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预算管理中资源配置的竞争性博弈分析

摘要:在公共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中,提供不同公共产品的资金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是一种“负和”博弈,可能造成预算资金的非效率损失;而提供同种公共产品的资金使用者间的竞争则可能提升预算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在公共部门预算资源配置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适度的市场化检验,将会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公共预算管理;资源配置;竞争博弈;市场检验

在公共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决策中,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预算资金使用者因彼此的目标取向并不完全一致,会展开相互竞争的博弈,使得预算过程充满激烈的竞争与交易。在预算总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种此消彼涨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一方的所得往往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①。笔者尝试建立预算资金使用者的互动竞争性模型,通过对这一竞争博弈结构的考察,探索提升预算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行路径。

一、预算资金配置的互动竞争模型:基本架构

如果将每一公共预算资金使用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考察,其提出的预算申请大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上年预算规模为基础,加以适度调整的拨款;二是因特殊情况申请的追加拨款。也就是说,资金使用者实现自身预算规模最大化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在上年公共预算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本年预算的增加幅度;二是在因特殊因素而可能出现预算追加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补充预算拨款。

二、不同公共产品供给的竞争:囚徒困境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各类公共产品是分别由众多部门提供的。在预算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些不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由于每一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都是满足大众福利的,通过削减部门的预算基数来增加自身的预算规模往往是不现实的,因而提供不同公共产品的预算资金使用者之间竞争的焦点,主要是预算资金增量的配给(即更大的预算增幅或更多的补充预算拨款)。部门间竞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通过代表本部门的利益集团向资源配置决策主体施加压力;也可能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游说;还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人为扩大公共产出的成本,等等。这种争取超额预算资金配给的努力通常是要花费相应成本的,但力争本部门的收益大于成本是其竞争努力的基本准则。

预算资金并非是在各使用者之间平均分配的,现实中总会有一些处于资金配给相对劣势的部门,它们在预算分配过程中的排序相对靠后,预算基数较小,获得的超额资金配给也往往较少。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部门竞争预算资源的动力往往更大,因为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自身在预算过程中的劣势地位,不但难以获得更多的预算增量,甚至其预算基数也会因其他部门的竞争而被削减。劣势方强烈的竞争努力反过来将促使本来未必准备付出同样代价的相对优势方,也以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努力维护自身的利益。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是需要相应成本的,需求方之间的竞争并非是一种“零和博弈”,因为在竞争过程中会把大量的社会资源消耗在彼此竞相进行的交易之中,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这一过程就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比喻的那样,在看节日游行的时候,每个人都踮起脚尖,试图使自己的视角好一些,结果大家都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同时大家的视角都没有得到改善。

下面利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模型,进一步分析提供不同公共产品的部门间竞争的具体过程。假设社会中只有两个部门A与B,分别提供两种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每个部门面对另一部门的竞争都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竞争或不竞争。在不竞争的时候,两个部门的得益(在博弈论中,得益代表参加博弈的各对弈方从博弈中所获得的利益,在此代表各部门在预算资金竞争中所获得的净收益)分别为Ma和Mb。以&ar和’ac表示A部门竞争的收入与成本((ar>)ac>0),以*br和+bc表示B部门竞争的收入与成本(,br>-bc>0)。不论对方选择什么战略,每个部门的最优战略都是“竞争”。例如,如果部门B选择竞争,部门A选择不竞争时的得益为Ma-!br,选择竞争时的得益为Ma+"ar-#ac-$br,由于%ar-&ac>0,因而竞争要比不竞争好;当部门B选择不竞争、部门A也选择不竞争时的得益为Ma,A选择竞争时的得益为Ma+’ar-(ac,则竞争还是比不竞争好。也就是说,“竞争”是部门A的占优战略。同样,“竞争”也是B的占优战略。因此,(Ma+)ar-*ac-+br,Mb+,br--bc-.ar)作为该博弈的惟一纳什均衡,是部门A和部门B理性选择的结果。

然而,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来说,这种纳什均衡的结果却是不利的,因为双方不竞争时的净收益之和为:Ma+Mb,竞争时的净收益之和为:(Ma+/ar-0ac-1br)+(Mb+2br-3bc-4ar)=Ma+Mb-5ac-6bc。显然,就整个社会而言,“不竞争”的净收益要大于“竞争”的净收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各资金使用者之间的竞争作为一种寻求超额预算资金配给的交易过程,并没有创造任何社会价值,而是无谓地以交易成本的形式消耗了社会资源。令人遗憾的是,如果缺乏相应的机制来改变各部门博弈中的得益状况,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不利局面将作为纳什均衡而长期存在[1]。

这种彼此竞争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可能会产生某种使政府预算管理陷于低效率发展路径的“锁住效应”(Lock-inEffect),即各资金使用者通过无节制的竞争来获得预算资源,而不是通过竞争使资源从低效率的部门中释放出来,转入高效益的部门,其长期演进的后果将导致政府预算资金的总体配置逐渐演变为一种低效率的格局。

三、同种公共产品之间的竞争:市场检验

由于公共部门预算资金配置的决策机制在供给和需求上都难以具备竞争性市场所要求的条件,导致供求双方处于双边垄断地位。然而,在某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仍旧存在由两个以上的部门提供同种公共产品的情况。这种多部门提供同种公共产品与服务过程中的竞争,打破了预算资金使用者的完全垄断地位,使得资金使用者的交易环境发生了某种根本性变化。

1.公共部门之间的竞争:双边垄断的市场结构

多个资金使用者介入同一公共产品的生产,使得内部市场结构由单一生产者的完全垄断市场,转变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市场。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不同市场结构中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按效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2](P290-291)。如果若干资金使用者之间在提供同种公共产品或服务方面存在竞争的话,资金使用者的地位就不会像在完全垄断市场中那样强大,资金供给方也就有在不同资金使用者之间比较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通过这种资金使用者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促使一些资金使用者把更多的原本用于博弈竞争的资源,转而用于改进公共产出的效率。即使这种竞争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由单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但这种规模效益的减少与资金使用者资金运用效益的改善相比,总体上应是得大于失的。况且,规模经济的扩张范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由单一的垄断者提供公共产出,也未必是最佳的规模经济边界。

2.公共部门与私人厂商之间的竞争:引入合同制与市场检验

因此,可以通过在预算资金使用者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适度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有限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中国公共预算管理竞争机制的引入,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对于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属于竞争性的产品与服务,根据可能逐步转为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由此节约部分预算资金,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于具有“准公共性”特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在由预算资金使用者提供必要份额的同时,向私人经济部门出让一定的供给份额。第二,在公共预算管理中逐步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企业管理中成功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2]魏埙,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曾繁正.财政管理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其它参考文献:

1.Rubin,I.S,ThePoliticsofPublicBudgeting———GettingandSpending,BorrowingandBalancing(3rded.)[M].ChathamHousePublishers,Inc.,1995.

2.苟燕楠.规避竞争———公共预算支出决策中的策略行为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黄凤羽.从消极避税到阳光筹划[J].税务研究,2006,(6).

4.马蔡琛.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财政学视角考察[J].现代财经,2007,(7).

5.马蔡琛.初论公共预算的交易特征[J].河北学刊,2006,(5).

6.詹姆斯·L.陈,白彦锋.论美国重大的联邦预算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THE END
1.竞争博弈的英文竞争博弈翻译竞争博弈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竞争博弈的英文,竞争博弈翻译,竞争博弈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7%AB%9E%E4%BA%89%E5%8D%9A%E5%BC%88
2.博弈和竞争的概念理想股票技术论坛博弈理论是研究决策者之间相互影响及利益冲突的数学模型,竞争策略则是针对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方法和计划。市场竞争分析则是对市场中各方之间的竞争行为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7326354.html
3.博弈论和管理智慧—听蒋文华教授有感竞争博弈: 时间和价格谁更优先?通常会认为是时间优先,所谓时间就是金钱,很多企业会抢时间的浪潮,无论是新产品的推出还是市场的占有,总认为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市场,但在蒋老师的博弈论中提到的“价格优先在经济效率上优先于时间优先”还是给了我不同的启发。这可能与我们平时执行的通过降价手段来提高收入的做法有异...https://www.meipian.cn/1lp9zpkc
4.战略管理会计: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纵观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从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动态竞争战略理论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尝试运用博弈论(the theory of game)来分析企业战略。博弈论是研究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对策与效应的学科,以博弈论为基础来分析战略管理会计问题,强调企业竞争策略选择要考虑对手的反应,根据对手的反应...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_288_/2009_4_20_wa6904143243102490029078.shtml
1.竞争博弈(精选十篇)本文从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现状, 建立建筑企业竞争博弈模型, 进行理论论证并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假设建筑市场有n (n=1, 2, …, +∞) 个寡头垄断建筑企业, 只生产一种且相同的产品 (即假定工程项目是相同的) , 业主从中察觉不出任何差异。建筑企业i (i=1, 2,...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3tggk4.html
2.博弈模型及竞争策略简介20231025.docx博弈模型及竞争策略简介博弈模型是用来分析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博弈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市场竞争和企业策略等问题。本文将介绍博弈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博弈模型和竞争策略。 博弈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博弈模型是一种描述决策者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数学工具。博弈模型主...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6109752.html
3.合作竞争战略的博弈分析运用第二章的分析技术和理论基础,首先建立了企业与同行参与者合作竞争博弈模型,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是(合作,竞争)、(竞争,合作)、(合作,合作)或(竞争,竞争);在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领先同行参与者一步是最佳行动策略;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是(合作,竞争)、(竞争、合作)或(竞争,竞争)。其次建立了企业与供应方...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4084751.nh.html
4.博弈论实践:如何更有效地竞争与合作CEIBS任何一个“损人利己”的战略一般都会导致竞争对手做出强烈反应。而对手的反战略又往往会使自己原先的战略失去效用。到头来,其结果通常是大家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囚徒的困境)。基于博弈论的合作竞争战略是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思考如何创选和获取价值的方法。在经济活动中,一切都在不断地改变,合作竞争战略正...https://cn.ceibs.edu/execed/gtp
5.第13章博弈论与竞争策略第13章博弈论与竞争策略Game Theor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Chapter 1 本章概要博弈与策略选择占优策略纳什均衡-重新审视重复博弈 Chapter 1 本章概要序贯博弈威胁, 承诺, 可置信进入威胁议价(讨价还价)策略拍卖(可省略) Chapter 1 博弈与决策“如果我相信我的对手是理性的,并以利润最大化为他们的目标,那么,...https://doc.mbalib.com/view/de9383916eb17af8fe5b7f5817ea5bb3.html
6.智慧生存的博弈法则以斗鸡博弈为例谈谈企业在竞争中如何实现共赢在一艘将沉的船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将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抛下船去,减轻船的重量,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将漏洞堵上。因为谁都知道,前一种结果是最终大家都将葬身海底。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 共生共赢才是企业的重要生存策略。为了生存,博弈双方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社会竞争变成一场双方都得益的正和博弈。https://blog.csdn.net/Samurai77/article/details/89153483
7.观察2019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变革2019年全球科技发展亮点频现,但与此同时,个别国家不能接受别国科技快速发展,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频繁制造障碍,试图以“脱钩”来保持领先,大国竞争进入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主线,辅之以经济、政治、舆论、安全等多维度的竞争。 大国博弈升温 2019年,大国博弈明显升温,强权政治和霸凌行径越来越脱下温情脉脉的外衣,全球治理...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401379
8.加强企业合规管理,赋能企业竞争力提升国内新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能否独立自主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规范,能否做到有效的依法依规经营,是决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最基础资格,也是市场活动相关方评价企业信誉与能力的首要标准。我国的合规制度建立较晚,企业合规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难以适应其他监管要求严格的国家和地区的要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博弈...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2209/t20220917_10826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