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飞速发展,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世界贸易之门。数字时代的“坚船利炮”,即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及数字治理将决定未来发展竞争的格局。因此,能否用好用足数字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唯有牢牢抓住数字革命的历史机遇期,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数字治理带来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脉动。
全球数字治理已成大国博弈的“新赛道”
新技术革命对国家关系的塑造越来越强,数字经济领域正在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高地。近年来,全球数字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2.5倍左右,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也接近40%,且中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数字领域的大国博弈也正从比拼科研实力转向技术标准以及国际规则制定权竞争。当前,大国竞争博弈态势日益升级,各国争夺数字主权的“新赛道”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数据、算力、算法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力。数字技术、数字规则、数字主权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科技与地缘政治相互影响越来越大。继贸易战、科技战之后,美国对华发起了“数字新冷战”。信息通信技术(ICT)供应链曾被视作全球化的典型象征,但在此轮“去全球化”的浪潮中遭到严重破坏,沦为国家博弈的政治工具。美国牵头组建“民主国家科技同盟”,日本加紧推动“基于信任的数据自由流动体系”(DFFT),试图打造美欧日数字流通圈。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太—亚太地区成为数字博弈的重点区域。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加紧通过“美国—东盟互联互通”框架下设立的“创新互联互通”计划,对东盟国家展开数字外交。
第二,数字治理规则与价值观挂钩的趋势逐步增强。数字技术关乎隐私保护、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涉及个人权利和商业自由的冲突,以及个人权利保护和国家管控模式等议题。一些国家将数字技术与法治、制度乃至人权等价值观挂钩,如美国等国推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数字外交,组建科技民主联盟。欧盟委员会《欧盟智能战略》白皮书提出启用“可信赖的基于欧洲价值观和规则的人工智能”,甚至在《数字服务法案》中强调要建立与欧盟政治价值观相配套的网络防火墙机制。
2021年10月27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正式宣布在国务院成立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局。(ICPhoto图片)
第四,全球数字保护主义趋势更加明显。近年来,“数字主权”日渐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围绕“数字主权”的利益诉求、立场分歧与博弈全面展开,美日欧等在实践中不断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管辖权,为数字空间“定规立制”。冷战时期,美苏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是武器装备和核武器,未来大国竞争的制高点将是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纵观全球发展格局,虽然美国仍在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已呈现快速崛起之势,两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朗普政府期间,明确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从“数字地缘政治”的角度展开对华竞争。美国在不断增强“数字能力”的同时,对中国数字高科技公司进行制裁,加大出口管制力度,持续实施科技封锁与打压,甚至强行“脱钩”,搞“数字新冷战”,以维护自身“数字霸权”及全球科技领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继续不遗余力地通过其国际网络对他国施加压力,如利用“五眼联盟”等强化对中国数字技术封锁,更在技术标准、国际规则等层面加大对中国的制衡力度。美国还试图推进“印太经济框架”,构筑对华“数字同盟圈”或“战略合围圈”。
全球数字治理初步形成中美欧竞争格局
数字化发展离不开数字治理,数字治理的背后是科技之争、规则之争,也是主导权之争。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经济治理规则体系,大量的数字治理规则处于空白,制度供给短缺问题突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主要大国围绕数字产业链的稳定性、数字技术的掌控、数字主权的维护、数据安全与跨境流动、个人隐私保护等持续交锋。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越快,各国在这些领域的交锋就越频繁、越激烈。
数字治理涉及众多议题,如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域外管辖权、网络安全、平台责任与平台治理等。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大国或经济体正竞相塑造数字化发展的未来,从法律法规、标准规则、监管政策、多边经贸协定等多个维度,加紧出台数字战略与数字治理及其规则框架,试图在全球数字竞争中占据主导权或一席之地。从全球数字治理格局来看,美国和欧盟分别主导了全球最主要的两大数字治理体系,两大体系治理重点各有不同,但双方均致力于将自己的治理方式推广成全球规则和标准。日本、中国、俄罗斯、印度、加拿大、韩国等主要国家在数字治理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全球数字治理主导权、话语权方面尚不足以与美欧相匹敌。
一、美国以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力促数字利益的全球扩张
2022年2月7日,欧盟部长级会议在巴黎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建设欧洲的数字主权。(ICPhoto图片)
二、欧盟利用统一市场效应主导数字主权并推广欧盟标准
三、中国立足产业与市场双重优势助力维护国家总体数字安全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数字规则制定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治理体系,但近几年基于国情和发展利益,也在打造数字发展的良好生态,不断强化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一,中国将数据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旨在激发数据要素活力。一是确立数据的基础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出台,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二是大力激发数据要素活力。目前,全国已设立18家数据交易平台,各平台都在积极探索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机制。
2021年7月8日,参观者(中)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览现场体验体感机器人玩具。(新华社图片)
中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面临的挑战更趋复杂严峻
当前,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进入深度博弈期,大国围绕数字规则竞争日趋激烈,美欧推出多项数字新战略剑指中国,对中国构成重大挑战。
第一,美国视数字治理为“数字新冷战”前沿。在多边层面,美国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平台设置对华议题,形成“议题联盟”;在区域层面,通过“印太战略”“科技民主联盟”打造针对中国的“数字同盟圈”。在2021年年底举行的东亚峰会上,拜登曾透露美国将与盟友探讨制订“印太经济框架”,该框架将主要围绕贸易便利化、数字经济和技术标准、供应链弹性、脱碳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工人标准等议题设置政策议程。美国试图利用“印太经济框架”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形成一个由其主导的印太区域性的数字贸易协议,构筑印太“数字同盟圈”,对中国实施新的“规锁战略”。
2021年9月3日,一名参会人员在服贸会中国银行展台体验数字人民币消费。(新华社图片)
第二,现有国内规则与全球规则仍存较大不兼容性。当前,中国仍在全球数字贸易治理规则话语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现行数字贸易和数字治理规则与全球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覆盖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层面。中国已签署的双多边自贸协定虽涵盖了数字产品待遇、数字便利化等传统议题,但对跨境数据流动、隐私保护、数字服务市场准入等新议题覆盖不够或未涉及,数字贸易与数字治理规则与谈判策略缺乏系统设计,在双多边数字贸易与数字治理规则谈判博弈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新时代中国需牢牢把握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主动权
2021年5月27日,小朋友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体验一款数据流通大作战游戏。(新华社图片)
第一,全面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积极推动数字领域高水平开放。数字治理作为中国制度性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前沿领域,为避免美欧国家形成将中国排斥在外的规则制定圈,需要重点把握好“开放”与“安全”、“创新”与“监管”、“数字主权”与“数字治权”、“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等几大关系的平衡。
第二,积极参与双边、诸边、多边经贸谈判,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在数字治理的国际经贸谈判上,应采取双边、区域、多边及中美欧平衡路径齐头并进与相互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