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美丽劳动:理论逻辑、本质属性与教育进路

柳友荣

【关键词】美丽劳动;劳动教育;劳动价值;劳动行为;劳动态度

【作者简介】柳友荣,池州学院校长、教授。

·一“美丽劳动”的理论逻辑·

(一)兼顾劳动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侧重“精神属性”

(二)兼顾劳动的“生产价值”“文化价值”,侧重“文化价值”

马克思不仅仅是从经济学视野去研究劳动,在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中都有涉猎。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本质上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致的。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与其自身生产活动相一致。人在劳动中,不断地改造自然,也在改造着自己。正如列宁所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本质属性,赋予了人类“类”的属性,是人体现自身属性的根本载体,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劳动不仅具有劳动力使用的“生产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人化的自然之间构成了某些特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形成并持久作用于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存在的相对固定模式,也就是劳动具备的“文化价值”。

(三)兼顾劳动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侧重“价值理性”

·二“美丽劳动”本质特性·

“美丽劳动”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基础,本质上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美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美丽”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在21世纪中国具体化的重要成果。“美丽劳动”是指劳动主体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将“内在尺度”对象化的实践形式,并由此形成劳动自觉性、自主性、谐和性和生成性等主体积极的内在愉悦体验。劳动因何而美?首先它应该是人类理解世界、审美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美丽劳动”是人与劳动行为之间的无功利的、情感的关系状态。劳动审美是由主体的“审”和劳动行为的“美”共同构成。“审”是主体的存在与介入;“美”是作为劳动行为客体的客观存在。劳动行为符合主体“内在尺度”和内心需要,人们总是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某种尺度去度量作为客观对象的劳动行为,它可以表达两个层面上的关系:一是劳动行为是自我的,主体与劳动行为的关系的自觉与自主,即劳动主体对自身劳动行为具有自觉意识,且为自主选择;二是劳动行为是他者的,主体与劳动行为之间会出现积极的心向,表现出劳动心理的谐和性和生成性。

(一)“美丽劳动”的自觉性

劳动在创造一个对象的世界,也在创造一个美的世界。劳动在改造自然时,也是在使自然人化,成为人化的自然。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改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则来构造。”换一句话说,人的劳动就是劳动者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化”自然。这种依照人的内心“尺度”构造的自然在没有成为客观现实之前,就观念地存在于人的心智之中。这一劳动对象按“内在尺度”在人脑中预设的、观念的存在就是“美丽劳动”的自觉性。正如梁漱溟所言:“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心之所以为心在其自觉。”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不是自觉的行为;人的劳动是主动的、自觉的活动,比起最灵巧的蜜蜂建造蜂房的活动,最蹩脚的建筑师和最笨拙的织工从一开始就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劳动之前,对象的形态已经观念地存在头脑里了。

(二)“美丽劳动”的自主性

人的劳动本质上应该是自主自由的劳动,自主性是主体在自己意愿支配下行为的特性。马克思描述的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是不受劳动者自身支配的劳动,劳动者反而受到劳动的奴役,无法感受自由劳动带来的快慰与内心的美感体验。因此,“美丽劳动”是自主、自由的劳动,具有明确的“自主性”。劳动者在劳动活动中,“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毋庸置疑,只有当个体处在自主状态下的劳动,才会带来美的体验。作为社会人的自主性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只有将自主性与责任感融合在劳动实践中,劳动的意义才会因为符合社会准则、需求而被放大、增值,进而唤起主体满足愉悦的美感体验。

(三)“美丽劳动”的谐和性

心理谐和是指人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行为等活动处于平静、协调的状态,并由此生成悦纳适度、友善亲和的态度。谐和首先是一种内心的和谐、构成要素的协调、劳动过程的理智自主、心理体验的愉悦畅达。“美丽劳动”首先是关于劳动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与谐和,也包括家、校、社会不同场域的谐和。也就是说,热爱劳动不仅仅是表达一种劳动情感,它是劳动认知的自然流露,更是劳动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在思想上“好逸恶劳”,必然在行为上“好吃懒做”。正如皮亚杰所言,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劳动是建立主客体关系的最有效方式,在劳动中,人与外部客观世界产生互动,从而形成自我意识,达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谐和。

(四)“美丽劳动”的生成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劳动的“生成性”不言而喻。对于现代人来说,太多的虚拟生活空间和闲暇生活状态造成了个体发展的许多灰色“地带”,劳动特有的与客观事件的“真实”联系,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追求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在劳动中,人类的有关“人”的属性才得以不断充盈,“类”联系才得以日益完善,劳动促成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释放,使人的属性得以持续生成与确证。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竭力想摆脱工作或者只是安然度日,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的人是最没有道德的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有正确的道德态度。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最具操作性的定义无疑是“社会适应良好”,它是一个人认知合理、情感适当、态度积极、行为恰当的统合体。“努力劳动不只可以培养人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同志的关系”,劳动对于生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美丽劳动”的教育进路·

(一)强化自主性劳动,确立“美丽劳动”信念

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通过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劳动与人生”“劳动与伦理”“劳动与社会”“劳动与未来”的引导和启迪,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播种“美丽劳动”的信念。真实的劳动过程,可让青少年感受自己劳动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体悟劳动给生命注入的快乐;在劳动过程中体验成人劳动的辛劳,可唤醒青少年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懂得感恩、愿意付出;通过劳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劳动中,人们交换思想、交流感情。

(二)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

“美丽劳动”是在良好的劳动素养支持下的“自主自觉”劳动。现实中,人们常常认为,劳动习惯的养成依靠劳动频次的增加和劳动规训方式的使用。不难想象,让一个孩子经常去打扫卫生是不是一定能培养出爱劳动的好习惯?如果不辅之以劳动认识的提高和劳动意识的增强,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倘若就“为什么要劳动”(如帮助上班辛苦的爸爸妈妈)等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看来,养成劳动习惯,需要提升劳动素养。

“素养”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平日的修养”。其中,关键词是“修”“习”“养”。“修”又有修行、修养之分,修行是“表”,修养是“里”。可见,达成劳动素养确需综合发力,不可简单而为。劳动素养的内涵丰富,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行为、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解决这些问题,依靠零星的劳动行为是不够的,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必不可少,这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就对劳动教育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各学段的课时数、必修课程和依托课程等都有明确要求。这些要求与劳动教育的现实情况对照,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劳动”等于“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劳动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尊重育人规律,在青少年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养成,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情感、劳动精神的激发等方面科学设计,综合施策,在教学内容系统化、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方式综合化等方面协同发力。

良好的劳动素养包含符合劳动审美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劳动价值观不仅支配自身“自主自觉”劳动,还决定着对作为客体的劳动的审视与判断。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个体的劳动素养是“美丽劳动”的基础,就随意夸大劳动素养的重要性,把劳动素养看成综合素养,将劳动教育凌驾于德、智、体、美四“育”之上,重蹈代替知识教育的反智主义覆辙。

劳动,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最终使得人类远离动物本能适应的唯一生存繁衍手段,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美丽”物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的社会性在劳动中得以实现,劳动奠定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远不止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那么“单薄”,由此生发出的社会性发展、集体意识等,对青少年的社会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性的发展,包括个体走进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的发展可视作人的社会化程度。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不可脱离具体的社会场域,缺失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任何社会性发展都是空中楼阁。从根本上说,劳动是自然人联系社会,成为社会人,具备人的“类”本质的基本途径,是人类按照“类”的尺度创造自身的基本活动。

(四)创新劳育方法,涵养“美丽劳动”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作为中介递质,引导学生心灵走向“真”“善”“美”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现实场域里,劳动常常被当作限制学生自由、规训学生行为的惩戒性手段。改变被“异化”的劳动教育,从追求“外在目的”走向追求“人格完善”,从“被动接受”走向“积极体验”,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从“远离自然”走向“回归自然”,从“疏离生活”走向“贴近生活”。诚然,要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提高劳动教育效果,还须执行好以下三条“黄金定律”。

一是教育者“到位”和“参与”原则。强调教育者(教师、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在场”,主动参与劳动,克服教师、家长之要求学生进行劳动,自己在劳动“进行”时,却做“甩手掌柜”的尴尬场面。教育者的参与能够起到很好的行为示范作用,能够极大地改进劳育效果。

二是劳动教育场域“泛在”(Ubiquitous)原则。劳动不是“走秀场”,劳动教育不能是为劳动而劳动,不能只是在劳动课的场域中才去劳动,而应该是为生活而劳动。劳动“无处不在”,劳动“信手拈来”。

三是劳动行为的“真题真做”原则。所谓“真题”就是指劳动必须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做”意指劳动必须是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新时代的劳动将具有两个核心因素:第一,劳动必须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第二,劳动必须面对真实的现象。

(五)重视劳动的谐和性,形成劳动教育的“大格局”

前文谈到,“美丽劳动”首先是关于劳动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与谐和,也包括劳动在家、校、社会不同场域的谐和。当下,劳动教育家庭“真空化”、学校“形式化”、社会“虚拟化”较为普遍。《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需要家、校、社会、政府多方协作,补位配合,打造劳动教育大格局。

首先,要统筹规划各级各类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尽快成立国家和省级“劳动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学段劳动教育教学工作予以指导;对各学段劳动教育统筹规划,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确保劳动教育产生实效;推动劳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咨询、评估、服务工作。

最后,劳动教育评价工作科学化、具有发展性。目前,劳动教育不仅缺少可以查证的评价标准,也没有清晰明确的发展性课程阶段目标,这势必给劳动教育的评价增加难度。加之劳动教育的师资不稳定、课程管理部门游离、教学资源不足等,劳动教育的评价问题成为各学段的难题。从实际情况看,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应该不局限于某种特殊的劳动任务或者劳动形式,自我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均在其列;评价方式也不能以分数、等级来简单认定,而应根据课程性质,采用质性的、描述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方法。

THE END
1....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 正确答案 A --- 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答案为A。https://m.guangzhou.huatu.com/tiku/3699006.html
2.认识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今天我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劳动工具。 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是劳动资料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是机械性的劳动资料。 从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现代化的各种各样的机器、工具、技术设备等,都同样起着传导劳动的作用...https://www.meipian.cn/2x6lmfvo
1.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有目的地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社会劳动组织是指在企业内的劳动过程中,合理、科学地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坍作,使之成为协调的整体,正确地处理劳动者之问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经常调整与改善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社会劳动组织是指在企业内的劳动过程中,合理、科学地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坍作,使之成为协调...https://www.shangxueba.cn/2491033.html
2.中国生产力发展历史阶段划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人的要素是能动的,物的要素是被动的,生产资料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18738218.html
3.劳动条件包括哪三种内容2、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劳动条件。 这应当是认定劳动关系的一个结合性的标准。所谓的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场所、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用人单位之所以成为用人单位,就在于它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条件,并因此成为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者,并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指挥与监督。由于实践中情况的复杂性,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应仅限于基本...https://www.64365.com/zs/163088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