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全媒体力量,性别议题报道让很多以往被公众忽视的性别问题得到了重视,对社会舆论起到了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
全媒体时代如何才能走出报道误区,正确引导舆论,更加理性、客观、公正地报道性别议题?亟待媒体从业者的深思与探究。
走出“人云亦云”的误区,从“博眼球”到“追事实”,性别议题报道须增强把关意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种题材、体裁的新闻,都必须是对事实的真实报道,性别议题报道也不例外。
2017年7月4日,一则“河南某中学两教师强奸12岁女生,警方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扩散。随后,多家媒体对此做了报道。7月28日,在警方通报案情后,新华社发表了《“女童遭教师性侵”的诬告闹剧是如何编造出来的?》一文。虽然这篇虚假的性别议题报道是由个人的信口雌黄而起,但专业媒体在其间的失守令人扼腕,部分媒体在报道时一味追求速度,在不能准确掌握性别议题真实性的情况下,未尽核实之责,罔顾事实真相,借助吸引眼球的标题制造轰动效果,从而助推了虚假新闻的扩散,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和曲解。
不仅是这起“诬告闹剧”。近年来媒体上出现的不少性别议题“反转剧”,也多是由于媒体记者在片面化采访、碎片化解读、信息链不完整的情况下妄下结论所致。
走出“就事论事”的误区,从“讲故事”到“亮观点”,性别议题报道须强化舆论引导
媒体对性别议题的议程设置和话语表述,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导向。
2017年8月,多家媒体报道了一起“海归男单恋8年遭拒,把女同学扔下19楼”的事件,在报道中,有媒体详细地描述了两人交往和悲剧发生前的种种细节。
碎片化的细节描述,再加上过度的情绪渲染,淹没了“亲密关系中性别暴力”的实质问题。一些受众在看到报道后,没有对施暴者的行径加以谴责,而是认为受害者拜金、遇人不淑等等,给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当下,不少转发量和热议度很高的性别议题报道,都热衷于故事性、话题性,忽略了其背后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立场上都并未全面、透彻地将其中的性别问题、性别关系和性别权力阐释清楚。
在全媒体背景下,媒体融合形成了新的舆论格局,针对舆论传播出现的新变化,媒体不仅要敢于发声,还要善于发声,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规律,找准全媒体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又要讲究策略,统筹好时、度、效的关系,将多向互动的互联网思维融入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以新的媒介范式、多种传播样式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重构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走出“各说各话”的误区,从“单一性”到“多元化”,性别议题报道须实现媒体联动
2017年5月,自称“传统文化公益讲师”的丁璇在江西九江学院作了主题为“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的讲座。讲座中,丁璇关于“女性穿着暴露会克家庭、克父母、克子女”等言论被发布到网上后,立即引发了舆论哗然。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性别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还多是“各说各话”,令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加强性别议题报道的媒体联动就是要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壁垒,打通多方传播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使报道与网络舆情产生良性互动,全面立体覆盖受众,从而传播正确、平等、公平的性别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