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和水稻竟然能杂交?或能让全国粮食产量翻倍,为啥鲜有人知?稻米种植新品种

谁能想到,竹子和水稻能够杂交?两个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的植物,竟然能够结合起来,培育出了一种新型水稻——竹稻。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少不了面对层层阻力。竹稻的培育经过了哪些波折?为什么非要把竹子和水稻杂交?

新型杂交水稻——竹稻

袁老的杂交水稻已为人们耳熟能详,造福民众甚广,但粮食专家研究的脚步却从未停止。水稻能否与其他植物,杂交出品质更优的品种呢?钟章美教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1959年,将水稻与竹子进行杂交的想法,首次被钟教授提出。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环境,钟教授的这个想法并没有立即付诸实践,而是被搁置了起来。

不过,钟教授杂交水稻与竹子的想法,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像“一粒种子”一样,在钟教授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1993年,钟教授正式开始进行竹子与水稻的杂交研究。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竹子这么高大的植株,如何能与低矮的水稻杂交?

其实,竹子与水稻同属于禾本科。在植物基因构成上,竹子还与水稻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同有12对染色体。相似的生物属性,为水稻与竹子杂交提供了可能。

历经多年打磨,数百次反复实验,钟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发现青皮竹能与水稻完美结合出新的杂交水稻。他们将这种新型水稻命名为竹稻。

作为一种新型杂交水稻,竹稻与普通稻相比是有明显优势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优势颇多的竹稻

从杂交的角度来说,一种植物与另外一种植物的结合,就是为了吸收彼此的长处,培育出更好的品种。章教授将竹子与水稻杂交,也为了让水稻吸取竹子的优势。

在大众看来,竹子是一种植株比较高的植物。这种植物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非常的坚韧,扛得住风雨侵袭和病虫害。这些优势恰恰是水稻改良所需要的。

经过章教授的悉心培育,竹子的优良基因融入到水稻之中,竹稻顺势而生。在试验种植的过程中,竹稻的表现也让团队很惊喜。

竹稻从竹子中继承了大量的黄体酮,赋予了竹稻天然的抗体,让其免受大多数病虫害的干扰。从竹子中吸收而来的“挺拔”特征,也让竹稻具备极佳的抗倒伏能力。

众所周知,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这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也提高了竹子的抗旱能力。竹稻将这一特性吸收,提高了自身的抗旱能力。

竹稻不仅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不错,成熟时更令人惊喜。这一新品种的产量比普通杂交水稻高很多。在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压力增加的当下,产量高至关重要。

竹稻米也比普通的大米口味更好,带有一种特殊的竹子香味。经过权威检测,竹稻米中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例如钙、铁、锌等,营养价值颇高。

或许有人会好奇,我国粮食储备十分充足,研究新品种稻米是否有意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尽管不缺粮食,进行稻米优化与改良也是必行之策。

尤其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需求愈趋多元化,要求也愈趋高度化。即便是对稻米,也应该顺应时代,多元发展。

新品种稻米势在必行

研发竹稻,是利国利民之策,也是惠民惠众之法。这种新型水稻的出现,是有其不容忽视的必要性和功能性的。

第一,竹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降低我国对外粮食依赖程度。通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粮食依赖已经十分有限,多数粮食作物基本都可以达到90%以上的自给率。

虽然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但仍有10%左右的份额是需要进口的,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如果水稻产量增加,我国粮食对外依赖也会减少,国民自然喜闻乐见。

只有真正摆脱对外依赖,牢牢的将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才能够更安心的生活。所以,改良水稻品种,促进水稻增产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第二,竹稻可以改善稻米品质,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幸福感。竹稻所具有的独特口感和各种微量元素,是普通水稻远远无法比拟的。

当更为美味、更有营养的稻米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人们的食欲势必会更加旺盛,心情也势必会更加舒畅。为民众谋福利,就是政府实干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想而知,当民众生活更加幸福的时候,社会环境大概率会更加稳定。这对于政府治理国家而言,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好事。因为只有让民众满意,国家才能平稳运营。

第三,竹稻的能力得到优化,顺应了市场需求。无论是抗病虫害能力,还是产量高,竹稻的种种优势都更加受到粮食市场的青睐。

稻米如何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与支持?产量,是农民一定重点考量的因素。辛辛苦苦种植一场,农民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收获。

竹稻作为新型杂交水稻,产量高又好吃,自然会受到农民的追捧,更为重要的是,竹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与抗旱能力,都能够让农民种植起来更加容易。

当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水稻本身具有“防御”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具有一定的抗灾能力,农民的收益才更有保障。

此外,我国水稻进行品种改良,对世界粮食安全也将形成一定的助力。特别是对一些粮食紧缺地区,中国研发出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信经过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的诸如竹稻这种的优良品种出现。它们不会止步于国门,而将会走向更广大的世界,帮助更多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THE END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https://www.meipian.cn/26ftiy99
1.农业工作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jicailiao/20221029110816_5828541.html
2.技术能手事迹材料(精选2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ruiwen.com/word/jishunengshoushijicailiao.html
3.温州都市报APP温州有位“杂交水稻之母”——林恭松尤其到了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后,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含“珍汕”血统的杂交稻组合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稻的88%。我记得是在1977年和1978年,全国稻区遭受稻瘟病,减产严重,只有用“珍汕”血统不育系配组而成的杂交稻一枝独秀。因此,农业部于1978年通过现场考察,要求各地迅速将含有珍汕血统的杂交稻作为当家品种...http://www.wzvcst.edu.cn/info/1042/13771.htm
4.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https://www.cqcb.com/wealth/2021-05-22/4156496_pc.html
5.2023新增超级稻品种16个,“种业芯片”研发加速年均推广面积超1.3...根据《农民日报》的总结,超级稻是指品质好、抗性好、增产幅度大的水稻新品种,中国从1996年组织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称,目前超级稻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已累计推广种植20亿亩。超级稻亩均增产66.3公斤,多个品种百亩片亩产超过1100公斤,有效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https://m.jiemian.com/article/969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