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细胞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ThebiologicalactivityandantitumoreffectagainstlymphomacellsinDCCIKcell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oliferationactivities,phenotypechanges,levelofsecretorycytokinesandantitumoractivityagainstlymphomacellsofDCCIKcellsincocultureofcytokineinducedkiller(CIK)cellswithdendriticcells(DC).MethodsDCandCIKwerepreparedfromhealthyhuma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Theywerecoculturedperipherally.CIKcellswereculturedaloneascontrols.Increasednumberofcellswerecountedbytapanbluestaining,killingactivitywasdetectedbyMTTassay,cellsphenotypeswereanalyzedbyflowcytometry,secretionsofINFγandIL12weredeterminedbyELISA.ResultsTheproliferationactivityofDCCIKcell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CIKcells(P
KEYWORDS: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dendriticcells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biologicalactivity;antilymphoma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rhIL2、RPMI1640培养基及四甲偶氮唑盐(MTT)均为Sigma公司产品,培养用CD3McAb由Neomarkers公司提供,rhIL1、rhIFNγ、rhTNFα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rhGMCSF为先灵葆雅公司惠赠,rhIL4购自GibcoBRL公司,流式细胞仪标记抗体CD3、CD3CD4、CD3CD8、CD3CD56及检测细胞因子(IL12、IFNγ)的ELISA试剂盒均购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鼠抗人CD1a、CD14、HLADR和FITC兔抗鼠荧光二抗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
1.3CIK细胞的培养扩增采集健康人外周血,肝素抗凝,以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MNC),RPMI1640洗3次,调细胞密度为4×106/mL;贴壁培养1-2h,收集悬浮细胞用含10%(体积分数)小牛血清(FSC)的RPMI1640液调细胞密度为1×106/mL,第0天加入rhIFNγ1000u/mL,放置37℃,5%(体积分数)CO2孵育箱中培养24h后加入rhIL2300u/mL、rhIL1100u/mL、CD3McAb50μg/L,继续培养,以后每3d更换新鲜培养液,补加rhIL2。
1.4DC的体外培养参照文献方法[3]。获得健康人外周血MNC中的贴壁细胞,用含10%(体积分数)FSC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其中包含rhGMCSF550u/mL,rhIL4500u/mL。隔日半量换液,补加细胞因子,收获前72h再加入rhTNFα50u/mL,诱导DC成熟。
1.5DCCIK细胞的培养收获培养第9天的DC细胞及CIK细胞经活细胞计数后按1∶5混合培养,第3天和第6天,收集细胞做生物学活性测定。
1.6细胞毒活性的测定以不同效靶比(5∶1、10∶1、20∶1、30∶1、40∶1),把效应细胞和靶细胞放入96孔板,另设单独靶细胞及效应细胞孔,每孔设3个复孔,置37℃,5%(体积分数)CO2孵育箱中培养48h,按本室建立的MTT法[4]测杀伤活性。杀伤活性(%)=[1-(实验组A-效应组A)/靶细胞A]×100%。
1.7细胞免疫表型的分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及DCCIK细胞的免疫表型;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DC免疫表型。
1.8细胞因子的检测收集培养细胞上清液进行IL12、IFNγ水平测定。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操作按试剂盒说明。
1.9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增殖能力的观察CIK细胞培养第6天进入显著增殖期,部分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成丛或集落状悬浮生长。与DC共培养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增殖速率。培养第15天,经台盼蓝排斥法活细胞计数,CIK细胞总数扩增到原来的(43.57±5.11)倍,而DCCIK细胞为(60.75±4.89)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Fig.1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ulturetimeandproliferationfold
2.2细胞表型的分析
2.2.1DC的形态及表型检测培养第9天的DC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树状或毛刺状突起。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其特异性标志CD1a的阳性率为(80.56±1.72)%,MHCI类分子HLADR的阳性率为(92.06±3.20)%,CD14的表达率为(8.69±1.76)%。表明此种方法可以诱导较高纯度的成熟DC。
2.3体外细胞毒性共培养3d的DCCIK细胞,对Raji细胞株及新鲜MLC的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CIK细胞(P
表1CIK和DCCIK细胞免疫表型的变化(略)
Table1ThephenotypechangesofCIKandDCCIKcells
*P
表2DC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略)
Table2KillingactivityofDCCIKcellsonMLCandcelllineRaji
2.4细胞因子的测定DC与CIK细胞共培养3d,其上清液中IFNγ、IL12的水平分别为(438.02±213.17)ng/L和(30.65±9.10)ng/L,而同条件下,CIK细胞组IFNγ为(213.96±137.00)ng/L,IL12为(10.10±0.35)ng/L,两组相比,DCCIK细胞分泌IFNγ、IL12的水平显著高于CIK细胞(P
3讨论
基金项目: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YamaguchiY,OhshitaA,KawabuchiY,etal.Adoptiveimmunotherapyofcancerusingactivatedautologouslymphocytescurrentstatusandnewstrategies[J].HumCell,2003,16(4):183189.
[2]周昌菊,马薇,周建大,等.自体宫颈癌树突细胞疫苗激活的CTL杀伤效应[J].癌症杂志,2006,25(2):143147.
[3]MottaMR,CastellaniS,RizziS,etal.GenerationofdendriticcellsfromCD14+monocytespositivelyselectedbyimmunomagneticadsorptionformultiplemyelomapatientsenrolledinaclinicaltrialofantiidiotypevaccination[J].BrJHaematol,2003,121(2):240250.
[4]魏绪仓,邢佩霓,赵文理,等.人脐血CD3AK细胞生物学活性及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1):5285.
[5]WangFS,LinMX,ZhangB,etal.Antitumoractivitiesofhumanautologouscytokineinducedkiller(CIK)cellsagainsthepatocellularcarcinomacellsinvitroandinvivo[J].WorldJGastroenterol,2002,8(3):464468.
[6]LinnYC,HuiKM.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NKlikeTcellswithcytotolyticspecificityagainstleukemia[J].LeukLymphoma,2003,44(9):14571462.
[7]MartenA,SchottkerB,ZiskeC,etal.IncreaseoftheimmunostimulatoryeffectofdendriticcellsbypulsingwithCA199protein[J].JImmunother,2000,23(4):464472.
[8]HacksteinH,ThomsonAW.Dendriticcells:emergingpharmacologicaltargetsofimmunosuppressivedrugs[J].NatRevImmunol,2004,4(1):2434.
[关键词]纳米羟磷灰石-脂肪族聚酯酰胺;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
[中图分类号]R783.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1.009
Biologicaleffectsofnano-hydroxyapatite-aliphaticpolyester-amidecompositeontheosteoblastsDengXia1,XiaXi2.(1.Dept.ofStomatology,NuclearofIndustry416Hospital,Chengdu610051,China;2.Dept.ofProsthodontics,TheAffiliatedHospitalofStomatology,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biologicaleffectsofnano-hydroxyapatite-aliphaticpolyester-amidecomposite(nHA-PEA)ontheosteoblast.MethodsTheDulbeccominimumessentialmedium(DMEM)leachingliquorofnHA-PEAwasappliedtotheosteoblastsofthetestgroupswhiletheDMEMitselfwasappliedtocontrol.The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assay,flowcytometryandalkalinephosphatase(AKP)analysiswereusedtoevaluatethechangesincellgrowth,cellcycleandcellfunction.Moreover,osteoblastswereculturedonthesurfaceofnHA-PEAcompositeandtheattachment,growthandproliferationofosteoblastwereinvestigated.ResultsTheculturedosteoblastsgrewwellandshowednomorphologicalvariation.Osteoblastsofdifferenttestgroupsdemonstratedrelativeproliferationraterangingfrom92%~107%withoutdose-dependenteffect(P>0.05).ThecellcycleandAKPactivityweresimilarintestandcontrolgroups(P>0.05).Goodcellattachmentandproliferationmannerwereobservedonthemembranes.ConclusionnHA-PEAhasnonegativeeffectsontheosteoblastanditsosteoblastcompatibilityisproved.
[Keywords]nano-hydroxyapatite-aliphaticpolyester-amidecomposite;osteoblast;biocompatibility
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热点[1],该材料主要用于修复和重建人体的硬组织。纳米羟磷灰石-脂肪族聚酯酰胺(nano-hydroxyapatite-aliphaticpolyester-amidecomposite,nHA-PEA)复合材料由nHA粒子与PEA均匀混合制得,其中羟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人体骨、牙等无机组织的主要成分,PEA及其共聚物是一类新型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2]。nHA-PEA复合材料兼具了有机物的韧性和无机物的刚性,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本研究将nHA-PEA复合材料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检测其对细胞生长、增殖能力、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活性的影响,观察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铺展形态,评价其对骨细胞的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1材料和方法
1.1主要材料和仪器
达尔贝科极限必需培养液(Dulbeccominimum
essentialmedium,DMEM)、胰蛋白酶(Gibco公司,美国),新生小牛血清(成都哈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甲噻唑四唑氮(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试剂(Sigma公司,美国),AKP试剂盒(北京柏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anyomco-17AI二氧化碳孵箱(Sanyo公司,日本),OlympusIX50相差倒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日本),JSM-590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JEOL公司,日本),可见光高效分析仪/HTS7000plus多孔板紫外/荧光(PE公司,美国),流式细胞计数(flowcytometry,FCM;Coulter公司,美国),LightCycler检测仪(Roche公司,德国)。1.2浸提液制备
按文献[3]制得4组nHA-PEA复合材料,按其无机和有机成分的质量分数分组,分别为A组0和100%,B组10%和90%,C组20%和80%,D组30%和70%。将4组nHA-PEA复合材料(平均厚度0.5~1mm)消毒灭菌后,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0993-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所推荐的试样表面积和浸提介质为6cm2·mL-1的比例[4],置37℃滤除细菌的培养液中,浸提3~4d的浸提液备用。
1.3成骨细胞培养和细胞悬液的制备
取生长稳定的第4代SD乳鼠颅骨成骨细胞,经质量分数0.25%的胰酶消化后行细胞计数,用DMEM配制5×104个每毫升的细胞悬液。
1.4甲噻唑四唑氮比色
将200μL密度为5×104个每毫升的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置于体积分数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37℃培养24h,细胞贴壁后弃掉原有培养液,将细胞分为试验组(A~D)和对照组(E),试验组每组均分别加入200、100、50μL终质量分数分别为100%、50%和25%的浸提液,形成A1、
A2、A3,B1、B2、B3,C1、C2、C3,D1、D2、D3,
对照组加入原培养液。每日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生长和增殖情况。分别于第1、3、5、7d各取96孔板1块,每孔加入20μL的MTT,孵育4h,每孔加入200μL二甲基亚砜,振荡1min,混匀,570nm波长下测定各孔吸光度(A),取3孔均值,计算细胞增殖率(proliferationrate,RP):RP=(A试验组/A对照组)×100%。1.5流式细胞计数
接种对数生长期的成骨细胞1×105个每毫升瓶,细胞贴壁后A~D组弃原培养液加入质量分数均为100%的复合材料浸提液,E组加入新鲜原培养液,标准环境下3d换液1次,培养7d,消化、离心并收集沉淀细胞。流式细胞计数DNA荧光强度及散光参数,Multicycle软件分析细胞的周期分布和程序性死亡情况。1.6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取1×105个每毫升的细胞悬液3mL加入小号培养瓶,将其置于体积分数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37℃培养24h,细胞贴壁后弃掉原有培养液,A~D组均加入质量分数100%的浸提液,E组加入新鲜原培养液,分别于第4天和第7天中止培养,收集80μL细胞悬液,以AKP试剂盒通过HTS7000plus多孔板高效分析仪行AKP活性测试。
1.7成骨细胞与材料的复合培养
将载有nHA-PEA复合膜的血盖片试样置于6孔板内,环氧乙烷冷消毒,磷酸缓冲盐溶液浸泡清洗3次,每次1h,DMEM孵育过夜备用。取1×105个每毫升的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已准备好的材料上,37℃,体积分数5%的二氧化碳孵箱继续静置培养5d。分别于第1天和第5天将试样取出,以体积分数10%的多聚甲醛固定,体积分数30%~100%的乙醇梯度脱水,醋酸异戊酯置换乙醇,临界点干燥,表面喷金,SEM下观察。1.8统计学分析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组总体均数间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在检验数据之前对数据行方差齐性检验。用q检验比较两组间均数的差别。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细胞生长观察及甲噻唑四唑氮比色结果
1级(0级:细胞相对增殖率大于等于100%,1级:细胞相对增殖率为90%~99%)[5],不同质量分数浸提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细胞毒性,就可以达到初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的目的,而且以材料的浸提液代替材料本身在材料学的研究中已得到公认。本试验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0993-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制备生物医学材料浸提液[4],以浸提出最大量的滤出物质,考察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MTT比色是常用的细胞增殖能力检测方法,可以对材料的细胞毒性作出可靠的定量评价[5]。本试验在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nHA-PEA复合材料浸提液不影响细胞的生长形态;MTT值在试验组间以及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细胞增殖率在92%~107%,表明nHA-PEA复合材料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的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在进一步地对细胞周期和功能进行的分析中,仅选用最高质量分数的nHA-PEA复合材料浸提液作为试验组进行分析比较。在加入HA的试验组,MTT值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量效关系。原因可能与其中的钙、磷水平较高有关。
流式细胞计数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领域,细胞周期检测已成为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一种可靠方法和指标[7],是常规细胞增殖试验的一项重要补充。近年来,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之一是生物材料的生物功能性评价[8]。生物材料作用于细胞后使其周期改变,从而使其行为和功能发生改变。本试验在MTT比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旨在从细胞增殖周期的角度来分析nHA-PEA复合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增殖周期DNA合成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从MTT比色可见,组间、组内不同质量分数的nHA-PEA复合材料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增殖周期影响不大,细胞周期各亚期组成比和程序性死亡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B、C、D组处于S期的细胞略多,表明加入HA对细胞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显著,不存在量效关系。此结果与MTT比色结果一致。
除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生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还表现在材料对细胞重要功能的影响。AKP是骨形成所必需的酶,是生物矿化和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早期标志物[9-10]:其表达代表骨形成状况,表明细胞分化的开始,并随细胞分化的发展而增强;其活性的高低,反映了相应细胞向成骨方向化的趋势。本研究采用酶联法对成骨细胞AK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AKP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nHA-PEA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的功能酶表达无不良影响,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抑制其分化功能。
用浸提液作为试验样品测定复合材料中滤出物质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仅为预测材料植入体内的潜在危害提供了初步依据,其结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在浸渍试验良性结果的基础上再采用直接法将成骨细胞与材料联合培养,以进一步考察材料本体的结构性能对细胞生物学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成骨细胞在复合材料上具有良好的黏附、铺展和增殖行为,即nHA-PEA复合材料具有成骨细胞相容性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等特性。
4参考文献
[1]WeiG,MaPX.Structureandpropertiesofnano-hydroxyapatite/polymercompositescaffoldsforbonetissueengineering[J].Biomaterials,2004,25(19):4749-4757.
[2]HanSI,KimBS,KangSW,etal.Cellularinteractionsanddegradationofaliphaticpolysderivedfromglycineand/or4-aminobutyricacid[J].Biomaterials,2003,24(20):3453-3462.
[3]邓霞,陈治清,钱志勇,等.纳米羟磷灰石/脂肪族聚酯酰胺复合材料[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2):378-381,392.
[4]李玉宝.生物医学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5]王喜云,王远亮.生物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1):95-98.
[6]LiuC,GuY,QianZ,etal.Hydrolyticdegradationbehaviorofbiodegradablepolyetheresteramide-basedpolyurethanecopolymers[J].JBiomedMaterResA,2005,75(2):465-471.
[7]戴建国,黄培林,郭英,等.细胞周期作为生物相容性评价指标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2):271-274.
[8]杨晓芳,奚廷斐.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1,18(1):123-128.
【关键词】半边旗;5f;ncih460;生长抑制
inhibitoryeffectsof5ffrompterissemiinnatal.onproliferationofnonsmallcelllungcancerncih460cells
liuyi1,wukefeng1,lili1,georgegchen2,michaelkyhsin2,malcolmjunderwood2,lianglianci1,3
1.guangdongkeylaboratoryforresearchanddevelopmentofnaturedrugs,guangdongmedicalcollege,zhanjiang524023,china;2.departmentofsurgery,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princeofwaleshospital,shatin,n.t.;3.instituteof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guangdongmedicalcollege
correspondingauthors:lianglianci,email:plliu78@sina.com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inhibitoryeffectsof5ffrompterissemiinnatal.onproliferationofnonsmallcelllungcancerncih460cells.methodsncih460cellgrowthinhibitionmediatedby5fwasdetectedbymtt.pihoechstdoublestainingandtunelassaywereusedtoobservecellapoptosis.flowcytometerwasusedtodeterminetheeffectof5fonthecontentofdnaincells.results5fdisplayedgrowthinhibitoryactivityagainstncih460cellswithic50valuesof21.40,4.52and1.02μg/mlatthepointof24,48and72hours.5fcouldinduceapoptosis.ncih460cellstreatedby5fwerearresteting2/m.conclusioninvitro5fsignificantlyinhibitedtheproliferationofncih460cellsandtheactivitymightberealizedthroughinducingapoptosis.
keywords:pterissemiinnatal;5f;ncih460;proliferationinhibited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人类最主要的癌症死因之一,其中75%~80%为非小细胞肺癌(nsnlc),晚期肺癌患者仅有2%存活率超过5年,通常不满1年。近年来,对肺癌患者的治疗还是以化疗和放疗为主导,这些治疗药物和措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具有抑制肺癌细胞生长的高效低毒的化合物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5f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1.1材料
从植物半边旗中提取的5f,纯度为100%,使用前溶于dmso。
mtt、hoechst33342、pi为sigma公司产品;超级无支原体新生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材料有限公司;rpmi1640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胰酶购自美国gibco公司;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由本室传代。
1.2方法
1.2.1细胞培养
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100ku/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37℃、5%co2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
1.2.2mtt法检测5f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取对数生长期的ncih460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rpmi1640完全培养液调制成2.0×104/ml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接种100μl(含2.0×103个细胞)。培养过夜后,吸出培养液,加入新培养液90μl及不同浓度的5f药液10μl,使终浓度分别为5、10、20、40、80μg/ml。同时设置adm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培养液,每一浓度设8个平行孔。继续培养24、48、72h。每孔加入mtt(5g/l)20μl,继续培养4~6h。每孔加入dmso100μl。在微型振荡器上摇匀15min,结晶溶解后,立即比色,用elx800型酶标仪在主波长为570nm,参比波长为630处测量od值,比色以空白孔调零。实验重复3次。
抑制率=(1-实验组8孔od值平均值/对照组8孔od值平均值)×100%。
bliss方法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
1.2.3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2.0×105/ml,加1ml到预先放置盖玻片的6孔板中,24h待细胞爬片后,加入不同浓度的5f药液,使其终浓度为5、10、20μg/ml,继续培养24h后,用预冷的pbs洗涤2次,加入hoechst3334237℃染色15min,pbs洗涤2次,再加入pi染色液于冰上染色15min,pbs洗涤2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2.4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的变化
参照文献介绍的方法略加改进,1000r/min,离心5min收集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bs洗涤2次,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20℃固定24h以上,pbs离心洗去乙醇后加pi染液(含50mg/lpi,10mg/lrnasea,0.1%tritonx100,0.1%柠檬酸钠和0.5%nacl),室温下避光染色30min,400目筛网过滤,用epicsxl型(美国)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实验重复3次。
1.2.5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2.0×105个/ml,加1ml到预先放置盖玻片的6孔板中,24h待细胞爬片后,加入不同浓度的5f药液,使其终浓度为5、10、20μg/ml,继续培养24h后,用4%多聚甲醛/0.01mpbs室温下固定60min,余下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15f对ncih4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2荧光显微镜观察5f对ncih460细胞的影响
2.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的变化
5f作用细胞24、48h后ncih460细胞的dna含量发生变化。随着5f作用终浓度的增加(5~40μg/ml),g0/g1期dna出现含量降低,s期表15f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表25f处理ncih460细胞不同时相dna含量的影响变化不明显,g2/m显著增加。提示5f可以将ncih460细胞阻滞在g2/m期,见表2。
2.4tunel法检测5f对ncih460细胞凋亡的影响
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的热疗、放疗、化疗及生物疗法一直被用于杀死肿瘤细胞,随着肿瘤的治疗正朝着日益完善的综合治疗方向迈进,尤其近十几年迅速发展的生物治疗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目前化学药物治疗在临床上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易产生耐药性等缺陷,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的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仍然是当务之急。本课题对半边旗的有效活性成分及提取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46],多年的实验证实其二萜类提取物5f在体外可致人的多种癌细胞死亡,主要作用机制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79]。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对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自身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凋亡细胞的特征是细胞体积缩小,随即与邻近细胞的连接丧失,彼此脱离,失去微绒毛,胞浆浓缩,内质网扩张呈泡状并与细胞膜融合,核染色质浓缩呈块、团,典型的为半月形,凝聚于核膜周边,核仁裂解,进而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为多个具有完整膜性结构,内含各种细胞成分的凋亡小体。不少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病与凋亡受抑制有关,许多抗癌药物都是通过最终触发肿瘤细胞凋亡通路达到治疗的目的[6]。大多数抗癌药物都可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抗癌药物发挥作用的共同通路,所以细胞凋亡成为评估抗癌药物作用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1]崔燎,梁念慈,陈志东,等.半边旗体内外抗癌急性毒性研究[j].中药材,1996,32(1):2932.
[2]张晓,崔燎,梁念慈,等.半边旗有效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3738.
[3]李金华,梁念慈,莫丽儿,等.半边旗五种成分体外细胞毒活性比较及构效关系分析[j].药学学报,1998,33(9):641644.
[4]吕应年,吴科锋,邓亦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半边旗中木犀草素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02103.
[5]典灵辉,梁念慈.半边旗药材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药业,2007,16(9):2425.
[6]龚先玲,陈志红,梁念慈.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半边旗中黄酮类化合物[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0281029.
[8]liuz,ngek,liangnc,etal.celldeathinducedbypterissemipinnatal.isassociatedwithp53andoxidantstressingastriccancercells[j].febsletters,2005,579(6):14771487.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医学细胞生物学应用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它能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已经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并采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我院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且为后续其它的基础医学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搭建牢固的知识平台,因此,熟练掌握其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生物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我院生源不统一,如护理、预防专业,招收的高中文、理科毕业生皆有,因此刚接触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时,文科毕业生不太习惯这种知识体系,对学习医学细胞生物学相对倦怠和恐惧,容易产生抵触学习情绪,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习成绩。
2.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兴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以教师为“绝对中心”、滔滔不绝的“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失去以饱满状态进行持续听取整堂课的兴趣,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教学效果不敬人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不仅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且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以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责任分工学习模式,也是一种互助学习模式,是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1.学生自主合理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课前)。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其基本教学形式是小组活动。分组采取自愿原则,但必须兼顾“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按照性别、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特征将整个班级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工作。组长可以由组内成员轮流担当。组内成员有男有女,有文有理,有强有弱。这样互补型的组内成员优化组合,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
2.教师课堂进行班级集体授课,制订教学目标(课堂20min)。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班级集体授课,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前提准备,也是合作学习模式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集体授课中,教师需要解决的任务有以下几个。
(2)目标设计。做好合作学习的启动工作,根据讲授内容抓住重、难点,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提出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可操作性问题。如:“细胞膜是不是完全封闭的结构?”“是不是所有的小分子跨膜运输都需要膜转运蛋白”“小分子跨膜运输都需要消耗ATP吗?”“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主要分为哪两种?”
3.学生小组研究讨论,教师走动观察(课堂15min)。
各小组分别就所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组内研究和讨论,由组长总结得出的结论。
教师在班级里走动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及时表扬一些好的行为,鼓励一些胆小不爱表达的同学积极发表意见,及时将一些偏离主题的同学拉回正题上来。另外,如有必要,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如有不同意见,应先保留,等对方讲完,再提出不同的见解。
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平等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共同讨论,共同进步,既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宝贵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又能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4.师生共同总结工作(课堂10min)。
先由某一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如“小分子跨膜转运主要有简单扩散、协助扩散和载体蛋白耗能介导的运输”。然后其他组组长作出评价和补充,如“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方式,载体蛋白介导的耗能运输是主动运输方式”。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启发,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达成一致共识,得出结论:小分子跨膜转运按照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被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5.建立奖励制度(课后)。
奖励合作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小组,如分工最为明确的小组、最为团结互助的小组、最具发散思维的小组、最具创新能力的小组、言语最为精炼的小组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每个同学都加强个人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且每次得优的小组成员都会在平时分上加相应的分数,以资鼓励。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荆艳萍,潘超.美国大学的生物教学方法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5,(3):61-62.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
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溶解有色素、糖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20KM)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1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2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3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4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5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
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论文摘要香菇多糖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作用。综述了香菇多糖生物活性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期望能对今后香菇多糖的应用有所帮助。
香菇是侧耳科的担子菌,世界名贵食用兼药用菌之一。它含有多种有效药用组分,如香菇多糖、木质素等,而引起人们广泛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香菇多糖的药理作用做了大量研究,香菇中的多糖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血栓、抗菌、抗病毒等功效。
1香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1香菇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它没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香菇多糖进入抗体后诱导产生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因子,在这些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起防御与杀伤作用[1]。
香菇多糖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诱导的细胞毒(ADDC),发挥抗肿瘤活性;此外,香菇多糖还能使肿瘤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出血,导致肿瘤出血坏死和完全退化[2]。这与免疫监视学说观点一致,后者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细胞免疫机制杀灭肿瘤,组成防治肿瘤的强大细胞免疫体系。它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或影响一些关键酶的活性,来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的敏感性。
同时,香菇多糖能改善癌症病人的恶病体质。一般化疗放疗均导致血细胞的功能损伤和机体造血功能障碍,香菇多糖能改善造血功能。香菇多糖与化疗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胃癌,经三期临床跟踪统计,50%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10.4%延长2年以上[3]。
1.2香菇多糖的免疫调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糖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参与了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免疫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与感受[4]。香菇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其生物活性的重要基础。香菇多糖是典型的T细胞激活剂,促进白细胞介素的产生,还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免疫增强剂。其免疫作用特点在于它能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AE)的产生,释放各种辅T细胞因子,增强宿主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恢复或刺激辅T细胞的功能。另外,香菇多糖还能促进抗体生成,抑制巨噬细胞释放[5]。
香菇多糖在体内能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而在体外则不能;其激活NK细胞与促进干扰素(IFN)的分泌有关。香菇多糖受体内给药12h后IFN分泌量可达到高峰。另外,香菇多糖还能促进抗体生成,抑制巨噬细胞释放免疫系统抑制剂,这是香菇多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原因[6]。
1.3香菇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日本石田博士研究认为,香菇含有一种双链核糖核酸,能刺激人体网状细胞及白血球释放干扰素,而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因此,适当多吃香菇,对人体大有裨益。香菇菌丝体提取物可抑制细胞的吸附疱疹病毒,从而防治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各类疾病。英国从培养的香菇菌丝体中提取到一种物质,可使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T淋巴细胞复原,刺激巨噬细胞,有助于产生抗体治疗艾滋病,且安全无副作用[5]。
近年来,有学者发现硫酸化香菇多糖具有抗艾滋病病毒(HIV)的活性,因为它是一类多聚阴离子,带有负电荷,能以受体竞争抑制方式阻止病毒与寄主细胞结合;同时它又有许多细胞表面分子的模拟配体,能够直接与细胞结合,阻碍病毒吸附。因此,可干扰反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日本学者报道,从香菇子实体中获得的一种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葡聚糖的硫酸化衍生物可抑制HIV的活性[7,8]。我国学者王顺春、方积年对该类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制备了硫酸化香菇多糖,测定了硫酸基的含量,并尝试运用甲基化分析方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定硫酸基取代的位置。制备的硫酸化香菇多糖,经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初步试验表明,具有良好的抗HIV活性[9]。
1.4香菇多糖抗感染作用
据报道,香菇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功能。香菇多糖对小鼠脑炎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治疗组100%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香菇多糖对Abelson病毒、12型腺病毒及流感病毒感染均有抑制作用,是治疗各种肝炎特别是慢性迁移型肝炎的良好药物,香菇多糖抗病毒作用与其提高NK细胞活性有关。香菇多糖抗感染的机制与多糖本身的特性有关。体液中游离的糖分子可以与病毒结合起到屏蔽作用,因此糖分子的干扰也是其抗感染的机制之一[6]。
2香菇多糖的应用
2.1香菇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香菇多糖在治疗胃癌、结肠癌、肺癌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作为免疫辅助药物,香菇多糖主要用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延长其寿命。
香菇多糖与化疗剂联合使用,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产生毒副作用,造成化疗不能按期按量进行;由于化疗的剂量不足,常引起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成为难治性癌症,影响疗效。化疗过程中服用香菇多糖,可以增强化疗的疗效,并减轻化疗的毒性作用;同时,化疗过程中患者的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胃肠毒性、肝功能损害及呕吐的发生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了香菇多糖与化疗并用可以增效、减毒,并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10]。
香菇多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阴作用,减少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此外,香菇多糖可用于治疗结核杆菌感染。
2.2多糖在保健食品领域的应用
香菇多糖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生物反应增强剂和调节剂,它能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11]。香菇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提高感染细胞免疫力,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细胞病变,促进细胞修复等功能。同时,香菇多糖还具有抗逆转录病毒活性[12]。因此,香菇多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抗流感的保健食品。
3展望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其中香菇的产量在世界居首位,香菇资源非常丰富,亟待人们去认识与开发。由于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因此对香菇多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香菇多糖的分离提取、化学组成、结构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因此,香菇多糖将在食品工业、发酵工业、医疗保健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香菇多糖的研究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李保庆,马玉泉.香菇多糖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06,28(3):221-222.
[2]FUMIHIKOTAKATSUKI,RIEKONAMIKI,TOMOKOKIKUCHI,etal.Lentinanaugmentsskinreactioninducedbybradykinin:itscorrela-tionwithvasculardilatationandhemorrhageresponsesandantitumoractiv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mmunopharmacology,1995,17(6):465-474.
[3]盛建春,杨方美,胡秋辉.海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3):262-264.
[4]TSUBURAE.Rationalof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sinCancerTre-atment[M].Amsterdam:ExcerptaMedical,1985.
[5]杨建民.香菇多糖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3):55-56.
[6]黄益丽,廖鑫凯,李清彪,等.香菇多糖的生物活性[J].生命的化学,2001,21(5):371-373.
[7]DIXONJS,LIPKIND.Spectrophotometerdeterminationofvicinalgly-cols[J].Anal.Chem,1954(26):1092-1093.
[8]VAISHNAVVV,BACONBE,O’NEILLM,etal.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ofthegalactoxylomannanofcryptococcusneoformanscap67[J].CarbohydrateRes,1998(306):315-330.
[9]王顺年,方积年.香菇多糖硫酸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结构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9,31(5):549-597.
[10]蔡月峨.天地欣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1996,16(5):321.
提出问题、作出假定、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求营养:绝大多数植物经过光协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抚慰做出反响——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抚慰的反响。
5)生物能生长和繁衍。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合适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活的环境要素:
6、生物对环境的顺应和影响: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一致全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9、罗列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1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用单位。
12、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造和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造和观察
15、细胞膜的功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16、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
17、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18、细胞经过火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红两个,随后,细胞质分红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构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构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19、细胞分化构成组织。
20、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2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
2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3、只需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构成的缘由: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衍。
24、病毒的外形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生活: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
第三单元
27、区分稀有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8、区分稀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9、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子叶两片。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子叶一片。
在玉米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蓝色
30、种子萌发的条件
31、种子萌发的进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求),胚根打破种皮,构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2、植株的生长:
33、桃花的结构: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34、果实和种子的构成
35、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水是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由筛管从上往下运输。
36、蒸腾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流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
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温。
37、光协作用:
38、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四单元
39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0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用
男性:——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流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4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用也清楚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42人体需求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44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45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程
口腔糖类末尾消化的地方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质末尾消化的地方胃蛋白酶
小肠糖类、蛋白质、脂肪都能消化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酶
47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关键词]血液肿瘤治疗技术
一、生物治疗概念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二、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1)干扰素(IFN)
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纳米粒子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这样的体系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与常规尺度物质相比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1-2].纳米技术是通过对纳米尺度物质的操控来实现材料、器件和系统的创造和利用,例如在原子、分子和超分子水平上的操控.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领域产生了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医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去的几十年中,市场上已经出现基于纳米技术的一些药物,许多具有药物诊断和药物传输功能的纳米材料都可以应用到生物医学中.纳米技术打开了微米尺度以外的世界,而细胞水平上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都发生在纳米尺度,因此纳米技术将对生物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纳米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以及其他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3].本文仅对量子点、纳米金、碳纳米管、氧化铁和富勒烯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