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 辉煌67年 − 国庆节 − 2016年度 − 节日专题 − 专题 − 宣讲家网

摘要:袁隆平率先在全世界成功研制出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并于1976年推广。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在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中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口述者: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30年出生于北平,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上级“便函”保护了我和杂交水稻

我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教书。

1960年,全国闹大饥荒,我亲眼见过有人饿倒在路边、田坎上,有的是吃“观音土”不消化撑死了……那样的场景,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没饭吃会死人的。

三年困难时期,我带着40多个农校的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说是到另一个村换种子去的。我问他为什么要换种,他说:那边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去年他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种子,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

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改良品种、提高产量、战胜饥饿、为国家做贡献。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田间或野外选种,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我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

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上世纪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当时,和许多农学老师一样,我是前苏联专家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的虔诚信徒。我选择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成功了,单个红薯重达27斤,地上也结了籽。我还通过同样的方法,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社会对我的成果大加赞赏,我还出席了全国农民育种现场会。但是第二年,播下去的种子依然没有变成新品种,月光花仍然是月光花。我开始对“无性杂交”提出质疑,开始放弃米丘林、李森科等人的学说,转向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论学说。

那几年,我走了一些弯路,但幸亏醒悟得早。

从1966年到1970年,尽管有“文革”的严重干扰,但我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还是正式开展了工作。这个便函保护了我,保护了杂交水稻项目的研究。1967年,湖南省科委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立项,拨了科研专款,还为我配备了科研助手,这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少有的。

1970年11月,我在北京出差,突然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于是我连夜搭火车直奔海南岛。

在一片离农场不远的沼泽地上,有约0.3亩正值野生稻开花,其中有三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于是,我们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搬到试验田里栽好,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我给它取名为“野败”。

事实上,在杂交水稻发展史上,我曾有三次重大失败,但党和政府都没有因为失败而终止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1970年,就在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都失败以后,湖南省的领导同志依然把我请上了全省农业科技经验交流大会的主席台,并给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小组颁发了奖状。

1973年10月,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准备在1976年大面积推广。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如果没有中央的重视和支持,在全国大推广只是空话。

1975年底,我们专门向当时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华国锋汇报,华国锋在湖南工作过20多年,对我和杂交稻比较熟悉。华国锋对杂交水稻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要求迅速推广,并当即拍板:中央拿出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其中120万元给湖南,作为调出种子的补偿;30万元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所以,我还是幸运的,我遇到了宽容的政治环境,否则,杂交水稻的推广就没有现在的局面。

THE END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https://www.meipian.cn/26ftiy99
1.农业工作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jicailiao/20221029110816_5828541.html
2.技术能手事迹材料(精选2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ruiwen.com/word/jishunengshoushijicailiao.html
3.温州都市报APP温州有位“杂交水稻之母”——林恭松尤其到了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后,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含“珍汕”血统的杂交稻组合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稻的88%。我记得是在1977年和1978年,全国稻区遭受稻瘟病,减产严重,只有用“珍汕”血统不育系配组而成的杂交稻一枝独秀。因此,农业部于1978年通过现场考察,要求各地迅速将含有珍汕血统的杂交稻作为当家品种...http://www.wzvcst.edu.cn/info/1042/13771.htm
4.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https://www.cqcb.com/wealth/2021-05-22/4156496_pc.html
5.2023新增超级稻品种16个,“种业芯片”研发加速年均推广面积超1.3...根据《农民日报》的总结,超级稻是指品质好、抗性好、增产幅度大的水稻新品种,中国从1996年组织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称,目前超级稻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已累计推广种植20亿亩。超级稻亩均增产66.3公斤,多个品种百亩片亩产超过1100公斤,有效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https://m.jiemian.com/article/969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