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
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
1.内在性与外现性;2。互动性与冲击性;3。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性格
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
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1、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
2、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
3、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定义及其分析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1、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
性的再社会化两种)
3、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社会性大环境的影响:①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不同;②不同阶级必将对自己的成员打上本阶级的烙印;③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社会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风俗、习惯、礼仪,时尚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1、父母的教养方式(即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
教养方式有四种: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2、家庭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四、学校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突出
1、教师的威信的作用
2、教师期待的作用:罗森塔尔(美)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五、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化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2、埃里克森(美)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
二、认知理论
1、皮亚杰(瑞士)的理论:①人在发展中有一系列普遍的发展阶段形成的。这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内在联系。②人的认知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知识经验层次有联系。
2、科尔伯格(美)的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美)为代表,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4、强化动机过程。
四、自然成熟理论:由格塞尔(美)提出。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内涵
一、何谓自我?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
二、人的独特标志——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也即人对自我身心流动现状的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觉察。这种觉察包括三部分: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和心理(精神)的我。
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源泉是:①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他人即“重要他人”。②文化意识,包括道德价值及宗教信仰;③物质。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1.矛盾性;
2.形象性;
3.独特性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二、自我体验
1.自尊心与自信心;2。成功感与失败感;3。荣誉感与羞耻感;4。内疚
三、自我控制
第四章社会动机
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
一、涵义及其分析
1、涵义: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
2、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个动机可产生多种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动机对活动具有推动、强化和定向作用。
奥格登(美)的关于警觉性的实验
此结果说明:①激发动机与否对其成绩的影响很大;②激发动机的方式不同,对其成绩有不同的影响。
二、社会动机的种类(分类)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布鲁纳(美)认为人的内部动机是由①好奇心;②好胜心;③自尊心这三种内驱力引起的。
(2)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
(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2、从个体社会性的引发划分:
(1)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2)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3)成就动机
第二节动机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学说:
以马斯洛为代表
三、动机系统论
彼得罗夫斯基(苏):
动机是一个系统;
动机是个性的核心。
第三节成就动机
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
通俗地说,成就动机就是指求得成功、求得尽善尽美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即把事情做好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有个别差异
测量成就动机强度的大小有两种方法
(1)投射测量法(2)量表法(自我报告测量)
三、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1)自尊心强;(2)应变能力强;(3)有创造性和冒险性;(4)责任心很强
四、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
1、成就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
2、成就动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成就动机的社会制约性
五、如何培养成就动机
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及为其制定的成就标准对孩子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