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会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新物种发现的情况和保护面临的难点、挑战等做出阐述。
绿会专家认为“发现新物种”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物种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的甚至存在了长达数10万年或数百万年。准确来讲应该是“物种新发现”,就是这个物种早就存在,现在我们对该物种多了一些了解,并增加命名等。新物种这种提法是非常不恰当的。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直是在减少,而不是在增加。
有的人认为物种新发现意味着环境变好了,其实并不存在这种关系。地球上有很多物种在还没有被人类发现就已经灭绝了。有些新被发现的物种也并不是刚在这里存在的。绝大多数情况应该是存在于这里的物种很多,现在不断的灭绝,不过其中个别物种之前人们没有观察到而现在被发现了,这不能成为环境变好的指标,也不能说是物种增多了,只是我们通过科技手段了解到的物种多了。
图文无关(Quinn拍摄)
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科学研究需要了解的一部分内容,但绿会专家强调,“实际上我们应该花更多力气做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环境了解,当然这包括对物种的了解,对新发现物种的了解,物种新发现是其中的一份工作。“我们大量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使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们生产和生活导致对自然更多的占有,在这种情况怎么能让自然仍然有可持续生存的空间,这是应该下更多力气去研究的课题。”
绿会专家表示,物种丧失速度放缓,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现状是绝大多数地区物种数量的丧失速度在急剧增加。虽然有个别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但整体的物种数量不存在绝对数增加。个别地方的新增加的是什么?原来这里没有,现在有了外来的叫增加,外来入侵物种也能使当地物种数量增加,但这是生态保护领域里要避免和反对的。
“很多人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有几个大误区。比如有电视台播放某地鸟多了,生态好了。人们很多时候享受生态旅游,还在那给鸟投食吃。新闻中间还说了一段话说,科学家怎么研制科学配方让鸟儿更喜欢吃,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因为这里原来鸟很少,几百只,现在几万只,改变了当地和鸟原本的生态特征和饮食习性。很多鸟是植物迁徙的使者,人工大量的投喂令它们不再吃自然的果实,它不再传播自然的种子了,就相当于把大自然中最伟大的‘植树者’给毁了。还有的鸟吃腐食,如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尸体,鸟类的啄食,会避免动物尸体中大量的有毒有害细菌病毒,是在清理自然环境、解决问题。还有的鸟是吃虫子的,人工投喂后它们不去吃虫子了,虫害就容易扩散,人类为了防止虫害又要打很多药,使得生态中的农药过量,所以投喂野生动物是极端错误的。”绿会专家表示,鸟多了还有两个重大问题。投喂导致鸟的集中。大家知道有些鸟携带禽流感的,它的粪便落到人群身上、衣服上,就容易导致新的禽流感爆发。这种病毒跃迁也可能导致未来人兽共患病发生。鸟类在自然界中觅食虽有艰辛,但是它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充分尊重。
“生态好不好鸟知道,这也是一句有错误理解的话”绿会专家指出,“生态好不好?鸟不知道,其他动物也不知道,它们知道的是哪有它们的食物。人们不能简单的以鸟来衡量生态好坏。”
绿会专家表示,过多宣传这种物种新发现,把它描绘成新物种发现,然后跟生态的改善联系在一起,会带来一些误导,对一些地方还会造成生态保护的困难和挑战。一个方面,这种观念会误导人们对生态文明科学知识的了解,因为基础理解就错了。另一方面会引发人们猎奇,因为新物种的所谓的发现,引起生态观赏研学,反倒损害了生态环境。“生态保护最重要的是对自然和谐的可持续保护,让它在自然界中可持续生产。和养鸟对比,我们倡导的是观鸟——笼子里养不如拿望远镜看,让鸟儿归自然。还有一些拍鸟的行为,为了吸引更多公众拍到鸟,一些地方形成了产业链,比如超常规人流量、交通堵塞等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还有些做法是违背自然摄影伦理的,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碎片化丧失和对物种的惊扰等,这反倒是和生态文明背道而驰了,更多的是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我们能不能、要不要去到自然中,我们能去、也需要去,但是要有限,要遵守自然伦理,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