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劳动内在结构的分析

摘要:劳动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生命的本质表现,是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劳动的主要构成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内在构成因素经历了从以劳动对象为主导因素,到以劳动工具为主导因素,再到以劳动者为主导的结构变化。劳动内在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自由的影响具有伦理二重性,某个方面劳动自由的增加往往与其他方面劳动自由的减少相伴发生。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劳动内在结构的变化归根到底促进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根本上表现为人的劳动活动摆脱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束缚,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活动,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内在结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

Abstract:Laborisasocialpracticeforpeopletomeettheirownneeds,anessentialexpressionofhumanlife,andacreativeactivityofhumanfreedom.Laborers,labortoolsandlaborobjectsarethemaincomponentsoflabor.Marxbelievesthattheinternalfactorsoflaborhaveundergonestructuralchangesfromlaborobject-dominatedfactorstolabortool-dominatedfactorsthentolaborer-dominatedfactors.Theimpactofchangesintheinternalstructureoflaboronthefreedomofworkershasethicalduality.Anincreaseinlaborfreedominoneaspectisoftenaccompaniedbyadecreaseinlaborfreedominotheraspects.Fromtheperspectiveofthegeneraltrendofhistoricaldevelopment,thechangeintheinternalstructureoflaborultimatelypromoteslaborliberationandlaborfreedom,andthecomprehensiveandfreedevelopmentofhumanbeingsisfundamentallymanifestedashumanlaboractivitiesfreedfromtheconstraintsoflaborobjectsandlabormaterials,thusmakinglabortrulyafreeactivityandachievingthereturnofhumannature.

Keyword:Marx'stheoryofinternalstructureoflabor;laborer;objectoflabor;labortools;

一、马克思的劳动本质论和劳动构成因素论

劳动是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社会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活动相区别的标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分析劳动构成因素的侧重点不同,综合来看,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活动、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

1.马克思的劳动本质论

2.马克思的劳动构成因素论

马克思在不同地方谈到劳动构成因素的时候,对劳动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差异,他曾经明确提出劳动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劳动过程、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3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简单要素,应该是劳动的主要构成因素,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分析和认识劳动的主要视角。当然这不意味着劳动者、劳动产品等构成因素不重要,只是马克思谈问题的不同视角,致使他对劳动构成因素的侧重点不同。

劳动对象是劳动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在人与客观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将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从而获取生存资料。马克思认为:“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4自然界是人原始的食物仓和劳动资料库。

劳动资料也就是劳动工具、生产资料,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从客观物质世界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5劳动者通过劳动工具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目的在于获取生存资料。劳动工具是人的四肢的延长,是人的能力的放大,是人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根本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6劳动工具最初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所以与劳动对象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土地既是劳动对象也是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不仅影响生产什么,更影响怎样生产,所以,劳动工具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马克思认为对劳动构成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劳动由劳动活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构成,当然,更简单地可以将劳动构成因素分为人和自然两个要素。马克思说:“如果完全抽象地来考察劳动过程,那么,可以说,最初出现的只有两个因素——人和自然(劳动和劳动的自然物质)。人的最初的工具是他本身的肢体,不过,他自身首先占有的必然正是这些工具。只是有了用于新生产的最初的产品——哪怕只是一块击杀动物的石头——之后,真正的劳动过程才开始。”7劳动者是劳动的构成因素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活动、劳动资料也可以说是构成劳动的四要素。马克思在更多时候是将劳动构成因素分为五个:劳动者、劳动活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劳动成果)。劳动是人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就是其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制造工具是真正劳动的开始,工具发展也是劳动进步的根本标志。无论马克思将劳动构成因素界定为三要素、四要素还是五要素,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认为劳动的构成因素就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文化等因素在劳动中就不重要。对于这些因素在劳动中的价值,马克思皆有诸多论及。

一般而言,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劳动过程中的关系是主体、客体和中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劳动对象是完全被动的,劳动者则是主动的,劳动工具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马克思不仅是这样一般地来认识劳动内在三要素的结构,而且将劳动内在结构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量。法国学者罗贝尔·福西耶说:“大部分思想家仅关心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只有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史的演变。从此,这大胆的论述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家的思考。”8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因素的内在结构演化过程的分析,透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就是依据劳动内在结构的历史演化进行的。

二、马克思的劳动内在结构演化理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社会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9马克思社会历史三种形态划分的依据是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变化是劳动内在结构变化衍生的结果。

1.劳动对象居于核心地位的时代

2.劳动工具居于核心地位的时代

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改变了劳动的内在结构,劳动三要素在劳动内在结构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自然世界面前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劳动对象对人的束缚减少。但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获得的自由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增加。私有制社会中的劳动者不仅仍然受控于劳动的自然条件,也就是劳动对象,更被劳动工具所控制。在私有制社会,谁掌握了劳动工具,谁就掌控了劳动过程。劳动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设计劳动过程、指挥劳动者劳动、获得乃至消费主要的劳动成果。人类社会发生了根本裂变,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劳动者成为被统治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劳动者没有摆脱自然力的约束,反而受自己的同类中所滋生出的敌对的异己力量所控制,失去了和别人平等的地位,沦为社会下层,背负自然与社会双重枷锁,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当然,这个时期的人的劳动生产能力仍然很低下,劳动者仍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劳动主要是利用自然过程创造财富,天时地利是财富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劳动对象面前,人的自由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工业社会到来。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机械化生产全面代替了使用简单生产工具的手工劳动,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人类对事物的自然过程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自然界表层财富(粮食、牲畜、木材等)的开发和利用转向对自然深层财富(煤、石油和金属等)的开发和利用,劳动对自然财富的创造性利用日益发展,凝结劳动技术的劳动工具成为劳动的关键因素,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呈几何级数增长。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掌控者不仅掌控了劳动过程,而且掌控了劳动者,掌控了整个社会。

劳动工具的地位在劳动结构中的变化,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11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说:“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2

3.劳动者自主自由的时代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内在结构发生剧变,劳动工具在劳动内在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主导因素。劳动工具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控制自然的能力,在工业化大生产面前自然威力锐减,劳动者也成为劳动资料的附属品。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说,这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1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劳动者知识和技能大幅度提升,从而能够更“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和解,矛盾的同一性取代对立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14

资本主义不仅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物质基础,也为自身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以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劳动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为己任。共产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社会,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变成非对抗性冲突,人与自身的矛盾也从根本上得到和解。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将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劳动者摆脱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束缚,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由此可见,“任何劳动都会处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中。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关系的性质会有天壤之别。在原始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是统一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并没有作为与劳动者敌对的力量而使劳动者处于屈辱和服从的境地,进入阶级社会,这种情况便已出现,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发展到了极端。马克思正是看到这种情况及其极端化的表现才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尤为重要者,马克思还以这种关系的性质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划为三大时期”。15

马克思依据劳动内在结构的变化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据此马克思还提出了他的人学公式:人—非人—人,即历史经历了一个从人的异化到人性复归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是一体的、没有分离的,人没有异化,还是本真意义上的人;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活动以及劳动成果相分离,人被异化为非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劳动资料公有制,结束了劳动者同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活动以及劳动成果相分离的状态,人的异化就被消除,人再度复归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劳动及其内在结构演化的伦理二重性

1.劳动本身的伦理二重性

(1)劳动的属人性

马克思从劳动出发认识世界,创造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实现了人类哲学的革命。马克思说:“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20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论。在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中,世界不再是纯粹客观的世界,而是人劳动的对象、劳动得以展开的环境;世界是劳动创造的世界,而不是上帝创造的世界。劳动者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的上帝。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1费尔巴哈的问题是以往一切唯物主义者的问题,在他们那里,世界是纯粹客观的存在,而不是劳动者创造的世界。

(2)劳动的异人性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对人性的肯定,也是对人性的否定;劳动具有属人性,也具有异人性。马克思说:“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22也就是说,所有的劳动都是对人生命力的损耗。在现实的劳动中,人直接感受到的不是生命的自我实现,而是对生命的损耗;劳动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这是一般劳动所导致的对人的生命的常规损耗。劳动过程中还经常会发生意外事件,从而导致对人的生命更严重的伤害、伤残乃至死亡。

在私有制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劳动对劳动主体特别是对体力劳动者形成更大危害。体力劳动者在劳动中失去了主导权和自觉性、创造性,劳动成为劳动者被迫进行的活动,劳动异化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奴隶是第一个劳动阶级,奴隶的劳动不再是确证其为人的活动,反而成为其非人的标志。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更加突出,劳动行为本身、劳动产品、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等都成为人性的否定因素。马克思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4

2.劳动内在结构变化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随着物质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劳动内在结构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人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的异人性减少,人创造的劳动工具即物质生产资料却日益成为限制人自由的主要因素。所谓私有制,就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社会成员成为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他们独占物质生产资料从而成为物质财富生产的组织者和操控者,社会经济建设的利益既得者,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又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者——统治阶级;另一部分人由于丧失了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得不依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进行实际的物质生产,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归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是被剥削者、被统治者和被压迫者,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劳动者还没有真正从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套上了更沉重的枷锁。“通过劳动本身,客观的财富世界作为与劳动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越来越扩大,并且获得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完善的存在,因此相对来说,活劳动能力的贫穷的主体,同已经创造出来的价值即创造价值的现实条件相比较,形成越来越鲜明的对照。劳动本身越是客体化,作为他人的世界,——作为他人的财产——而同劳动相对立的客观的价值世界就越是增大。”25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制造劳动工具的能力不断进步,劳动工具在劳动内在结构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劳动对象对劳动者的束缚逐步减少,劳动工具即劳动生产资料对人的束缚却越来越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工业化大生产使自然对人的威胁大大降低,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越来越多,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劳动工具给人带来的异化却更加严重。马克思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6

由于导致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劳动异化在根本上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异化,一切劳动异化都可以归结为人与劳动工具的异化。劳动工具本是劳动者创造的征服世界的手段,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创造性的根本体现,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根本尺度。但是,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工具与劳动者相分离,劳动工具取代劳动对象成为劳动内在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和主导性因素,成为约束和限制劳动者自由的主要因素。劳动者在自然界中自由的增加建构在劳动者在人类社会中自由的减少的基础上。

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工具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因素,也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宰,人们开始将占有作为自我实现的方式。马克思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也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30当占有成为人自我实现的方式的时候,人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成为物质的奴隶,人的存在被物化,物质和功利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看世界的主要视角,甚至是唯一视角,人的灵魂被外在物质财富的枷锁牢牢禁锢。

人类社会的近代化体现为工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的相互促进。近代社会工业生产取代农业生产,使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商品交换取代自给自足的交往方式,使社会从自然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价值凸显出来,货币成为一切生产资料的替代品,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是货币私有制,劳动资料在劳动结构中的决定作用体现为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根本逻辑,资本成为禁锢劳动自由的枷锁。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一切遵循资本逻辑,商品拜物教体现为货币拜物教。摆脱资本逻辑对劳动自由的桎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3.劳动内在结构变化对人的自由的促进

在人类社会之初,劳动自由受自然力制约;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劳动自由不仅受自然力制约,更受社会制约。在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这些劳动内在结构的因素中,劳动者是唯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促使劳动内在结构中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改变,推进劳动内在结构的演进。劳动内在结构的演进就是劳动者不断摆脱自然和社会束缚,获取自由的过程。

(1)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越来越多

在原始社会,人的劳动能力水平低下,为了在自然竞争中获得生存机会,人们不得不以部落的形式生存,将自我完全湮没于部落整体中,个人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没有实现自我的机会,单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反过来又成为限制劳动能力提高的障碍。

随着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水平的提高,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发展,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对人的约束和限制减少,作为制约劳动能力发展的自然威力渐渐退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说:“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31人们不仅逐渐克服了风雨雷电、炎热、寒冷等自然现象给生活带来的困难,而且逐渐减少洪水、大火、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给生活造成的危害。

随着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的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日益拓展,可以开发更多的自然物以及自然物的更多性能为人类生活服务。人的需要以及人认识自然、掌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在自然面前获得的自由越来越多,劳动对象对劳动自由的限制日益减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说:“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32劳动对象对劳动自由限制的减少以及劳动者自由的拓展来自劳动工具的进步。劳动工具不断进步,在劳动内在结构中地位日益突出,是劳动者努力的结果,也使劳动者在劳动内在结构中的地位更加彰显。

(2)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越来越多

四、结语

马克思哲学方法论最根本的特色就是劳动辩证法。马克思对劳动内在结构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精神,他对劳动内在结构的价值性分析也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善与恶的辩证统一。随劳动内在结构由劳动对象为主导,到劳动工具为主导,再到劳动者为主导的历史演化,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未来社会是劳动者主导的社会,是劳动自由、劳动幸福的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3页。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07—208页。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08页。

THE END
1....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 正确答案 A --- 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答案为A。https://m.guangzhou.huatu.com/tiku/3699006.html
2.认识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今天我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劳动工具。 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是劳动资料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是机械性的劳动资料。 从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现代化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工具、技术设备等,都同样起着传导劳动的作用...https://www.meipian.cn/2x6lmfvo
1.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有目的地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社会劳动组织是指在企业内的劳动过程中,合理、科学地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坍作,使之成为协调的整体,正确地处理劳动者之问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经常调整与改善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社会劳动组织是指在企业内的劳动过程中,合理、科学地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坍作,使之成为协调...https://www.shangxueba.cn/2491033.html
2.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划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人的要素是能动的,物的要素是被动的,生产资料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18738218.html
3.劳动条件包括哪三种内容2、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 这应当是认定劳动关系的一个结合性的标准。所谓的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用人单位之所以成为用人单位,就在于它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条件,并因此成为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者,并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指挥与监督。由于实践中情况的复杂性,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应仅限于基本...https://www.64365.com/zs/163088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