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论文15篇

导语:在中医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一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中医起源——药物与身体的“和”的初探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依靠采摘植物和渔猎生活,神农氏便生活在这一时期。通过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过程。在人们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常出现有误食有害的“食物”产生呕吐、腹泻等反应甚至中毒,人们也偶然间因为吃了某些“食物”而使本有的腹痛、便秘等病痛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经验与实践的积累,人们逐渐对一些植物的治疗功效有了一定的了解,便能在觅食时有意识地进行辨别、选择,便开始在出现一些病症时尝试着用某些植物来帮助解除这些病证,这便是药物的萌芽。古人通过积累,从最初的无意识的体验,到有意识的尝试及观察,逐步形成了后来治病的药物的认识和理解。中药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自然之物,中医的理论便是来自于对自然的认识;中医就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之物来纠正人体与自然不和谐之病的,人们在通过对自然之物的了解,探索沟通身体与自然药物之“和”的过程。

二、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和”的状态

三、治疗原则——阴平阳秘之阴阳调“和”美

四、组方法则——“君、臣、佐、使”之“和”谐美

中药组方配伍讲究“君、臣、佐、使”,通过君臣佐使的关系来控制各药在整个方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特定的整体关系与效用。以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为指导。中药组方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各种功效的药物的对其,而是充分的发挥药物在整个方中的协同、制约作用,以期达到使药物通过个体的身体吸收达到最终的身体阴阳“和谐”的目的。以麻黄汤为例,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及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散风寒,且还可以宣理肺气以平喘,此为君药;桂枝重在助麻黄发汗解表之用,亦可解除四肢的疼痛,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助麻黄以平喘,为佐药;甘草则祈祷调和药性,同时缓桂枝之辛这种燥之气,为使药。由此可见,中药方剂中的组方无不体现“和”的美学观。中医组方法则其实就是“调和”,即把身体中“不和谐”状态通过解表祛寒、泻热渗湿、活血化瘀、化痰祛邪、理气散结、养血益气、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调整为“和谐”状态。

作者:傅斌范姝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心理养生的内容

(一)调摄情志、心理平衡

调节情志、避免、消除剧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手段。正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的:“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养生之道,莫大忧悲,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者必长寿。”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人们怎样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呢七情应该怎样分配才有益健康呢大概可以用如下数字概括:

一惊二恐三怒气,四悲五忧是常事,六七人在常思中,笑口常开八九个,惊恐悲忧怒全有,七情平衡春常驻。

人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会突然降临,有时惊恐怒气等各种情绪会一起袭来.因此各种情志活动都可能出现太过、太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五行生克的办法使之恢复平衡,回到健康状态。

方法有二

1.移情克盛法

移情克盛法是根据五志相克的理论,通过他人想办法让七情中和来调理情志。例如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金榜提名后大喜若狂,疯跑着喊:”我中举了,我中举了……”巧碰其岳父,劈头打了他一巴掌,他大吃一惊,居然不喜了,病好了。这是由于心属火,主喜,肾属水,主惊恐,水克火,惊恐可以克喜的缘故。再如,从前有个公子,看红楼梦着了迷,一心要娶黛玉,昼思夜想,不思饮食,大夫说:”这好办,我跟黛玉是亲戚,你快吃点饭,养一养,三天后我把她带来。”这下公子又吃又喝,又梳洗又打扮,专等黛玉到来。三天后,黛玉真来了,公子喜出望外,可打开门帘一看,公子勃然大怒,“你怎么给我带一个老太婆来:”大夫说”黛玉要是活着比她还大20岁呢”公子这一发怒,病顿然若失,大脑清醒了。这是因为脾属土主思,肝属木主怒,木克土,思虑太过,盛怒能抑制之。

2.自我克盛法

自我克盛法是病人自己加强修养,用五志(七情)中和来调理情志。这首先是要掌握五志相克的规律,然后根据自己某志偏盛的情况,针对性地想办法,使另一志旺盛起来,来克己盛之志。如某人母亲病故,悲痛不已,病倒在床,她若仔细考虑老母亲半身不遂,拉尿在床,生不如死,她的病就会慢慢地好转起来,这是因为思胜悲,火克金的缘故。

发怒对健康影响较大,避免生气的办法:一是躲避,即尽量避开矛盾冲突,遇到无谓纠纷时,不自寻烦恼。二是转移,即生气时把情绪转移到另一方面去,使情绪稳定,如散步、逛市场、游公园:听音乐等。三是释放,即将心中不快向自己的伴侣或知心朋友倾诉,使自己获得轻松,心情舒畅。四是升华,即忘却不快的事情,将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热爱的工作中去,从而减轻负担,达到忘我的境界。五是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六是想象,即有不快之事,从宽处想,自我安慰。

(二)修养德行,笑口常开

笑是人类特有的本能,其他动物都没有笑的功能。《儒门事寻》云:“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说明笑是有利于养生的。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笑能使大脑释放出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学成分“安多芬”,是一种自然的止痛剂,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笑能增强呼吸运动,清洁呼吸道;大笑可以促进肠蠕动,使腹部器官和组织得到适当的按摩;大笑能降低体内肾上腺和考的松水平,使血压下降;笑尤其对多愁善感的人有益,因为火克金,喜胜悲,喜笑可以消除或减轻悲忧情绪。笑是保持乐观情绪的好方法,怎样才能有发自内心的笑口常开呢

1、奉献社会:无论你能力大小,只要你奉献了,你的行为就有意义,你就会从中得到快乐。正如苟子所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亦云:“有大德必得其寿”。不讲奉献,斤斤计较,内心怎么也不会快乐,必然短命。

2、充满爱心:即要做到敬老爱幼,孝敬父母,你尊敬别人,别人才能尊敬你,你才会快乐。正如孔子所说:“仁者寿”。

3、待人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遇事要胸怀坦荡,包容别人,不要小肚鸡肠,要像弥勒佛那样“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4、乐观处世:当今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应抱着感激之情来对待社会、对待人民。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我们要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泰然处之。一位哲学家说的好:“生活像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

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笑自然经常会出现在你的脸上,你的身体必然健康,你的寿命必尽天年。

总之,心理养生(养神)是重要的养生方法。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有密切关系,突然、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导致脏腑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因此重视精神调养,用移情克盛法和自我克盛法以及调动笑的力量来克服七情过激,使之达到平衡协调,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摘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其中心理养生(养神)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七情)活动是反映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气血充盈的外在表现,七情太过会使脏腑损伤,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重视养神,调摄情志,达到心理平衡是人类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关键。

心理养生(养神)是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

情志与情志致病

过喜伤心

心主喜,主神明。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说明喜可以缓解精神紧张,消除过重心理、生理负担,是一种良性刺激。适宜的喜笑,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养生。但暴喜过度,会使精气耗散太多,心气弛缓,血气涣散,神不守舍,甚至昏厥或死亡。《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即是突闻中举高兴过度而病狂的。《寓意草》中载:“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足见,喜之为患屡见不鲜。

过怒伤肝

肝主升发,主条达气机。怒则气上,《素问生气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勃然大怒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升发太过,所谓“怒发冲冠”,轻者导致损物毁器,重者面色苍白,四肢颤抖,吐血,昏厥而亡;二是肝气郁结过久,易患血瘀诸证,如心肌梗塞、脑血栓、肝癌等。《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文武韬略,雄姿英发的将才,但怒发愈重,终致不救。生气对身体健康的摧残是很严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了个很有名的实验,拿鼻导管放在鼻孔里让你喘气,然后再拿鼻管放在雪地里十分钟,如果冰雪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雪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紫色的冰雪抽出二毫升,给小白鼠打上,1-2分钟小白鼠就死了。而且研究出了紫色冰雪的成分。所以,生气能产生损害健康的毒素,致病性很强。

过思伤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思,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劳神伤脾,脾失健运,会导致不思饮食,疲乏无力,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以激怒之法方吐出胃中积食而愈。

过忧伤肺

肺主气,悲、忧皆为肺志。悲则气消,悲忧过度,耗伤肺气,上焦不通,肺气郁滞,可见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证。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忧愁过度太久得肺病而死的。

过恐伤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恐则气下,悲则气乱。说明过度恐惧则伤肾,致使气降于下而不升,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突然受惊,心气紊乱,气机失调,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三国演义》里讲到刘备兵败,赵子龙怀抱幼主冲出重围,到长坂坡由张飞接应,张飞对追赶而来的曹军一声大吼,曹将夏侯杰死于非命。

摘要:中医思维是中医学者在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是相对稳定的特定思维模式。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象思维即为其中之一。从应象思维的由来入手,从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方面阐述了应象思堆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思维方法;象思维;应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客观现象,它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结构及知识积累、民族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条件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层次或不同民族心理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是中医学者在中国古代生产、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是相对稳定的特定思维模式。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象思维,包括意象思维、应象思维、法象思维和表象思维。本文仅就应象思维做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应象思维的由来

2应象思维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2.1建立了中医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联系体系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学在研究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时,总是着眼于彼此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通过相互之问的联系来阐明各自脏腑组织的内涵。例如依据五行理论在五脏之间建立起相互生克的五行结构关系,同时又将其它组织结构分别与五脏建立起五行的同行联系,于是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行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从属于以五时五方为中心的天地五行大系统。五脏五腑五官五志等体组织功能分别与五时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物象相通应,彼此问发生横向和纵向的五行大结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奠定了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理论基础。不育而喻,这是天人相应的应象思维方式。

2.3丰富了中医的病机理助文件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与正气和邪气有关,《内经》根据阴阳四时消长变化推论疾病传变,认为不同性质、不同季节的病因往往侵袭与之同类的部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人体正气盛衰决定疾病的进退,而人体正气的盛衰与昼夜四时阴阳消长同步,因此疾病的进退也随昼夜四时阴阳消长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认识正是基于应象思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应象思维。伴随一日中太阳的变化来推论人的抗病能力在一日内也有周期性变化,所以病情在一日内表现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存在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有其气的情况,万物出现反常变化,提出了“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学说。此外,尚有运气学说的以60年为1个周期来探讨气候的节律变化及其对人体影响的超年节律。

中医学强调社会因素也构成病因,如《素问疏五过》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充分说明人与社会的“应象”关系。

2.4完善了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所强调的是整体诊察。《内经》以天地四时相应的应象思维观念指导着诊断。

2.5确立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防治理论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只有顺从自然规律才能健康长寿,因此效法自然、顺应天时是中医养生学说的基本原则。中医非常重视日常起居的养生,强调规矩方圆,只有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房室有度、寤寐适时、情志调畅,才能延年益寿。这种在应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一直指导着中医的养生实践。

基于应象思维,中医的用药论治,必符合四时之节令,不能违时妄治。或顺天地寒温而治,或依四时之气所在而论治,或据天时宜忌而论治。故曰“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中医的因地制宜治则,如西北高寒,人多食热丽内火盛,帮宜散而寒之;东南低热,人多食凉而内寒生,故宜温而热之。亦是应象思维的应用与体现。

(1.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2.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3.福建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明显的时代烙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将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烙印之一,其对完善中医理论和发展中医临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意义更为重大。中医临床施治病人时往往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以辨证施治用的相对较多,因此,为中医所用的动物模型也当是病证结合,尤其要能体现中医的证型。然而要建立理想的中医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目前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病证动物模型;思考

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采用动物模型观察有关指标,是常用的方法,然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的属性、对疾病或证候发生的关键环节的认识以及方剂整体效应的评价等四大问题,却是困扰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病证动物模型和中医理论的关系,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中医理论与中医理论模型

1.1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一个覆盖广泛的内容,是把古代的哲学观、道德观、自然常识观应用于人体,并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而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可重复化的理论,是从宏观、整体上,认识人的生长壮老已,是对外部环境,七情六淫,饮食劳倦等诸多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的观察总结,是有其成熟的诊断、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等复杂内容的理论体系,其内容的核心是为诊治疾病服务的。

1.2中医理论模型由于中医的长期发展是以小生产方式的形式向前缓慢递进的,使得中医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如“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但这些不同的分支理论体系,都是源于《黄帝内经》这一中医理论模型,所以说,历代中医名家所创立的各种中医学派,都可以称之为是《内经》的理论模型下的子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早已得到了人体实际模型的数以亿计人次的检验和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

2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和中医瘸证动物模型

2.1中医实验动物模型中医方法论特点,决定了它所揭示的是宏观层次规律,抽象程度较高,使中医药理论难以量化和精确表达。从现代医学的发展得到启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往往会使这门学科进入新的领域。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应运而生,正是产生于上个世纪的中西结合时期,经过40年的努力,已能用数百种方法建立数十类中医实验动物模型。

3中医辨病辨证施治体系

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其理论体系就始终体现了病和证相结合,《伤寒论》阐述外感病提及约40个病名,《金匮要略》研究杂病提及16个病种,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在《金匮要略》中,大部分条文都是病、证并提,方药合出的,如“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等,每个篇章的名称也都以“病证”并提,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千金方》与《外台秘要》在专病专证专方方面较之仲景更有所发展,如治瘿用羊靥(羊甲状腺)、海藻、昆布方,治消渴用地黄、黄连,治痢用苦参,治肝热抽风用龙胆草,治夜盲用羊肝等。宋金元时期医家由对疾病具体特性的研究转为领悟思辨,以不变应万变的辨证施治思维方式占了上风。明清时期由博返约,是辨证施治的鼎盛时期。岳美中曾说:“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后可以施治”。金寿山也指出:“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面观点,在治疗上会毫无原则地随证变法;当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金匮诠释》)。说明病证结合,辨病与辨证施治互参自来就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

4建立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她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对用药的称谓是由“毒药”上升为“本草”,又单方上升为复方,再到方剂,是在无数医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而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如今若再象“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以身试药,

那是不相时宜的,所以中医学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引入现代科学,才能有所发展,建立中医的疾病和证型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就是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试验过程中,很难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试验指标对方剂单纯干预证侯进行疗效评价,因此,采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式是可行的方法”。

建立中医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医学研究中进行动物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防病治病的问题,模拟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一种新的诊疗方案的创立,一个新药品种的问世,在应用于人体之前,必须要进行前期的动物实验,一个新的中医学说的猜想或假说,一个针对某一疾病,某一证型研制的新复方,都应该得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验证,这是检查新方法、新手段,新疗法的客观标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是能使中医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一种途径。现代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对古代粗浅动物实验的发展,是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完善,是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物质基础研究的推进,可减少中医临床的随意性,使得中医临床辨病施治和辨证施治有证可循,这将成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一个突破口,为中医方药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对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的思考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从肝论治;理论研究;中医药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现代医学新近认识的一种人体非健康状态。主要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段,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易患。由于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缠绵,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因而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医文献中没有CFS病名,依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其发病与肝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定义及诊断标准

1.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1]具有明显发作期限的慢性疲劳表现,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也不因休息后明显缓解,表现为在工作、教育、社交或个人活动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下降,同时伴有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咽痛、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痛、肌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疼痛、类型新或程度加重的头痛、不能解乏的睡眠与运动后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等,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除外其他可以解释慢性疲劳的临床情况,则可考虑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1.2诊断标准CFS的临床诊断目前多采用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诊断标准[2],该标准在Holmes等人的“1987CDC诊断标准”基础上实际作了修订,“1994CDC诊断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3个方面:

(2)具备下述4条(或4条以上)症状:①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难以集中;②咽喉炎;③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④肌痛;⑤多发性非关节炎疼痛;⑥新出现的头痛;⑦睡眠障碍;⑧劳累后持续不适。

(3)下述症状的慢性疲劳除外:①原发病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②临床诊断明确,但在现有医学条件下治疗困难的一些疾病持续存在而引起的慢性疲劳;③过去或现在主要诊断为精神抑郁性情绪失调或具有忧郁证的双极情绪失调;④病前两年至今有嗜咽、嗜酒等不良嗜好;⑤严重肥胖。

CFS的诊断应在确信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以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

2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根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脾胃论》等文献的描述,CFS基本归属于中医“懈怠”、“脏躁”、“百合病”[3]、“虚劳”等范畴。如脏躁可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百合病可见“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者,身开如和”,虚劳可见“虚烦不得眠”、“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里急,诸不足”等。虽然CFS临床表现繁杂不一,但均以慢性疲劳超过6个月以上为其主证。对“疲劳”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中医学认为,疲劳的病因可归结为情志不畅、劳役过度、外感时邪等。如《素问宣明五气》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载:“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名利……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不居集》载:“虚损一症,不独内伤,而外感亦有之矣。”关于情志致病,《续名医类案》中一半以上病种涉及心理问题。

另外,CFS的发病特点也与肝病发病特点较符合。青春期之后,人体七情变动逐渐成为产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故CFS好发于20~50岁年龄段;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故女性比男性更易发CFS;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往往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多重因素影响肝的疏泄、主筋、藏血等生理功能,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利,从而出现显著的疲劳表现。

2.1肝主疏泄与CFS肝的生理特性是主生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主要是通过调畅周身气机,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另外,肝主疏泄功能能协助及调节脾主运化的功能,如《素问保命全形论》中说“土得木而达”;若肝的疏泄失常影响到脾的运化,则会出现神疲乏力,四肢倦怠[5],因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肝主疏泄还表现为其对情志的疏泄和对气血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七情内伤,肝气郁结,经络、脏腑之气不得调达,气血津液阻滞于肝,气血津液日益消耗,可见肝气虚挟郁之象,症见长期疲乏倦怠,虽休息不能缓解,气短懒言等。

2.2肝主筋与CFS《素问五藏生成论》中载“诸筋者皆属于节”,而《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6]。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即是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灵枢九针论》说的“肝主筋”和《素问痿论》说的“肝主身之筋膜”,主要是由于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的是肝的气血衰少,筋膜失养,表现为筋力不健,运动不利。故肝主筋的功能障碍,则会出现CFS中所见的肌痛、关节痛等症状。《素问六节脏象论》谓:“肝者罢极之本。”(王冰注: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之本。)明确指出肝脏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

2.3肝藏血与CFS《素问五脏生成》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王冰注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人体各意中人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若肝藏血功能异常,不能濡养于筋,则会出现运动不利。所以说,肢体运动功能与肝有关,肝对血液的调节功能失常则易产生疲劳。

2.4肝经循行与CFS“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五脏中只有肝的经脉与脑相连,肝经的气血循经上输于脑。生理状态下,肝经气血为脑提供营养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病理状态时,如肝阳上亢、肝气郁结,均能通过经络而影响脑的功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睡眠障碍等[7]。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乃肝气之滞。”另外,由于肝经气机不利,其循行部位发生异常,则会出现CFS中的头痛,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和咽喉炎。

3结语

CFS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的病理状态反映,病程较长,治疗效果差。其病位涉及五脏,尤以肝为要。肝脏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CFS的发生。故在辨证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肝的作用,并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期满意的治疗效果。

摘要:从内外调和,对生命常态之描述,得天地之和、自然生态与人体关联之印照;不和,对疾病状态的理性判读;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调治与摄生之法度,透视《内经》之“和”,解读人文理念在中医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内经;和;人文理念;中医理论

1内外调和对生命常态之描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阐述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辨证关系,明示阴阳平和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注重阴阳协调,无所偏胜,使机体“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耳聪目明,血气运行通畅,使邪气不能侵害人体,达到生命常态之佳境“内外调和”,将人体内外的和谐,作为健康的象征乃生命常态之代表描述。

1.1气血津液的和调《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认为饮食五味入口,经肠胃消化吸收,其精微蓄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有生化之机,人的精与神气方能旺盛,生命活动由此而产生。揭示其关键在于气和调通畅,和谐条达。通过“气和而生”,高度概括了人体生命活动之常态,说明天地之气的化生,精微物质的滋养,使人体五脏气化和谐有序,生理功能运转正常。

《灵枢天年》提出,正常之人应是“血气以和”,营卫通畅,五脏俱全,神气内舍于心,魂魄毕具,乃形体、气血、精神俱备的健全生命体,并认为长寿的前提条件是,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常人端正敦厚,主要在于“血气和调”。《灵枢痈疽论》陈述,因其“血和”,血液得以在经脉之中流注,孙脉先满,则溢注于脉络,皆盈再注于经脉。《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阐明,人体内之“血气和”,乃变现于外之气色华润光泽的基础。

《素问痹论》表述,来自水谷之精气的营气,因其精专柔顺,乃能“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而入于脉,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全身。《灵枢痈疽论》说,源于饮食的津液,经“和调”变化而赤,则生成血。《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认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而补益脑髓。

1.2五脏之气和调《灵枢脉度》基于“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之理论,提出五脏与官窍有内在联系,肺气通于鼻,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外在官窍生理机制的状况,是内在脏腑功能的视窗,亦即五脏之气“和”的真实写照。故肺和则鼻能知臭香,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灵枢本脏论》以“和利”与否,说明脏腑位置的是否正常,认为心肺肝脾肾端正,则五脏“和利难伤”。若肺偏倾则胸偏痛,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肝偏倾则胁下痛,脾偏倾则善满善胀,肾偏倾则苦腰尻痛。

1.3七情调摄气和志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情绪状况的生动传递。《内经》对正常情志变化与调节的叙述,采用“和”作为表达关键词。《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可以使人“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认为良好情绪对气血营卫的循行,气机之调畅有通达协调之功。《灵枢本脏论》表明,志意的功能是驾驭精神,收摄魂魄,调节机体对寒温的适应能力,将适当控制情绪,做到“和喜怒”列为情志调摄的要点。并指出五脏皆端正之人,则“和利得人心”,认为脏腑的位置正常与否对情绪和性格等有影响。《灵枢平人绝谷》明示,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意识到五脏功能与血脉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情志活动正常的保障。

1.4脉象与体质之和《素问平人气象论》正常之脾脉,表现为“和柔相离如鸡践地”,以“和柔”表述了其从容和缓的脉象特点。《灵枢终始论》邪气来时针下有坚紧而疾速感,谷气来时,则“徐而和”。《灵枢通天论》称正常体质者为“阴阳和平”之人。

2得天地之和自然生态与人体关联之印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昭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之阴阳消长盛衰相通应,且具有同步变化之规律,对其机制的理性思维和探索,形成著名的生气通天之论。《灵枢岁露》称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将人类生存模式放在与宇宙万物密切联系的时空之中扫描分析,认为天地之气是万物滋生的根本,合则化生万物,因而四时变化与环境等因素对人类必然产生影响。

2.1得天地之和《素问气交变大论》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将木运平气称作敷和,即敷布和柔。《素问五常政大论》解释,“敷和之纪”,阳气舒畅,气阴散布,五行之气化亦畅通平和,敷和之气理端正,性顺随气行,其变动或曲或直,其化生使万物兴旺,属类为草木,功能特点是发散。“其候温和”,表现为风,其在人体内应为肝脏。木运不及则称为“委和”。《灵枢胀论》指出,卫气之在身也,常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交替,五谷精微乃得以化生。《素问汤液醪醴论》举例,稻米因得天地的和气“天地之和”,生长于高下适宜之方,故得气最完备。

2.2得时之和《灵枢岁露论》观察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害人体,命曰三实。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易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认为,乘年之虚,“失时之和,”遇月之空,邪气亦甚。《灵枢岁露论》将一年之中气候调和称为“因岁之和”,认为贼风邪气少,则民少病而少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至而和则平”,至而甚、至而反、至而不至,以及未至而至者皆可为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并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气相胜者和”,不相胜则病,重感于邪则甚。《素问离合真邪论》立足于天人相应的思想,将天体运行、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密切联系,认为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及二十八宿,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灵枢岁露论》记载,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表明气候异常变化对人体患病与预后有影响作用。

3不和对疾病状态的理性判读

3.1血气不和《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认为气血失其和调畅达,是产生各种疾病的主要机制。究其原由,王冰注云:“邪侵之则血气不正,故变化而百病乃生矣。”《灵枢血络》新饮而液渗于络,可引起而“未合和于血”,血出而汁别。《素问阴阳别论》则认为,阴阳紊乱,“刚柔不和”,会导致十二经气衰竭。

3.2阴阳不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云:“阴阳不和”,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故出现腰背痛而胫酸。《灵枢通天》认为,体质偏颇之太阴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其“阴阳不和”,贪婪而不仁义,貌似谦恭,内心却深藏阴险,好得恶失,面色阴沉黑暗,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处事惯于后发制人。

3.3脏腑不和《素问评热病论》曰:“胃中不和”者,可致不能仰卧。《素问逆调》亦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认为胃气以下行为顺,其气上逆,不得从其常道而行,引起不得卧之症状。《素问厥论》认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能营于四肢。《灵枢脉度》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而为痈。并认为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留之为病。《素问示从容》亦有“六腑之所不和”之病理记录。

4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调治与摄生之法度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诊治须掌握天之五气,人之五脏五行更胜之规律,疏通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张介宾注:“适其中外,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正如王冰所云:“令药气至病所为故,无太过与不及,”将恢复机体的平和之状态,注意适度之掌握,勿太过与不及,作为疾病治疗调节之法度与典范。《素问痿论》将治疗痿证原理,归纳为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治疗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疾病得以有效医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引领治疗的精义在于“和以所宜”。

4.1调和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使坚硬破溃,正虚得补,达到“可使气和”之目的。《灵枢终始论》使用针刺补泻法,注明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而“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诊疗必切而验之,疏取之,治疗原则在于“上气和乃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治疗凝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灵枢本输》记录,使逆则宛,“和则通”。《灵枢刺节真邪》治厥者,必先使用熨法,“调和其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总结,针刺出针后快速按住针孔,无令其出血,治疗要义在于“以和其脉”。

4.2调和阴阳《灵枢终始论》提示,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灵枢五色论》体察到,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各有部分,可“用阴和阳,用阳和阴”。《灵枢邪客》观察,阳气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予患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达决渎壅塞,使经络大通,则其卧立至,机制即所谓“阳和得”。

4.3修养和神《素问刺法》明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单纯治疾,故治疗要义在“修养和神“。《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针刺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则针道毕矣。《灵枢官能》认为,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

4.4调食和药《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倡导谨慎调和五味,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有利于延年益寿。《素问经脉别论》提出“调食和药”,注重在针刺同时,调节饮食,并配合药物治疗。《素问腹中论》提示,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素问上古天真论》在养生理法的叙述中,提出顺应阴阳变化,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于术数”,恰当使用修身养性之术,方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5结语

回望《内经》中使用频率居高,作为理论重要架构元素之“和”,对生命密码的解读,从生理状态之气血津液和调,五脏之气和调,脉象与体质之和;到体悟人与外界关系的得天地之和,得时之和,无伐天和;对疾病状态之血气不和,阴阳不和,脏腑不和等理性判读;到调治与摄生法度之调和气血,调和阴阳,修养和神,调食和药,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其“和”的解析推演与运用,同人文内涵的“中和”,中庸之道的要义,形成微妙呼应,并融合贯通应用于中医生理病理、养生康复与预防治疗诸方面,彰显人文理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痰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但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古今中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恶性肿瘤的转移除经典转移学说外,要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但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深入研究了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恶性肿瘤转移的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从恶性肿瘤转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恶性肿瘤;转移;经络;中医;理论探讨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160万。已超过心脑血管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1位。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通过各种方式,到达继发组织或器官后得以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据统计,6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于初次诊断时已发现有转移,美国每年确诊有80万实体瘤患者,诊断时发现有转移者50万。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临床恶性肿瘤患者80%以上死于侵袭和转移。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成功与否是决定癌症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但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转移性肿瘤的器官分布很难用或不能简单用经典的血行性转移,淋巴道转移和扩散性转移的机理来解释。因此对于恶性肿瘤转移机理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

1经典肿瘤转移学说

有关肿瘤转移器官特异性发生机制问题,已获得许多研究成就,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

1.1“机械和解剖”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是1929年由Ewing等提出的,该学说以器官的解剖,血流的分布等来解释转移瘤的发生器官。其依据是肝和肺分别是人体门静脉和腔静脉血回流的终站,因此肺和肝是转移性肿瘤的常发部位。来自胃肠道的肿瘤细胞可循门静脉入肝,来自全身其他脏器的肿瘤细胞最终回流入右心,经肺动脉入肺。凡侵犯肺静脉分支的肿瘤,可随血流进入左心而播散到全身其他器官。但有些问题用此学说又很难解释,如肌肉、肾脏虽接受近1/4的全身血液却很少成为转移部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另一种学说即“种子一土壤”学说。

1.2“种子一土壤”学说1889年英国外科医生StephenPaget在分析375例乳腺癌尸检病例后,发现转移癌的分布不是随机的,某些肿瘤细胞对某些器官环境有特殊的生长倾向,而最早提出的“种子一土壤”学说(seed-andsolday-pothesis)。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殊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一某种特定靶器官(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从而阐明肿瘤分布一器官亲和性的原因。Luclee等(1952年)注射鳞癌细胞于兔的股静脉或肝静脉内,相同情况下,在肝内的转移灶总比肺内多。许多学者也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一肿瘤转移机制学说被其后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但其机制至今仍在探索中。

2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概论

关于肿瘤转移的相应症状描述,如《济阴纲目卷十四》载:“左乳生痈,继又胸臆间结核大如拳,坚如石。荏苒半载,百疗莫效,已而牵掣臂腋,彻手背,痛楚特甚”。拟似乳癌晚期转移至胸壁和腋下、锁骨下淋巴结,继而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证候。《灵枢刺节真邪》所载:“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传,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瘤。”文中关于邪久留体内可致骨疼肉枯的描述,类似于现代医学肿瘤晚期出现的骨转移痛和恶液质状态。总之,祖国医学对癌肿的转移性有一定认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但其中的某些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3“经络转移学说”的基础理论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从经脉别出后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是经络系统中和内在脏腑与外在肌腠直接相连的部分。络脉有大络、系络、缠络、孙络等层次的不同。从经脉分出15别络,别络又分为180系络,系络分为180缠络,缠络分为3.4万孙络,以数学方法计算,仅孙络就约165.24亿

根。

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正是由于络脉这种密如蛛网、遍及全身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才实现了络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等众多的生理功能,使气血流注从经脉的线状扩展成为面状弥散。经脉之所以“行血气,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实际上也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络脉实乃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和要道,在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络脉中的气血流注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即络中的血气达到满溢程度时,既能离经脉方向流动而布散于脏腑组织、皮毛肌腠,又可以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入经脉。

4应用经络学说解释恶性肿瘤转移的规律

根据《内经》的观点及按照“经络转移学说”的基础理论,经络系统是癌毒转移的途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具有内外联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输送营养及传导信息等功能。而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经络便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如上述《灵枢百病始生》中的论述即是对病邪经经络传变的明确记载。肿瘤细胞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形成转移病灶。《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云:“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指出病邪通过经络传人脏腑,而导致疾病发生。因此,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以经络为传变通路的。

但恶性肿瘤的转移并不是随机的,恶性肿瘤通过经络发生转移与经络的循行络属有着一定的关系,经络关联比较密切的脏腑之问易于发生转移。如:胃肠道癌易出现肝、肺和腹腔转移;乳腺癌易转移到肺、骨和脑。颅外肿瘤易转移至颅内,但颅内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脑却是其他肿瘤转移的好发的靶器官。上述转移规律按照经络络属关系解释如下:头(脑)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均从手足走向头,手少阴心经亦达于头,十二正经的经别经过离、合、出,最后均人于头,任督冲脉与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均从下走向头。从经络走向着,走向头的经脉多达25条。由此可见,全身之经脉从巅入络脑,而却无法自脑系下走某脏腑。经络运行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脑与周身经脉的循行关系可能是脑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颅外肿瘤常常发生颅内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布于肺脏的经络经脉有8条,别络2条,共计10条经络线组成肺与心、肝、脾、肾、心包、胃、大肠等脏腑间的直接通路。此外还有手少阳三焦经络脉、别络、足太阴脾经大络,均散布于胸中与肺脏相联。因此肿瘤转易移至肺脏。

肝与胃、肠、肺之间经络联系密切,《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此处所言腹里,当以大小肠为主。肺居高位,大肠与肺之间的经络必经肝过膈而相互络属;“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由此可见,胃、肠与肝、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经络通路。临床上胃肠道恶性肿瘤常见肝、肺转移,肝癌常见肺转移,肺癌常见肝转移,与上述经络间的联络基本相符。

5小结

癌毒传舍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经络传舍等。经络气血走向以及气机固摄理论出发,分析可能转移的脏腑,给以先行调护。进行加减组方用药。但临床上发现有的脏器有较多的经络网络,如心脏的经络有:经脉7条,络脉3条,别络7条,共计17条经络;脾脏分布有经脉3条,别络及络脉4条,计7条经络,却极少接受转移。而分布于肝脏的经脉有经络2条,别络2条,虽然共计4条经络,但肝脏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诚然“经络转移学说”不能够解释所有恶性肿瘤转移现象,故笔者认为“经络转移学说”亦只能解释部分肿瘤的转移规律。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的骨转移;黑色素瘤早期即向多脏器广泛转移;骨、软组织肉瘤早期转移的唯一部位――肺等转移机理则需其他转移学说进行解释。然而,由于中医与现代医学解剖学概念不尽相同,故中医癌毒传舍的研究不能盲目套用现代医学名词及病名。

关键词中医药胃肠动力胃肠动力紊乱

中医理论与胃肠动力改变

胃肠动力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的症状,可伴有其他官能性症状。胃肠动力紊乱与中医“脾”、“胃”功能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主受纳,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土之健运。中焦脾土失运,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是以上吐下泄”。因此胃肠动力紊乱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大多数与脾胃功能异常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无统一认识。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暗示或自我暗示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例如由于某种草率的诊断意见、无关紧要的化验结果或医生的举止和表情不当而造成的所谓医源性疾病,以及患者因亲友患严重疾病如胃肠道癌肿而产生的自我暗示均可引起本症。此外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可后遗胃肠神经官能症。饮食失调,经常服用泻药或灌肠,亦可构成不良刺激,促进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临床表现

由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耐受程度和反应形式不同,从而表现类型亦异。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起病多缓慢,病程多缠绵日久,症状复杂,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病情轻重可因暗示而增减,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胃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暧气,咽部异物感,两肋和胃脘部的胀闷、串痛,及胃内无以言状的不适感,无饥饿感或时而食欲旺盛,时而无食欲、胃内上冲上逆,打嗝、口干、口苦、胸闷、喜欢出长气、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每遇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闷、面红、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手足多汗、多尿、头痛等植物神经不平衡的表现。

分类

胃神经官能症:①神经性呕吐:多见于女性。患者往往在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不费力,呕吐量不多,且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常边呕边进食,因此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②神经性暧气: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暧气,致使不自觉地吞入大量空气而使症状更为明显,导致频频暧气,常有癔病色彩,当众发作。③神经性厌食:多为女性,主要为厌食或拒食,严重者有体重减轻。患者因长期少食,体重减轻可达原有体重的40%~60%以致恶病质的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饥饿感丧失等。

中药与胃肠动力改变

临床常用方剂:①祛寒剂中的温中散寒方;理中汤、吴茱萸汤;②泻下剂中的寒下剂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③泻下剂中的润下剂方:麻子仁丸;④泻下剂中的攻补兼施方:黄龙汤、增液承气汤;⑤和解剂中的调和胃肠方:半夏泻心汤;⑥祛湿剂中的芳香化湿方:藿香正气散、平胃散;⑦消导剂中的消食导滞方:保和丸;⑧理气剂中的行气方:越鞠丸;⑨理气剂中的降气方:旋复代赭汤、桔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⑩补益剂中的补气方: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临床常用中药:①具有抑制胃肠运动,松弛平滑肌的中药:干姜、丁香、毕拔、木香、陈皮、青皮、白芍、黄连、黄柏、熟地、麦冬、甘松、赤芍、佛手、沉香、香薷、葛根等。②兴奋胃肠运动、增强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强肠蠕动的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厚朴、干姜、枳实(壳)、柴胡、香附、石斛、小茴香、乌药、川楝子、鸡内金、莱菔子、附子、桂皮、良姜、黄芪、丁香、巴豆、苏叶、翟麦等。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党参、砂仁、白术、吴茱萸、花椒、桂枝、山药等。

预防

要重视心理卫生,解除心理障碍,调整脏器功能。

注意饮食卫生,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使食物更易于消化,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饮酒和吸烟。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参与娱乐活动,学会幽默可以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不过分消耗体力、精力,主动适应社会及周围环境,注意季节气候变化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机体的不良影响,避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或发展。

研究进展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有着十分相似的内涵,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中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可进一步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现就护理人员在运用护理程序对肾病科病人的临床实践中,如何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简要论述如下,以供进一步探讨研究。

1、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进行护理评估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在护理评估中恰当运用可指导护士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除西医的护理评估常规内容外,增加舌苔、脉象,发病节气等,为整体护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依据。

2、运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护理诊断的确定

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是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现代医学从健康自理能力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动方面、活动锻炼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归纳出128个护理诊断,每一诊断有名称、定义、诊断依据以及原因、促成因素和危险因素组成。

3.运用中医三因制宜理论指导护理计划的制订

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诊断的陈述、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实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运用中医因制宜理论指导护理计划的制订除以上介绍的护理诊断外,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例如:关于发生于外感常是肾病病人病情复发和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病人表现均为咽痒、流涕、头痛、鼻塞、发热,但发病季节不同的外感,中医辨证后往往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同。风寒感冒多见于冬春季,外感风寒所致;风热型感冒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所致。,除一般的高热护理有外,风寒感冒一般需要借助药力发发汗,风热感冒则要以辛凉之物辅助散热;风寒者服药后喝热稀粥一小碗,加盖衣被,静卧休息2h,辅以葱姜热汤面、香菜肉末粥等具发散解表作用的食品,风热者服药后则应辅以五汁饮或薄荷茶之类的辛凉饮料进行辅助散热,不宜加盖衣被。

4.运用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解决护理问题

总之,中医理论在肾病科病人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实践表明:通过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进行护理评估,能为整体护理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依据;运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护理诊断的确定,有利于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运用中医三因制宜理论指导护理计划的制订,为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和评价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运用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解决护理问题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中医整体护理观与当代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联系,使整体护理内涵更丰富,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中医理论;创新

遵循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当前中医人才济济,学术繁荣,中医事业的发展进步遇到良好的机遇与挑战。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理论与学说日新月异。如果中医故步自封,不图创新,则被边缘化的处境难以改变,中医将难以胜任维护人民健康之重任。同其它学科一样,中医理论的创新,是推动中医学科建设、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关健环节,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中医理论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所有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升华与结晶,均源于实践,反过来再去指导实践。不同时代的医学形态,是由不同时代的人的实践决定的,这种实践不可能离开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所提供的认识系统和思维方式而独自存在。当代人用以把握世界的认识系统,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成分,按一定的层次组成的不断丰富的有机整体。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医学理论的创新也与时俱进,一些过去认为正确的东西可能被发现是错误的,过去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今天变得大有希望。只有中医理论的创新才能为中医发展注入旺盛的活力。中医理论的创新也必然牢牢烙上时代的印迹,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孤立的所谓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必然服从于医学科学发展的总规律,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国际性,不考虑现代科学理论对中医医学的必然影响,盲目反对中西结合,反对中医现代化,只追求“固有理论的绝缘性”,只注重继承而忽视创新,中医的发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背离了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宗旨,中医的根脉将难以延续,中医绝对无发展可言。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发展必由之路,代表着中医前进的方向,关呼中医存亡之命运。

2理论创新源于实践

中医对疾病的诊疗与西医有明显差异。中医临床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比较轴象深奥,而西医治病是系统检查,以病人的临床症状,生物化学指标检验,细胞学影像资料等为依据、直观具体,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由于二者所针对的是同一对象(患者),具有共同目的(消除疾病),所以一定有共同语言或互补优势。例如肾功能衰竭病人到了晚期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调节病人状况,但不容易让病人肾功能衰竭恢复正常;西医可以通过血液透析纠正病人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但是乏力、纳差的临床症状得不到有效改善。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都显示出各自的局限与优势。如果能有机巧妙的结合使用,采用综合措施。相信会有奇迹在病人身上发生。所以,中医理论的创新在此也有借鉴意义。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临床实例:无论是内科疾病重症还是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脏腑功能均可能出现失调,或浊气不降,脾胃虚弱;或腑实热盛,阻遏中焦,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或中药煎剂持续肛门直肠内滴注的方法,将经中医辨证后拟定的方药煎剂通过肛门送入直肠或结肠内,协同其他综合治疗措施,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创新依靠信念和奋斗

当前中医理论的创新过程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以后的路还有很长,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坚持信念,加倍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让经典成为永恒。在实践中拓宽思维,用思维创新带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医疗健康保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THE END
1.行为生物学行为生物学 : 研究生物体在自然条件下的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积极地开展对动物行为的研究,1973年廷伯根、洛伦茨和弗里希三位行为生物学家因为在这一领域中的出色工作和优异成绩,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颁发给行为生物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他们的工作为新兴的行...http://www.kexue2.com/kxgn/1013584.html
1.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区别:看待人or猪or狗的视角分析从经济角度看,猪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其养殖和屠宰在许多国家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也引发了关于动物权利和伦理的问题。狗在社会中的角色则更多元化,它们不仅是宠物,也在搜救、导盲、牧羊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狗与人类之间特有的情感纽带,使得它们在许多文化和宗教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视为忠诚的象征。http://shysbk.com/article/73985120.html
2....Animals英文原版动物正义我们的集体责任关于动物权利伦理和...图书 > 进口原版 > Teens(青少年读物) > 华研外语 > Justice for Animals 英文原版 动物正义 我们的集体责任 关于动物权利 伦理和法律的革命性新理论和行动呼吁 玛莎努斯鲍姆 英文版 华研外语官方旗舰店 Justice for Animals 英文原版 动物正义 ... https://item.jd.com/10074686078484.html
3.隐喻理论的多维度分析11篇(全文)动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与人类的某些特征相似。因此,动物隐喻经常被人们使用。动物词汇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交流中。但由于对动物隐喻了解不足,经常会出现对有些句子不理解或者误解的现象。本文将以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词汇隐喻为例,探讨英语中使用动物隐喻现象,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原理。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6lto0qd.html
4.有关科普类书籍大盘点在《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中,作者首先对目前关于宇宙的理解给出一个全面的概述,从亚原子的粒子的微小的运动到漫天星斗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又进而对现有的理论加以思考,讨论了大量的问题、争论以及现象,全书渗透了作者对现代物理学的思考,充满了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https://www.yuwenmi.com/lizhi/shuji/206514.html
5.桑代克的联结—试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桑代克的联结—试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包括()。 A.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B. 学习最好经常搞“突然袭击” C. 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练习 D. 教师应使学生学习得到自我满足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5ab9beb32754424a83a5ee7800b2bba.html
6.《动物世界》的六大理论与剧情解析(动物世界)影评《动物世界》的郑开司就是类似马恺文的存在,他打败对手靠的就是技术和智商,其中一部分是必胜的方法,另一部分是不一定必胜但胜率很高的方法。比如:理论1:在对手只有1种牌或2种牌的时候,你有必胜的方法。假如对手剩剪刀和石头,你就可以一直出石头;对手剩剪刀和布,你就可以一直出剪刀;对手剩布和石头,你就可以一直...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473185/
7.威廉·冯特: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62) 在这本书中,冯特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这部书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常被认为促使了新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灵的讲演录》(1863) 这本著作是冯特的新心理学系统构想初步成型的著作。这本书中论述了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多年来注意的...https://www.icucp.com/archives/32520
8.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看动物相关词语的翻译她也同时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对等是原文与目标语之间文化功能的对等。她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动物相关词语指的是动物词语,短语以及习语。汉英两种语言中动物相关词语产生和发展,与汉英...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4417404.html
9.心理学试题及答案(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