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5.30内蒙古
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由此可见,药性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临床用药时须灵活掌握。
《本草蒙筌》:「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下降,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以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但“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一般来说,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药,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技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药,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易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中药根据性质特点不同,可分升降浮沉的属性,不同的属性作用各不相同。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当时很强调药性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张元素《医学启源》)注意服药、服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这,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升降浮沉代表不同的药性,标示药物不同的作用趋向。
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的素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体而言:
4.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势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向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人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