实处,比如服务于资本或权力,美的伦理品格就会受到伤害,其自律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乃至其合法性根基遭到质疑和颠覆[12]。

简言之,美的内在特质,它是超功利的、无功利的。而新闻的善在审美的表现上则是新闻选择的伦理道德立场问题。尽管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但是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己任,注重新闻的社会效应和价值导向。像“杨丽娟追星事件”、“茶水发炎事件”等都揭露了媒体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他们都丧失了新闻的“善”,向受众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价值取向,是极不可取的。

可见,在新闻报道中的正面报道,它产生的正效应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呈现了新闻的美学特质,能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然而生活中的真善美,不仅仅是从正面报道才能体现新闻的美学价值,也可以从负面报道中激发人们进行审美追求,从而达到凸显社会价值的目的。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它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是揭露社会丑陋面的一把利剑,是弘扬社会正气,人间真善美的一扇窗。故新闻媒体应将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相结合,强化人们对美的鉴赏力,增强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新闻美学特质之根本所在。

新闻的美学特质对新闻报道的启示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美。而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如何发现新闻的美,如何表现出新闻的美感,关键在于“记者美学素质的深浅和审美能力的高低”,“记者能否在采访中发现美,在写作中表现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13]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2]孙德宏、王确.新闻的审美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

[3]张举玺.新闻写作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20.

[4]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80.

[5]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4.

[6]湖北日报,2001-3-3.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1.

[8]周正.绘画构图原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147.

[9]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论丛(2)[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11]慎延凯.新闻与美学[J].新闻爱好者,1992(5):14.

[12]李勇.论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124.

[13]商恺.致青年记者六十封信[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9.

[14]张立斌.新闻美学与新闻素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2.

THE END
1.解读企业家典型「个性特质」和成长「核心挑战」领导力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涉及企业家的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他怎么看待自己,他倾向于做什么事情,他有什么样内在倾向。而这些我们都把它统称为个性。 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共性 企业家的心理属性,可以分成浅层的属性和深层的属性;其中冰山下的特征统称为个性,即人区别于人的典型行为方式。 https://www.ceconline.com/leadership/ma/8800117119/01/
2.()是内在精神特质,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内在精神特质,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A、坚持自信自立B、坚持守正创新C、坚持问题导向D、坚持系统观念正确答案: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深刻(),确保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凝聚起万众一心、砥砺前行...https://m.ppkao.com/wangke/daan/6fe299320853425da6416a52baf4b982
1.9月16日的上升星座(介绍你的内在性格特质)每个人的星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质,而在每个月的不同日期,星座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你的性格特质也会有所不同。今日,我们就来介绍9月16日的上升星座,看看它会给你带来哪些内在性格特质。无论你是哪个星座,都不要错过这篇哦! 一、什么是上升星座? 在了解9月16日的上升星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上升...https://adgic.com/post/e0b011cf.html
2.女生在和有一定好感的男生出去玩的时候,希望男生都可以做什么?2.多观察她的内在特质 比起观察外在,女生对能观察到自己内在的男生更有好感。 你如果夸她:“今天的衣服很漂亮”——顶多说明你是友善的,女孩子也不会有太大反应,毕竟这样的夸奖听得太多。 但如果你说:“我发现你的性格里有很倔强的地方”——一下子就会引起女生的兴趣,她想在继续探索的同时,你的人设也从其...https://www.douban.com/note/721377272/
3.理响中国把握中华文明特性,续写现代文明篇章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反映,这些特性必然外化为中华民族所走之道路、所具之品格、所持之理念、所为之行迹,并对后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精神源头上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主张与决断,是理解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之文明样态的关键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从根本上决定”正是有...https://m.youth.cn/qwtx/xxl/202306/t20230621_14599707.htm
4.《封神英雄》编剧:妖可以露胸剧方:外在造型基于人物内在特质 该剧开播前,剧方便一再表示:服装造型是最大亮点之一。耗费极大人力物力,斥巨资更付出大量心血,只为此番视觉呈现。简远信也曾表示:“如果该剧不能完整的与观众见面,将会是大家的一大损失。不仅仅是服装造型,包括舞蹈、打斗等精心设计都会被浪费。” ...https://www.hnr.cn/hntv/fzpd/ysbg/201502/t20150227_1853531.html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进理论坚持创新意识,不仅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包容性、开放性的心态对待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历史逻辑与未来期待、既往经验与当前实践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内在特质;而且要始终保持革新自觉、接续增强原创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https://www.workercn.cn/c/2022-04-29/6884337.shtml
6.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2.主观相对主义决定了经济学的内在特质 经济学中的主观相对主义源于近代经验主义,而后者又源于英国培根—洛克的哲学传统。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首先提出了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由感官知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洛克系统论证了...http://gjs.cass.cn/kydt/kydt_kycg/201901/t20190118_4813440.shtml
7.论马克思的人民观摘要:人民群众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厘清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形成了马克思人民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人民观,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人民观的基本内涵,把握马克思人民观的内在特质,在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115/9106922.shtml
8.人格特质类型范文11篇(全文)表面特质是一个人可以观察到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表现, 而根源特质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的不易被观察到的内在特质, 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内在基础。经过分析, 卡特尔发现了16个根源特质:A (乐群性) 、B (聪慧性) 、C (稳定性) 、E (恃强性) 、F (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y90tw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