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诞生背景、科学内涵、发展重点与前沿实践
陈在田张宝霞
中国邮政报|2024年04月12日
新一代物控系统。
AI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场景。
□陈在田张宝霞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到全年十大任务的首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本文将针对新质生产力的诞生背景、科学内涵、发展重点和国央企新质生产力前沿实践进行逐一解读。
新质生产力的诞生背景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演进中所形成的。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前任国家领导人关于生产力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催生因素、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凝练的论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之“新”,既不是新在特定技术,也不是新在特定产业,而是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重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的革命性、颠覆性突破,而不是一般的渐进性创新,强调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创新,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需要及时将世界范围内包括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国内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条上,推动我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智化发展,实现产业跃升。正是基于这一发展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矛盾。一方面,传统产业平稳发展在稳就业、稳增长乃至确保产业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不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和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
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
国央企新质生产力前沿实践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国央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五大发展重点,因企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聚焦创新,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围绕创新这一核心,采用自主研发、校企合作、投资布局等多种方式促进创新发展。自主创新方面,国家能源集团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构筑了“智库+前沿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院+研发平台”的自主研发体系。校企合作领域,中国移动与清华大学强强联合,在北京设立联合研究院,专注于未来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研发。投资布局上,中国一汽战略性投资商用车车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鱼快创领”,通过资本运作强化自身与新兴产业的战略对接。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优质劳动者队伍
从人才选拔、培养、管理等全方位入手,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才选拔环节,中国一汽实施“双百”顶尖人才计划,每年从全球顶级高校选拔100名优秀毕业生加入团队。人才培养方面,中航沈飞通过打造培训平台和建立培训机制,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在人才赋能上,中国一重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资源优先向研发人员倾斜,激发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新能力。
(三)依托数字技术,升级高效劳动工具
鞍钢集团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了具备全流程集控集调功能的“数字基础设施集成中心”,涵盖了“能源岛+铁区岛+炼钢岛+热轧岛+化检验快分室+协同管控平台”等多个功能分区。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产出的全流程关键工艺设备100%在线监控和集中运维,确保了全链条的智能化运行与管理。
(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劳动对象范围
中国广核集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清洁能源+”战略,聚焦先进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围绕“一总部三基地”构想,在深圳、中山、阳江同步建设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立足湾区、辐射全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一核一带”区域产业发展,打造我国新一代核电技术策源地,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
(五)价值共创共享,促进要素协同匹配
中国物流集团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智慧物流平台,利用智能算法精准连接供应链上下游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运力,实现货源与运力资源的高效匹配。打造了网络货运平台、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和数字信用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和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有效促进了企业间协同共享,提升了整个物流链条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