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丨捷报频传是最好的纪念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徐运源通讯员肖志扬魏科李承夏

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和收获的季节,多地杂交水稻试验田里正绿油油一片。这是一个充满深情思念的日子,去年今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每当秧苗绿了、稻子熟了,人们都会想起他怀念他。

“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

一年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袁隆平遗志,发扬袁隆平创新精神,接续奋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开始大面积示范……

超高产水稻

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冲刺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

5月中旬的湖南衡南县,气候宜人,清竹村的示范基地田里,早稻秧苗已经长到三四十厘米高,第三次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再次开启。去年10月,在该基地,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1号”晚稻亩产达936.1公斤,加上早稻亩产667.8公斤,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刷新世界纪录。

“算上2020年衡南基地双季稻亩产1530.76公斤,已连续两年超过1500公斤,意味着‘1500公斤高产攻关’目标成功实现。”跟随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10多年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介绍,今年衡南基地早稻换了新品种,亩产有望再创新高。

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是什么概念?“高产是袁老师研究杂交水稻永恒的主题,保障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最主要的途径。”李建武说,目前,一般的双季稻早稻亩产为450公斤左右,晚稻亩产将近500公斤,加在一起不到1000公斤,攻关1500公斤,相当于平均亩产提高了50%。

1500公斤高产攻关目标除了在湖南率先成功实现,去年在广东、海南等地也做了攻关示范,经权威测产亩产也能达到1500公斤,创下了华南稻区较大面积高产纪录。

“袁老师提出的两个高产攻关项目,除了已经实现的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还有一个是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攻关,我们一直在努力,今年在全国布置了5个攻关点。”李建武告诉记者。

因为肯下田钻研而被袁隆平相中的李建武,皮肤晒得黝黑,看上去朴实得就像个农民。在忙碌之余,他会经常跑到袁老师的墓地去看望,给袁老师讲他最关心的超高产水稻研究进展。

“最主要的纪念方式,是把袁老师未竟的两个梦实现,一个是高产更高产的‘禾下乘凉梦’,希望通过今年的努力,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目标能够实现。另外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扩大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今年结合‘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工程,在湖南建立了32个基地,团队成员每人负责两到三个基地的杂交水稻高产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李建武说。

耐盐碱水稻

率先实现近海种植,将扩大海试面积,为我国粮食安全加上“双保险”

“全体员工,人人须知,我中心有三大主要任务:一是向超高产冲刺……二是选育抗盐碱的海水稻,指标是:抗0.6%~0.8%海水浓度或耐土壤pH值9左右,产量4.5吨/公顷(300公斤/亩);三是第三代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2019年6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贴出的一份告示,中心研究员李新奇记忆犹新。

其实,除了大家熟知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之外,袁隆平生前曾多次提到过自己的第三个梦——在亿亩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2009年开始跟随袁隆平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的李新奇告诉记者:这个梦已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选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为我国盐碱地粮食产能释放提供了技术路径。

“如果在这一块有所突破,我国的粮食安全相当于有了‘双保险’,更能得到保障。”李新奇介绍,去年在海南三亚崖城进行了大规模试验,耐盐碱杂交水稻“叁优9号”通过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耐盐度为0.9%,最高达到1.21%,最低0.68%,亩产达到329公斤,实现了袁老2019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另外一个好消息是,今年在崖城经过初步试验,在全球首次将水稻种到近海,43天里成长基本正常,而近海的盐度已达到2.1%。

“从0.6%到0.9%,就像跳高一样,当水稻品种的耐盐度达到1%,世界上50%的盐碱地都可以种植了。”李新奇高兴地说,虽然国外对耐盐碱水稻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我国在该领域遥遥领先。

李新奇同时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团队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带着稻田泥土香从海南三亚赶回长沙,忙着进一步铺排全年的试验推广。“作为袁老师的学生,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专注一直深深感染着我,除了耐盐碱水稻,在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方面,我们也是做得最好的。”他说。

去年12月,中国工程院首次发布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第三代杂交水稻凭借在多地创造的亩产纪录名列榜单。在李新奇看来,第三代杂交水稻优势非常突出,不仅亩产能提高30%以上,而且米粒大小和口感品质也大大提升,同时适应性很广。“在全世界推广应用耐盐碱水稻和第三代杂交水稻,是发展趋势,也是社会急需。我们接下来将扩大耐盐碱水稻的海试面积,深入研究在更高盐度环境下的育种和栽培管理问题,同时开发更多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品种,朝着推广1000万亩的目标努力。”李新奇说。

低镉水稻

品种选育实现“三个率先”,预计明后年大面积推广

赵炳然介绍,近年来,低镉水稻品种选育实现“三个率先”,6个品种晋级续试。“三个率先,是指率先利用基因编辑方法研发出镉低积累品种‘两优低镉1号’;率先研创出理化诱变定向改良技术,并研发出‘莲两优1号’等镉低积累水稻;在杂交水稻的亲本里率先通过田间表现鉴定和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了镉低积累材料。”预计2023年至2024年就有镉低积累品种大面积推广。

1987年大学毕业就跟在袁老身边的赵炳然,最为钦佩老师的是,始终专注粮食安全、“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大格局和大胸怀,以及将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种源自主可控有机结合的创新特质。“纪念袁老师最好的方式,是踏踏实实传承老师的精神和梦想,为粮食安全实实在在作贡献。”他告诉记者,在低镉水稻方面,自己和团队将继续利用理化诱变定向改良技术,研发更多镉低积累新品种,并开展大面积示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创新精神

“搞研究不要自满,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后又有一个新的高度”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华凤跟随袁隆平从事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37年,近年来带领团队研发出爽1S及爽两优138等系列新品种,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优质难协调”的问题;首次发现籼型温敏核不育材料安农S-1,创建了温敏型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年推广面积1亿多亩,成为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对我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是袁老师的创新精神,他用一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邓华凤说。超级杂交稻攻关从亩产800公斤到900公斤到1000公斤,再到1100公斤,袁隆平对应的年纪是74岁、82岁、84岁、88岁,这样一组数字,邓华凤记忆深刻。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自题的一首小诗。“袁老师经常跟我们讲,搞研究不要自满,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后又有一个新的高度,不跳早晚会落后于别人,即使跳不过也可以为后人积累经验。我们国家人多地少,杂交水稻只有创新创新再创新。”邓华凤说,自己和团队正在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包括针对农业转型发展时期,水稻生产存在的“三高一低”(劳动力成本高、农资成本高、土地成本高,导致种粮的效益低)现象开展研究,培育适合机械化耕作、双减(减肥减药)双增(增产增效)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培育双亲混播混收机械分离的新型杂交水稻,解决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低效益差等问题,推动早日实现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农业科技

创新成果百花齐放,科创高地建设正逢其时

研创了高活性低成本一次性除草、杂草抗性治理、绿色控草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皱辣、博辣系列辣椒品种,沣油737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高氨基酸茶树新品种黄金茶,在全国主产区大面积推广,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湖南杂交水稻结满硕果,其他农业科技领域也百花齐放。

当前正值湖南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长沙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之际,岳麓山实验室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它对标国家实验室,以“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种业实验室”为目标,扛起振兴民族种业的大旗。

今年以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全国首批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谢道昕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三亚海棠湾南繁基地投入使用,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为岳麓山实验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毕业后,父亲知道我立志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对我说:‘中国人口多,粮食不能完全自给,万一哪天别人卡我们的脖子呢?我们要有危机感啊!我们搞种业的人,就要有大志向——不仅要让中国人吃饱饭,还要让世界上处于饥饿之中的人们,也能用上我们的良种。’父亲的话语,今天仍然回响在我的耳畔。”袁隆平之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说,将继承父亲的遗志,学习父亲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家国情怀,毕生为中国水稻高产、更高产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表示,省农科院将在岳麓山实验室和杂交水稻创新高地建设中勇担当、善作为,努力践行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农科人”的智慧和力量。

THE END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https://www.meipian.cn/26ftiy99
1.农业工作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jicailiao/20221029110816_5828541.html
2.技术能手事迹材料(精选2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ruiwen.com/word/jishunengshoushijicailiao.html
3.温州都市报APP温州有位“杂交水稻之母”——林恭松尤其到了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后,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含“珍汕”血统的杂交稻组合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稻的88%。我记得是在1977年和1978年,全国稻区遭受稻瘟病,减产严重,只有用“珍汕”血统不育系配组而成的杂交稻一枝独秀。因此,农业部于1978年通过现场考察,要求各地迅速将含有珍汕血统的杂交稻作为当家品种...http://www.wzvcst.edu.cn/info/1042/13771.htm
4.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https://www.cqcb.com/wealth/2021-05-22/4156496_pc.html
5.2023新增超级稻品种16个,“种业芯片”研发加速年均推广面积超1.3...根据《农民日报》的总结,超级稻是指品质好、抗性好、增产幅度大的水稻新品种,中国从1996年组织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称,目前超级稻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已累计推广种植20亿亩。超级稻亩均增产66.3公斤,多个品种百亩片亩产超过1100公斤,有效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https://m.jiemian.com/article/969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