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内发生两次刑事案件,再一次把滴滴出行送上风口浪尖。作为典型共享经济的顺风车业务关停,共享经济从神坛跌下,质疑之声四起。
共享经济是近两年的风口行业。从Airbnb(爱彼迎)到滴滴出行,再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甚至还有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各个行业只要和共享经济沾边,就能获得大笔的融资。但是在2017年之后,资金链条断裂、企业退出运营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对当前资本捧红的共享经济并不看好。他认为,共享的背后一定是靠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否则其将仅仅是传统租赁的另外一种体现方式,真正的共享还在路上。
共享经济风云变幻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提供共享经济服务的企业并不拥有资源,只是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
在ofo、摩拜单车兴起的2016年,共享经济成为新名词。据交通部统计,仅2017年上半年,市场上新出现的共享单车企业就有70多家,最疯狂的时候,每隔一星期都会出现一个新品牌,“单车颜色都不够用了”。2017年全年,共享单车企业融资总额高达258亿元。
共享单车的巨额融资仅仅是共享经济的冰山一角。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融资规模约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和知识技能领域融资规模位居前三位,分别为1072亿元、512亿元和2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2%、57.5%和33.8%。2017年全球规模最大的10笔风险投资中,有5笔投向中国企业,其中单笔规模最大的是滴滴出行55亿美元的融资。
从2015年年初至2017年年初,短短两年间,ofo和摩拜单车先后各自完成了D轮和E轮融资,合计15笔,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一次融资,速度之快让天使机构来不及反应。梅花天使的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曾表示,共享单车几乎是所有天使机构的一场错过,大家看到时已经很贵了,2016年9月以后再进入或投资竞品都意义不大。
也有数据证实了共享经济初创企业的“吸金”能力,2017年共享经济行业获得种子轮融资的企业共有21家,获得天使轮融资的企业共有74家,获得A轮融资的企业共有56家,处于初创期的获投企业共计有151家,约占2017年获投企业总数的80%。
分时租赁背后的假“共享”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普华永道报告估算目前全球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350亿美元。
但一些投资者并不认为当前中国的共享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杰奥夫雷G·帕克等人曾在《平台革命》中肯定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极大价值。按照他们的研究,共享经济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资产和使用价值的分离”。互联网作为中介,将社会闲散资源盘活,促成巨大的体量价值,同时利用社会差异化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滴滴平台本意利用社会闲散车辆,也已经被“自营车辆+聘用司机”和带车加盟的全职司机填满,唯一存在共享经济意义的服务——顺风车也已关停。有投资人士表示,现在我国的共享经济的根基并不是“共享”,而是资本。
行业亟待盈利模式
资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也可以在牟利之后留下一地鸡毛。但在我国共享经济行业资本刮过的地方,留下的不仅是一堆废铁,甚至还有道德风险。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共享单车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通过收取骑行费用就能收回成本,但目前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加之ofo和摩拜以免押金的方式进行“清场”,拉锯之下,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拐点迟迟未出现。
更高级的共享汽车也在盈利的问题上焦灼。友友用车创始人李宇曾表示,“共享汽车目前难盈利,收入难以超过成本。”尽管有预测称共享汽车会是个大市场,如果最终要占领规模,那必将是一场比共享单车投入更大的消耗战。
在ofo和摩拜两家占据了头部资源之后,小企业融不到资,用户规模上不去,对头部企业构不成威胁,终归是死路一条。据统计,自2017年开始,宣布破产的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5家,城市周围出现不少共享单车的“坟场”。此外,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倒闭近10家,近期Togo(途歌)共享汽车也停止了部分城市的运营。
有分析人士认为,2018年,现有的共享经济行业将进入整合阶段,头部公司效应更加明显。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共享经济将会从消费端转向企业端,尤其在公共服务、企业服务领域,或许会出现新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