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现存个体死亡时,则可以称该物种灭绝。因此,当没有存活的个体能够繁殖下一代时,灭绝就成为一种必然。当只有少量个体存活时,由于健康状况、年龄、大范围内的稀疏分布、性别失衡(有性生殖的物种)或因其他原因而无法繁殖时,就可能成为功能性灭绝的物种。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或伪灭绝)需要对该物种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果要宣布此物种灭绝,所讨论的物种必须与任何祖先或子代物种,以及其他近缘种有明确的区别。
在生态学中,灭绝常被非正式地用来指局部灭绝,即一个物种(或是其他生物分类单元)在一块选定的地理区域中已经消失或者灭绝,但此物种在其他地区仍然存在。与全球性物种灭绝不同的是,局部地区灭绝后可以借由自其他地区引入相同物种来进行复育,如狼的再引入。那些现存但受到灭绝威胁的物种被称为受威胁物种或濒危物种。
目前物种灭绝的一个重要影响方面是人类试图保护极危物种,这反映在“野外灭绝”(EW)保护状况的建立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此现状下列出的物种个体仅存活于动物园或其他人工环境。其中一些物种是功能性灭绝,因为它们无法在生态系统中维持有意义的功能,而且不太可能恢复到野生状态。在可能的情况下,现代动物学机构通过精心规划的育种计划,以维持种群数量,并有可能在未来重新引入到野生环境中。一个物种野生种群的灭绝可能产生连锁反应,造成进一步的物种灭绝,也被称为“灭绝链”。
物种灭绝可逆吗
直到最近,一种动物的灭绝还被认为这意味着它的时代在地球上的结束,可是,有人提出一种假定,通过克隆技术,灭绝的物种可能“去灭绝”吗?另外,克隆已灭绝的物种跟重新引进区域灭绝的物种一样,其做法本身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议题。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GeorgeM.Church)等一些人认为,技术进步将使我们能够利用已灭绝物种的DNA进行克隆,使其“复活”。目标克隆物种包括猛犸象、袋狼和庇里牛斯山羊。为了增加成功率,必须从不同个体的DNA中克隆出足够多的个体(就有性繁殖的物种而言),才能创造出一个可存活的种群。尽管有人提出了生物伦理和哲学上的反对意见,克隆灭绝的生物在理论上似乎是可能的。2003年,科学家试图克隆已灭绝的庇里牛斯山羊(C.p.pyrenaica)。但这次尝试失败了:在285个重构胚中,54个胚胎被转移到12只羊体内,但只有2个胚胎在妊娠期的前两个月存活了下来,但随后也死亡了。2009年,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克隆庇里牛斯山羊的实验:有一只克隆羊出生时是活的,但在7分钟后由于肺部的生理缺陷而死亡。直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灭绝的物种被克隆成功。
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基因污染
基因污染是指对原生物种基因库非预期或不受控制的基因流动,用来形容从家养的、野生的、非本土的或入侵物种到野生本土物种的基因流动。基因污染对于某些濒危动植物的威胁极其严重,因为这些动植物只存有较少的数量,非洲的野生狗就是其中一例。由于野生物种与家养狗的杂交,这些野生狗不但失去了栖息地,而且与家养物种之间产生了基因流动,致使它们的保护情况严重恶化。最重要的是,基因污染是不可逆转的改变。
栖息地破坏
栖息地破坏是指自然栖息地无法维持现有的物种,导致栖息地的生物流离失所或灭绝的过程。人类破坏栖息地普遍是为了获取天然资源以及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而清理栖息地则以发展农业为主。破坏栖息地目前被列为导致全球物种灭绝的头号原因。当栖息地被破坏,该处的生物承载量将会降低,使该处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栖息地破坏令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生存,82%濒危鸟类的威胁就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
过度捕猎
在濒危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视为“全身都是宝”而遭受灭顶之灾。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胆、海豹的油、藏羚绒,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千世界一度成为了人类的大屠宰场。而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其结果是“商业性灭绝”。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
气候变化
生物集群灭绝
生物在地球上有周期性的大灭绝,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五次。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据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全新世灭绝事件
关于新物种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地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