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待司法经验(上)——兼论《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

内容提要: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64条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法官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的情况下,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判断的权力,为法官的“无法”司法提供了制度依据。而法官的自由裁量离不开司法经验,广义的司法经验是泛指司法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关于法、法律和案件纠纷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整个司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司法职业共识。狭义的司法经验则仅指法官个人在司法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及逐渐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在成文法背景下,司法经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法官的事实审理过程,具体地讲,司法经验在司法认知、事实推定、法律和证据选择、证据判断和证据采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司法经验,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合理利用司法经验;同时为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将司法经验的使用限制在合理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颁布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64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守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决的理由和结果。”最高人民法院将此条内容归结为“法官依法独立审查判断证据原则”,而将其中的“日常生活经验”归结为“经验法则”[1].本条规定的指向是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的独立性和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和原则,对此显然无可非议。但这里涉及依法和运用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如何理解、把握和运用日常生活经验,抑或上升到理论高度如何对司法经验进行理性认知和逻辑把握等问题,笔者拟略陈管见。

一、从经验主义到司法经验

应当认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法哲学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又都存在不足之处。经验主义为认识司法经验提供了思想基础,是普通法系判例法的根本,特别是在发挥法官在司法审判中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重要意义。理性主义是大陆法系成文法发达的理论根源,在主张严格依法和严格执法、克服法官随意性和审判恣意方面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强调逻辑推理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方面,与审判实践的基本规律相符。但是,两种法哲学理论又都有不足,过分强调经验而忽视理性,或者过分强调理性而忽视经验,都会违背司法审判的客观规律。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64条的规定首先强调了严格依照法律,同时又要求遵守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独立地进行证据审查判断,体现了依法性和灵活性并重的原则。同时,本规定将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司法方法结合起来规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证据规定》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法官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的情况下,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判断的权力,为法官的“无法”司法提供了制度依据。

二、法官自由裁量与司法经验

为什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依据何在?在普通法系,法律基本上是法官司法而形成的体系和原则,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自然是顺理成章。在成文法国家,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则是基于如下理由:第一,法律规范的概括性、模糊性。法律规范是由概念、规则和原则组成的行为规范,其基本要求是规范的明确性和具体化,以便于民众和司法者准确把握立法意图,从而准确地根据法律规划和实施自己的行为。但是,法律规范是由具体的语言来表达的,语言的具体含义往往因为情景不同而发生变化。按照分析法学派代表人物哈特的“开放文本”理论,任何语词和概念都有核心意思,同时又都具有边缘意思,一个语词的核心意思应当是明确的,但是在边缘地带,该词的意思则会产生模糊的灰色地带,由语词组成的法律条文就会相应地产生模糊意思。正如梁慧星研究员在谈到合同法解释时所举例的,对“还欠款5万元”如何理解?是归还已经欠下的款项中的5万元呢,还是归还后还欠剩余款项5万元,就很容易产生歧义。这里有一个法律规范的语境含义的问题,抽象的法律语言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会具有明确的含义,这就需要法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和把握,而不能进行“自动售货”。

法官的自由裁量离不开司法经验。首先,从大的方面讲,不管法官是严格依法还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法官所适用的法律本身就是司法经验的积累和产物。其次,从具体的司法过程看,法官解决纠纷的活动实际上是将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结合起来的过程。规范是静态的,而事实是动态的,二者可能会一致,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一致的效果,把静态的规则与动态的事实连接起来,必须运用法律解释的工具,法官必然会行使自由裁量权。在此过程中,也必然需要融入法官对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的理解判断和逻辑分析,而司法经验必然在其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凡是存在意识判断的场合,经验的作用就在所难免。最后,在法律规定不明或者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法官必须运用自己的司法经验和人性良知,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判。

三、司法经验的内在特质

何谓司法经验?对此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和界定司法经验,必须首先厘清经验、日常生活经验和经验法则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是指由实践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哲学家通过对经验系统化、抽象化的理性认知,形成了经验主义的哲学流派。日常生活经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普遍认同的群体性共识。经验法则则是日常生活经验在司法领域特别是在证据法领域的具体运用,指法官依照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反映事物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事理作为认定待证事实的根据的有关规则。因此,日常生活经验是经验的一部分,是经验这个概念的子概念,而经验法则只是日常生活经验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的运用方法而已。司法经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司法经验是泛指司法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关于法、法律和案件纠纷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整个司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司法职业共识。狭义的司法经验则仅指法官个人在司法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及逐渐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司法经验是司法审判中的日常生活经验,是日常生活经验中与审判实践具有紧密联系的部分。

那么司法经验与经验法则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回答。但是如果我们把整个司法审判过程作一个抽象分析,问题就清楚了。整个司法审判过程实际上包括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

经验法则只在事实认定方面发生作用,而司法经验除了在事实认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有为立法完善提供实践基础和素材、“无法”司法、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影响甚至指导法官进行法律思维、进行法律选择、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等功能。也就是说,整个司法过程都是司法经验发生作用的“场”,司法经验涵盖经验法则,经验法则只是司法经验在事实认定方面的体现。可以认为,在司法审判的事实认定过程中,司法经验与经验法则具有同质性。

经验法则在德国被称为表见证明,但在法国、瑞士和瑞典,法官在进行证明评价和事实认定时使用的经验法则被称为“事实推定”。这种经验规则依照证明力的不同,有的可以使法官形成完全的心证,有的则作为情势证明被考虑。经验规则与盖然性规则具有紧密联系,不同的经验规则具有不同的盖然性。

注释:

[1]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15

[2]朱德生,李真.简明欧洲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6-117

[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8

[4]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24

[5]谢晖.法的思辨与实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49

[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51

[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68

[9][美〗戴维.M.沃克,编.牛津法律大词典[Z].邓正来,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61

[10]武树臣.法律涵量、法官裁量和裁判自律[J].中外法学,1998.(1).

[1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29

[13]王敏远.公法(第四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7

[14]王敏远.公法(第四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84

[1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19

[1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5

[17]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89(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彭世忠李秋成)

THE END
1.解读企业家典型「个性特质」和成长「核心挑战」领导力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涉及企业家的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他怎么看待自己,他倾向于做什么事情,他有什么样内在倾向。而这些我们都把它统称为个性。 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共性 企业家的心理属性,可以分成浅层的属性和深层的属性;其中冰山下的特征统称为个性,即人区别于人的典型行为方式。 https://www.ceconline.com/leadership/ma/8800117119/01/
2.()是内在精神特质,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是内在精神特质,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A、坚持自信自立B、坚持守正创新C、坚持问题导向D、坚持系统观念正确答案: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新时代新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深刻(),确保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凝聚起万众一心、砥砺前行...https://m.ppkao.com/wangke/daan/6fe299320853425da6416a52baf4b982
1.9月16日的上升星座(介绍你的内在性格特质)每个人的星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质,而在每个月的不同日期,星座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你的性格特质也会有所不同。今日,我们就来介绍9月16日的上升星座,看看它会给你带来哪些内在性格特质。无论你是哪个星座,都不要错过这篇哦! 一、什么是上升星座? 在了解9月16日的上升星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上升...https://adgic.com/post/e0b011cf.html
2.女生在和有一定好感的男生出去玩的时候,希望男生都可以做什么?2.多观察她的内在特质 比起观察外在,女生对能观察到自己内在的男生更有好感。 你如果夸她:“今天的衣服很漂亮”——顶多说明你是友善的,女孩子也不会有太大反应,毕竟这样的夸奖听得太多。 但如果你说:“我发现你的性格里有很倔强的地方”——一下子就会引起女生的兴趣,她想在继续探索的同时,你的人设也从其...https://www.douban.com/note/721377272/
3.理响中国把握中华文明特性,续写现代文明篇章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反映,这些特性必然外化为中华民族所走之道路、所具之品格、所持之理念、所为之行迹,并对后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换言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精神源头上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主张与决断,是理解历史中国和现实中国之文明样态的关键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从根本上决定”正是有...https://m.youth.cn/qwtx/xxl/202306/t20230621_14599707.htm
4.《封神英雄》编剧:妖可以露胸剧方:外在造型基于人物内在特质 该剧开播前,剧方便一再表示:服装造型是最大亮点之一。耗费极大人力物力,斥巨资更付出大量心血,只为此番视觉呈现。简远信也曾表示:“如果该剧不能完整的与观众见面,将会是大家的一大损失。不仅仅是服装造型,包括舞蹈、打斗等精心设计都会被浪费。” ...https://www.hnr.cn/hntv/fzpd/ysbg/201502/t20150227_1853531.html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进理论坚持创新意识,不仅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包容性、开放性的心态对待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历史逻辑与未来期待、既往经验与当前实践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内在特质;而且要始终保持革新自觉、接续增强原创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https://www.workercn.cn/c/2022-04-29/6884337.shtml
6.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基础及其局限——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2.主观相对主义决定了经济学的内在特质 经济学中的主观相对主义源于近代经验主义,而后者又源于英国培根—洛克的哲学传统。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首先提出了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由感官知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洛克系统论证了...http://gjs.cass.cn/kydt/kydt_kycg/201901/t20190118_4813440.shtml
7.论马克思的人民观摘要:人民群众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厘清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形成了马克思人民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人民观,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人民观的基本内涵,把握马克思人民观的内在特质,在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115/9106922.shtml
8.人格特质类型范文11篇(全文)表面特质是一个人可以观察到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表现, 而根源特质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的不易被观察到的内在特质, 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内在基础。经过分析, 卡特尔发现了16个根源特质:A (乐群性) 、B (聪慧性) 、C (稳定性) 、E (恃强性) 、F (兴奋性) 、G (有恒性) 、H (敢为性) 、I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y90tw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