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论中的有机论思想
顾菁,韩望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9日
摘要
关键词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有机论
TheOrganicThoughtinPeterSinger’sAnimalLiberationTheory
JingGu,WangHan
MarxismCollege,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Received:Jul.19th,2022;accepted:Aug.7th,2022;published:Aug.19th,2022
ABSTRACT
AsthepresidentoftheInternationalEthicsSocietyandtherepresentativeoftheworldanimalprotectionmovement,PeterSingh’sethicsandmodernecologicalethicshavealotincommon.ThispaperaimstoanalyzeandexplaintheorganicviewpointinPeterSingh’sanimalliberationtheoryfromthreeaspects:thetheoreticalbasis,thecontentandthevalueoforganictheory.
Keywords:PeterSingh,AnimalLiberation,OrganicTheory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有机论哲学观与动物解放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有机论是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它取代了笛卡尔的机械论世界观。1925年出版了《科学与近代世界》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其主张用有机论来取代机械决定论。而生态中的有机论是现代生态哲学中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具体体现为由机械论向有机论的本体论转化。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曾多次阐述过系统论的观点,并认为在生物学中应该引入一个有机的概念,并着重于将生物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将这个原则应用在动物问题上,就是将所有动物及其所处环境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种动物都参与系统的运作并且依赖着这个系统。
在《动物解放》一书中,彼得·辛格严厉批判了集约化动物农场非但不将动物视作是有机体,反而将动物看作是工厂里待宰割的商品食物。因此,基于这些理论基础,将有机论哲学观与动物解放论相结合看待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
2.动物解放论中的有机论思想
2.1.生命平等论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生命伦理学奠基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应该将伦理学的关怀范畴由人类扩展到所有生命体,并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理念。他认为,生命之间的普遍联系就是敬畏一切生命。奥尔多·利奥波德倡导土地伦理学,他认为伦理学应该逐渐演变成包含所有生物共同体的非人类成员在内的伦理观,也就是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切都应包含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与此相承,彼得·辛格认为应该将“道德共同体”的主体边界扩展到动物,将非人类的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的权利体系中。他们都主张,动物与人类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人们没有权利随意剥夺人类的生命,同样也不应该随意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辛格还认为,感受痛苦的能力是获得道德身份和关怀的标准,而动物之所以应该被赋予同样平等的权利,就是因为动物也有感受痛苦的能力[2],它们同人类一样,对死亡、伤害会感到难过、恐惧与痛苦。
人类之所以滥杀、滥食野生动物,正是因为缺少对于生命平等这一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在商家、食客眼里,除去人类本身,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没有其内在价值,只有外在的经济价值,被利益所驱使滥杀、滥食野生动物,从而导致野生动物的物种的不断减少甚至灭绝。认识大自然的本质、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客观性,是有机论哲学观的理论核心。有机论将一切生命奉为神圣,倡导所有动物平等,动物应当是自然状态的组成部分和自然法的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神圣的生命,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彼得·辛格对于生命内在价值的认知与有机论价值论的预设不谋而合,倡导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敬畏一切生命。
2.2.动物感觉论
如何判定一个生命会有感觉?在动物实验中,动物会痛苦地叫、下意识回避、产生痛苦难过的表情,而这些同人类的反应极其相似,解剖学也曾证明动物的神经系统同人类也极为相似,所以动物感觉论认为,动物同人类一样是有感觉的,人们对一个生命造成无端的痛苦就是道德上的恶。
彼得·辛格认为,物种平等的标准应该足够低、足够普遍,以至于任何生命都不会被忽视。但同样,确立的标准也不可以包含所有因素,如智商、肤色、语言能力等都不应该是物种平等的考虑界限,否则设立标准将不再具有意义。因此辛格指出,感受痛苦的能力应该是物种平等的界限,一切生命,只要有感觉,有感受痛苦的能力,那么就应该予以平等的考虑[2]。而现代社会中,动物园、海洋馆、杂戏团随处可见,这些场所给人类带来短暂“欢愉”的同时,对动物造成精神上、身体上的折磨。这些场所的建立忽视了动物们原有的生活习性、精神感受,而只是将动物当作观看、利用、生产的工具,因此这对于动物来说是不平等的。
2.3.动物权利论
有人认为动物从不主张自己需要权利,所以权利对于动物来说毫无意义。但彼得·辛格认为,我们所要呼吁和倡导的是动物有权利舒适健康地生活,这是动物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古希腊古罗马的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法则的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神圣的生命,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指出,在人类为自己制定反映公正观念的“社会法”之外,应存在着另外一种道德体系即“动物法”,并且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包括了“大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这种法则确实不为人类所独有,而属于所有的动物”[4]。也就是说,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法则的主体,同样应当被纳入“道德共同体”的系统中,享受被公正平等对待的权利。
3.动物解放论中体现的有机论价值
3.1.有机论的理论价值
对大自然的本质、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客观性的认识,是有机论哲学观的理论核心。事物的内在目的性恰恰论证了这一点,科利考特曾说:“有机的存在具有内在目的,因而,每一个个体是自身意向的目的,每一个体具有内在价值。这些事实导致了某种责任[1]”。确立这样的价值学说,是从机械论到有机论的一个重要过渡途径,即有利于向生态有机论的哲学世界观过渡,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动物解放论中值得借鉴的生态思想。与此同时有机论可以帮助人们反思当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重新审视自然、动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抛弃以往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人与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合作,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5]。
3.2.有机论的实践价值
辛格动物解放论中体现的有机论思想除了在理论层面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中人类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现在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飞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6]。在这个新阶段中,必须运用有机论的观点辩证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自身真正放入自然界中,与动物、自然融为一体,让自然将其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在人类眼前。将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牢牢联系在一起,形成真正的统一,树立人类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意识。
4.结语
彼得·辛格对动物平等、动物感觉和动物权利等理论的思考,正是基于将动物看作是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一观念之上的,是对有机论哲学观的继承与发展,而在动物解放论中所体现的有机论思想的指导下,现代人们也开始反思当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重新审视动物、自然这一有机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展人与动物及自然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