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好,为何难推广?

2023年,益阳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再生稻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再生稻头季获得丰收。受访者供图

“种植再生稻比一季稻多一季产量,比双季稻省时、省工、成本低、效益高,我们农户更愿意种植再生稻”“农户实际种植再生稻产量与高产示范田之间差距较大”“种植再生稻比双季稻补贴少,农民疏于田间管理,影响了产量”……

2023年,省政协围绕“因地制宜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课题深入调研,记者随同调研时,经常听到再生稻种植户有这样的说法。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双季稻主产区,如何在确保不影响双季稻生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再生稻,推动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一起来看记者的调研报道。

现状

规模种植效益可观

再生稻仅需播种1次,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生长至成穗成熟,从而实现再收一季稻谷,可成熟收割2次。它与双季稻相比,节约了一季种子、农药,省去了第二季机耕、育秧、移栽等环节,较双季稻模式增产增收效果突出。

常德瑞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琼当年种植的再生稻头季达到亩产1400至1500斤干谷,再生季达到亩产800斤干谷。他的秘诀在于,既重视头季产量,更重视再生季管理。

示范田块种植大户丁三清种植的28亩再生稻实收产量1726斤/亩(湿谷),再生季约为1100斤/亩,两季亩产量达到了2800多斤(湿谷)。

“我省再生稻全年两季达到1000公斤以上的示范基地不在少数。实际上,近年来,我省发展再生稻技术,产量逐年提高,甚至有的示范片再生稻产量超过了双季稻。”省政协委员、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姣军说。

熊姣军是益阳的种粮大户。2023年,她建成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农场,通过智能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和数字化等手段,种植了1000亩再生稻、1000亩双季稻。一年下来,她种植的再生稻比双季稻产量略高。

湖南省农业厅认定的优质再生稻品种Y两优911,自2019年连续4年在浏阳市北盛镇进行再生稻连片种植,头季稻平均亩产在650公斤以上、再生季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周年亩产超过1050公斤。

熊姣军也有同感:“再生稻比一季稻多一季产量,比双季稻节约大半季成本。2023年我种植的再生稻每亩比双季稻少投入成本800元,相当于亩增效益800元。”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效益也明显提高。”省政协常委、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陈洪松说,以部分高产示范田再生稻周年产量1100-1300公斤/亩为例,从周年产量来看,再生稻比一季稻高30%-50%,与双季稻基本持平。从总净效益看,再生稻比一季稻高40%-80%,比双季稻高60%-100%。

陈洪松介绍,近年来湖南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21年全省再生稻面积约230万亩,2022年约262万亩,2023年达到316万亩。湖南省适合种植再生稻的耕地面积约2000万亩,具有新增1000万亩再生稻的潜力。

问题

大面积高产稳产有难度

示范片种植片区连年高产,但农户普通良田的实际产量与高产示范田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再生稻再生季平均亩产不到300斤,周年亩产比双季稻低200至300斤。

“由于没有再生稻试验规程和审定标准,市场上目前没有正式通过审定的再生稻品种。”许靖波介绍,由于缺乏审定标准,再生稻育种创新攻关队伍和实力相对较弱,现有品种再生力不强,再生季产量偏低。农民急需的品质好、抗倒伏、耐碾压、头季耐热、再生季后期耐冷等优良再生稻品种缺乏。

减少头季收割时的碾压率,对提高再生季产量至关重要。“机械收割高碾压率近年已在逐步改善。”熊姣军介绍,她的农场种植的再生稻亩产达到1200公斤,采用的是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头季收割时碾压率从原来的40%减少到20%左右,每亩可增产150斤至200斤。

建议

探索因地制宜发展

对国家提倡发展再生稻的方针政策,向铁青积极拥护。“希望能提升再生稻种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再生稻稳产的问题,只要效益好了,补贴到位了,农户积极性也会高。”向铁青说。

在品种选育方面,从2022年筛选试验中选出综合排名前12位的品种,在全省5个不同生育期开展品种展示,在长沙、湘潭、汨罗、桃源、慈利、双峰等6个市县创建再生稻千亩示范片,两季目标总产量超1000公斤。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揭榜挂帅”领办示范片机制,遴选15个专家团队领办“稻再油”示范片,成立再生稻生产专家指导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

面对目前存在的对再生稻发展重视不够、再生稻种植配套不到位、再生稻产业扶持政策少等问题,省政协调研组提出系列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是可探索之策。”2023年11月21日,在省政协召开的“因地制宜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口协商会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调研组建议,要科学规划增加一季稻改种再生稻面积,围绕增产量目标开展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要提高再生稻再生季产量,推进再生稻技术研发和集成、开展再生稻技术示范和推广、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再生稻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对再生稻的补贴力度,给予再生稻更多项目支持,支持打造再生稻产业品牌。

THE END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https://www.meipian.cn/26ftiy99
1.农业工作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jicailiao/20221029110816_5828541.html
2.技术能手事迹材料(精选2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ruiwen.com/word/jishunengshoushijicailiao.html
3.温州都市报APP温州有位“杂交水稻之母”——林恭松尤其到了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后,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含“珍汕”血统的杂交稻组合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稻的88%。我记得是在1977年和1978年,全国稻区遭受稻瘟病,减产严重,只有用“珍汕”血统不育系配组而成的杂交稻一枝独秀。因此,农业部于1978年通过现场考察,要求各地迅速将含有珍汕血统的杂交稻作为当家品种...http://www.wzvcst.edu.cn/info/1042/13771.htm
4.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https://www.cqcb.com/wealth/2021-05-22/4156496_pc.html
5.2023新增超级稻品种16个,“种业芯片”研发加速年均推广面积超1.3...根据《农民日报》的总结,超级稻是指品质好、抗性好、增产幅度大的水稻新品种,中国从1996年组织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称,目前超级稻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已累计推广种植20亿亩。超级稻亩均增产66.3公斤,多个品种百亩片亩产超过1100公斤,有效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https://m.jiemian.com/article/969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