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纠纷频发】由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引发的消费纠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中消协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网络游戏类投诉18075件,同比增长约22.26%。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包括未成年人充值退款难,如未成年人利用家长手机注册游戏账号后高额充值,引发退费纠纷。
有专家呼吁,可以搭建查询平台,使个人能够查询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了哪些网络游戏账户,以便防止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同时,家长要尽到监护职责。
家长的手机和被“弱化”的认证
今年9月,《网络游戏行业防沉迷自律公约》再次强调,游戏企业(包括小游戏平台)必须全面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
事实上,在此类纠纷中,如何搜集证据、提供什么样的证据,是不少投诉者遇到的难题。
家长申请退款举证不易,法院也会考虑监护过错
孩子沉迷网游,充值动辄数千上万,给很多家庭造成损失。但很多家长维权时面临举证问题。有家长称,虽然未给孩子购买手机,但因上网课等,孩子会趁机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手机的持有者和使用者身份并不对应;也有家长称,孩子偷看了家长的支付密码,还会将充值扣款短信删除,导致家长察觉得晚,无法及时处理。但这些理由并不容易搜集证据证明。
该游戏人士表示,也不排除有成年人玩游戏充值后找借口申请退款的。
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研究员陈强看来,网络游戏“实名认证”被弱化以及“实名不等同实人”问题,应引起重视。
陈强指出,从法律层面讲,如果孩子没有经得监护人同意充值,那么监护人有权利要求返还。然而,有时孩子是冒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游戏,或通过其他网络购买已经认证的成年人游戏账户。游戏公司往往会要求家长举证是孩子在使用这个账户,确实是孩子的充值行为,这对家长来说非常困难。
与游戏公司沟通未果,有些家长会选择诉讼。
2020年5月,最高法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020年6月,陈强检索了全国法院此前公开的一些关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的诉讼。发现提起诉讼时,家长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陈强说,第一,站在法院角度,家长作为原告提起诉讼,还是得举证证明“确实是孩子自己的充值消费行为”,这会给家长带来举证压力。
第三,有个别会法院认为,游戏中的道具也是一种商品,如果孩子购买且已经消费,那么很难再去主张退款,若没有消费,可以要求游戏公司退款。
游戏该不该全面“人脸识别”,利弊如何?
如何解决“实名不等同实人”的问题?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向澎湃新闻表示,对游戏平台内的游戏,应该坚持单独实名认证,如果只是绑定认定,相当于制造出的一个监管漏洞。陈强也认为,应加强现有网络游戏实名认证规定中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据2022年8月发布的《中国年轻玩家》报告,自“最严防沉迷新规”出台后,中国未成年人玩家减少了3900万。不过,仍有29%的未成年人玩家游戏时长超过规定的3小时,原因则是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前述要求匿名的游戏人士称,解决“实名不等于实人”问题,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人脸识别。但人脸识别涉及到生物信息的储存和调用,国家在这方面有严格限制。
前述匿名游戏人士介绍,个别头部游戏公司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试点阶段,并不是对所有玩家都进行人脸识别,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大数据分析判断这个玩家疑似未成年玩家后,进行人脸识别。
在陈强看来,既要保护未成年人,也要考虑个人信息安全。他个人认为,人脸信息属于敏感生物识别信息,不建议对每个游戏玩家无差别人脸识别。
接受媒体采访时,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曾表示,最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到了政府网络身份验证的公共服务平台,未来游戏厂商的需求通过接入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就能够解决隐私的担心。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向澎湃新闻指出,实际一些企业并不愿意推进人脸识别,一是不利于用户游戏体验,会流失用户。二是人脸识别本身有相应成本,三是涉及隐私泄露风险。头部游戏企业推出人脸识别抽查,或许也是因为比较谨慎。游云庭认为,对疑似未成年玩家进行人面识别比较合适,只要企业在系统内不截留信息,相对来说涉及面和泄露隐私风险都小一些。“这个状态可能已经是最优解,应该鼓励更多公司这样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在兼顾信息安全的同时,做好防未成年人沉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