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能忘却:还有几位让14亿国人免于饥饿的农学家可比肩袁老!

昨天,长沙人们在阳明山殡仪馆送别了袁老。

种种感人场面和细节,让人泫然泪下。

网上很多人觉得国家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对得住这个老人家。

正如诗人藏克家所言:“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又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老爷子,正是这样的人。

现在,万众瞩目,趁此之时,我们还要介绍几位与袁老同样重要的人。

正是他们,让十四亿人免受饥饿。

如果忘记他们,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背叛。

01

谢华安: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创始人

谢华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龙岩,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

在实际应用领域中,谢华安主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这么说,80%以上的中国人吃的都是谢华安院士主持育成的水稻良种“汕优63"。

上世纪80年代,福建稻瘟病肆虐,三明、南平等水稻主产区普遍减产,乃至绝收。藏粮于技,为了寻找水稻抗稻瘟病的基因型,以谢华安为代表的福建水稻育种家们,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

位于海南三亚的福建南繁育种基地,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阵地。

“过琼州海峡,从晚上7点多开始彻夜排队,到第二天早上才有可能买到票。”谢华安还记得,彼时科研环境艰苦,条件落后,10多个人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挤通铺睡觉,每晚与农机、稻谷、柴油、农药、化肥为伴。早上下田,直到中午才能抽空回来喝口水。半夜还要轮流打着手电筒在稻田里打老鼠。有一次,谢华安在田间不慎踩到蛇,吓得一蹦三尺高,摔倒在田埂上。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做与蛇有关的噩梦。

正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福建水稻育种团队披肝沥胆,协作攻关,才智与汗水浇铸出丰硕成果。

1981年,谢华安以“明恢63”为父本配制出来的杂交稻新品种“汕优63”,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还解决了抗稻瘟病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对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起到决定性作用,成为我国南方14个省市水稻主要种植品种,并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获得1986年农业部优质米金杯奖,全国首届博览会金奖。

从1986年开始,“汕优63"连续数年保持年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到2020年,“汕优63"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0多亿元,是中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累计种植面积最多、推广范围最广、增产粮食最显著的水稻良种。

“汕优63"在世界稻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引入东南亚国家后被当地农民誉为“东方神稻”。

继“汕优63”后,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诱变育种、优质稻育种、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两系稻育种、超级再生稻育种和高产栽培等方面,屡创佳绩。

02

丁颖:中国稻作之父

在袁隆平之前,我国就有一个研究水稻杂交育种的著名专家,他的名字叫丁颖,1888年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县(原茂名县),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先驱。

在丁颖之前,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稻国之一,国内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也证实了中国的稻作历史有将近万年之久;但长期以来、却没有人对于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进行过系统科学的厘清和论证。

1884年,瑞士的康多勒(Candolle)提出,普通栽培稻起源于中国至孟加拉一带;但苏联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则认为稻种起源于印度。

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从历史学、语言学、古生物学、人类学、植物学以及籼粳稻种的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考察研究,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中国栽培稻比印度更早、中国稻种不可能来自印度,而是源于中国南部地区的野生稻;并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稻种传播中心之一。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稻学发展。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水稻专家,开创了中国的很多个第一:

1926年,他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了野生稻。

1927年,他第一个创立南路稻作育种场。

1933年选育的“中山1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与栽培稻自然杂交育种的成功尝试。

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新株系。

他还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第一个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从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等理论研究,到稻种系统选育、栽培、灌溉等具体应用技术,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在长期的科学实验中,丁颖还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先后选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用于农业生产,对我国的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周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1963年8月,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

在教学时,“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经常对师生说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1964年10月14日,丁颖因肝癌晚期、病逝于北京;弥留之际,说了一句让女儿丁和筠终生难忘的话:“我这辈子都没有懒过。”

03

管相桓:水稻遗传学之父

原名传学(1909年-1966年),四川南充市营山县天池乡人。西南农学院创始人、著名水稻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之师。

管相桓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成归国后,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相当于高级农艺师),主持全省稻作改进事宜。

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华西大学农学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华西大学农业研究所农艺主任、四川省生产计划委员会专员等职。

袁隆平是他的学生,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开始水稻杂交育种。选育出川东南新培之双季稻,川北种植之晚稻等品种。

新中国成立,管相桓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受命创办了西南农学院,为了振兴我国农业科学培养人才。

他身处逆境积极从事科研,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水稻品种资源"基因库"。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稻谷的种子库、基因库,很多品质极其优良的种子都是他保存下来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水稻遗传学之父。

很可惜的是,五十年代初,我国学习苏联一边倒,当时苏联学阀李森科反对基因学说,称之为"反动理论"、"形而上学"予以批判,管先生所研究之基闪遗传学遭到扼杀。

04

黄耀祥:半矮杆水稻之父

可能我们都不知道

过去的水稻有些品系长得很高。

水稻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倒伏,正常的也会倒

抽穗过重扛不住,或者风雨天一刮

一旦倒伏,就完蛋了

以前我们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黄老爷子破天荒的把中国的水稻矮化

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

直接提高了产量

所以他被称为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

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广场矮”

世界级半矮杆专家美国的诺曼博格洛和黄老爷子几乎同年完成这项技术

黄老爷子当年这项技术就直接把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1955年起,黄耀祥先用"矮仔粘"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择,从中选出性状比较优良的"矮仔粘4号",1956年再以后者为母本,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终于在1959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

”广场矮"的育成,在世界水稻育种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

它比后来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66年才育成的"奇迹稻""IR8号"早出世7年。

此外,黄耀祥还主持育成了一批适宜不同造别、不同熟期、不同类型地区种植,在高产、优质、抗病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其中"双朝25"早晚兼用,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不论在地力较薄或是中上等肥力的田块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1990年亦被农业部列为在全国重点扩繁的水稻新品种。

05

李必湖:杂交水稻“野败”的发现者

李必湖,1946年5月出生,湖南沅陵县人,土家族,博士生导师。现任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为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多次受到国家、省、厅的表彰和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0年冬,按照袁隆平院士制定的技术路线,在海南发现"野败",为攻克中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保持系难关打开了突破口,促成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

1988年以来,指导助手育成国内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一系列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金优402、威优402、八两优100等,为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

多次受到国家、省、厅的表彰和奖励,其中籼型杂交水稻选育,1981年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排第2);

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不育系研究,199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2);

籼型杂交早稻威优402的选育与应用研究,199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2);

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研究,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排第2);

籼型杂交早稻八两优100的选育与应用,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2);

此外还荣获光召科技奖、中华科教基金奖等,是国家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

06

颜龙安:中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的育成者

颜龙安,1937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萍乡,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颜龙安从1970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

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

1972年开始杂交水稻繁殖制种高产技术研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1973年研究明确"野败"恢复基因的分布规律,1973年育成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

1987年发现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1980年提出增大"三系"库容量的育种思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带领课题组选育出"献优63"、"新优752"、博优752等已大面积推广的超高产水稻新组合。

因为1972年冬,颜龙安育成“二九矮1号”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而袁隆平则比颜龙安晚了将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所以很多人也把颜龙安称为中国真正的三系杂交水稻之父。

07

朱英国:红莲系“东方魔稻“创始人

朱英国(1939年11月1日-2017年8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植物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英国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

他培育的红莲型"珞优8号"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比一般种子的亩产量高出近100公斤。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从遗传多样性上讲,红莲型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利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规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细胞学基础和发育生物学等特性。

在杂交稻领域,袁隆平的野败型与武汉大学的红莲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08

石明松:与袁隆平齐名的水稻专家

石明松(1938~1989),湖北仙桃人,原籍江苏如皋。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1973年,石在沙湖原种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

10多年来,他在协作组的配合下,致力于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终于育成一种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种--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颗明珠"。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石破天惊,震惊了业界,被誉为"全世界的顶级发现"。

1985年10月,通过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

1989年1月,在武昌参加会议期间,因触电不幸去世。

当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创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单产的新纪元。

而石明松发明的"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程序更简单、种子生产成本低、配组更自由、好品种易选。国家将其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由此照亮了整个水稻世界。20多年来,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都源于石明松的开创性贡献。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荣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09

田永太:东北五常大米的创始人

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上,以“稻花香”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大米品牌榜首。

而一手缔造了如此辉煌的田永太,却低调地表示自己不过是幸运地捡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1969年临近秋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霜降袭击了五常龙凤乡,数百亩田地面临颗粒无收的惨状。身为生产队长的田永太意识到“光靠外地引进的种子是不行的”,于是决心“非得拿出个当家稻种来”。

此后的一周里,田永太走遍全村300多亩稻田,寻找可用作稻种的成熟稻谷,最终在“稻海”里意外发现了几株焦黄的稻穗。

田永太惊喜地发现,这几株稻穗和原本引进的品种区别很大,不仅不带芒而且圆润饱满,通体焦黄。如获至宝的田永太把稻穗带回家,精心保管。

来年他把稻种种下,就这么几株稻种,秋收时竟然收获了48斤水稻。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517”稻种。

随后“517”得到了广泛推广,大家都赞叹这种“口感好,产量高,还不得病”的稻种“真带劲”。也从此,开启了五常大米独领风骚的时代。

品种自然变异的概率大概为万分之一,而被人发现的概率不过百万分之一。显然,田永太是幸运的,而幸运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517”的问世为五常稻农带来福音,接下来的几年也是连连丰收。然而,连年的种植大大消耗了土地的肥力,加上稻种本身的自然退化,田永太似乎看到了“517”的结局。于是,他再次开始了寻找稻种之路。

他相信,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还能茁壮成长的稻米,一定具备突破性的强大生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再次“幸运地”在稻田里发现了12株金黄的稻穗。

经后期悉心培养,“稻子成熟后连叶子都是香的”,就这样,稻花香大米诞生了。

010

李振声: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主要是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011

李登海: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登海先进事迹;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编者按:不管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如果众学子皆举例袁老,会让改卷老师有审美疲劳。所以,家长可将此文发给孩子们看看,既可增长知识,又可用于作文素材。一定会让改卷老师眼睛一亮的。因为你知道了他不知道的知识。

点击坑儿女的老人,到底有多自私?

点击佟丽娅宣布离婚,网友们都在拍掌叫好

点击10年老公没给家里一分钱,靠啃娘家生活:全职太太?保姆都不如吧?

点击解开父母偏心之谜:这就是人性

点击“等我老了,绝对不做我婆婆这样的婆婆”

点击沈阳14岁少女被水瓶塞下体,全裸强暴视频全网疯传:稚嫩的青春,已长出噬人的獠牙

点击“我妈只不过因为嫂子怀孕不想给12万彩礼,嫂子就把孩子打了,她也太狠心!”

THE END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https://www.meipian.cn/26ftiy99
1.农业工作敬业奉献模范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ijicailiao/20221029110816_5828541.html
2.技术能手事迹材料(精选20篇)示范创新,争创农技推广一流业绩 近年来,xxx通过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比试验,分别对综合性状考察分析,完成全县农作物品种布局利用与考察,进行作物品种比较试验30余个,引进新品种200余个,建议示范推广50余个,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30个,推广面积300余万亩次,累计增产1.5亿公斤以上...https://www.ruiwen.com/word/jishunengshoushijicailiao.html
3.温州都市报APP温州有位“杂交水稻之母”——林恭松尤其到了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后,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含“珍汕”血统的杂交稻组合推广面积占全国杂交稻的88%。我记得是在1977年和1978年,全国稻区遭受稻瘟病,减产严重,只有用“珍汕”血统不育系配组而成的杂交稻一枝独秀。因此,农业部于1978年通过现场考察,要求各地迅速将含有珍汕血统的杂交稻作为当家品种...http://www.wzvcst.edu.cn/info/1042/13771.htm
4.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https://www.cqcb.com/wealth/2021-05-22/4156496_pc.html
5.2023新增超级稻品种16个,“种业芯片”研发加速年均推广面积超1.3...根据《农民日报》的总结,超级稻是指品质好、抗性好、增产幅度大的水稻新品种,中国从1996年组织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称,目前超级稻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已累计推广种植20亿亩。超级稻亩均增产66.3公斤,多个品种百亩片亩产超过1100公斤,有效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https://m.jiemian.com/article/969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