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环境中性别舆论相关问题研究分析舆情分析报告

一、当下关于性别舆论的几种主要现象

性别问题一直是当下社会环境中较为敏感的存在,它之所以呈现敏感的特性一方面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即女性权力的缺失,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关于性别平等的力量不断出现,这就形成了现代解放思潮与历史遗留观念的对抗;另一方面这种种对抗在网络环境中得以更便捷的传播、讨论,进而形成关于各种各样性别问题的网络舆论。这些性别舆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关于女权的舆论现象

2.关于男权的舆论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男权与女权的舆论对立并不代表全部男性观点与女性观点的对立。例如,有的男性并不反对女权主义甚至是呼吁女权、而有的女性对当下极端女权也表现出极大的不认同。

3.关于性别气质的舆论现象

就人而言,性别气质主要是指对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区分和概括,例如男性可能更具阳刚的气质、而女性则可能更具有温柔的气质。当下关于性别气质的争论也形成了一定的舆论,但是关于性别气质的舆论基本上走过了从抗争到和解的路径。

例如,对于男性气质来讲,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小鲜肉、暖男似乎更加广受大众的喜欢,而直男癌、油腻男人往往成为大众诟病的对象;对于女性气质来讲,女性的独立性、攻击性甚至是泼辣性受众的好评度更高,而玛丽苏、傻白甜的好评度往往不如预想的那么好。

二、当下网络环境中性别舆论形成的触发性因素

网络环境中性别问题敏感而易发酵,主要是因为性别话题大多涉及价值论层面的讨论。舆论事件最容易在价值论层面发酵,因为每个人对性别话题的认识、立场、经历都是不同的,事件和传播者之间会形成无数的链接点,链接点越多,传播者的参与兴趣也就越多,引发的争议也会越多,从而让舆论产生滚雪球似的增长。

根据网络上关于性别问题的争议,性别舆论的触发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事件新闻

由事件新闻触发性别问题的讨论往往比较直接,性别舆论场更为震荡。纵观近几年来能触发性别舆论的新闻事件在类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类型大体包括:性侵类事件、家暴类事件、个人或平台言行类事件、职场遭遇类事件以及女性生命安全类事件(自杀、他杀)等。

除了具有共性的事件新闻,有一些特别事件新闻可能也会触发关于性别问题的讨论,这种性别舆论的形成往往是无意识的。

2.话题新闻

现在在各大信息传播平台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话题新闻。平台或者博主抛出一些话题,以追问网友态度的方式在网络上形成讨论。而触发性别舆论的话题新闻往往比较多,具体可以归类为彩礼类、生育类、婚恋观类以及冠姓权类等。

这些话题新闻可能不会造成性别舆论场的激烈震荡,却可能通过时时推出、引发讨论,以此形成一定的性别舆论分歧或者共识,对性别舆论景观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

当下将性别问题作为主要表达视角的影视作品频频出现,而这些影视作品的爆红也带动了网友对其中性别主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能够促成性别舆论的形成。例如宫廷剧《甄嬛传》、《延禧攻略》等、都市剧《欢乐颂》、《我的前半生》、《都挺好》等。

有些将性别问题作为次要视角的影视作品,也会被一些受众发掘并放在网络上讨论,进而触发性别舆论的产生;

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相亲类的综艺节目、家庭夫妻、婆媳相处类的明星真人秀等也总能引发大众形成关于性别问题的讨论。

三、当下网络环境中性别舆论生成的传播环境

网络环境中性别舆论之所以复杂多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这一阵地的存在和不断壮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促成性别舆论生成及传播的主体离不开大众媒体、意见领袖式自媒体大V以及广大网民这三大主角。他们基于自身角色性质在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着性别舆论。

1.大众媒体性别议题的传播敏感度

就主流媒体而言,大部分主流媒体的性别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具体表现在报道对于性别问题为主要矛盾的事件时,除了在报道基本事实之外,还往往会明确的表明媒体态度。例如,人民日报在报道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中限制女性晚上8点之后乘车时,明确对这一方案表示了否定。但是对于性别问题为不是主要矛盾的事件时,性别议题往往不会表现的那么明显。

除了基本事件的报道,主流媒体会主动的报道当下关于性别平等的正面信息。

2.意见领袖式自媒体大V的带动

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大V仍旧保持相对理性的态度辩证分析,辩证性别权力的内涵、就事论事分析性别权力在事件中的矛盾问题。

3.网民意见的群体极化

四、当下网络环境中性别舆论景观特点

1.演进:从舆论高地到舆论陷阱

2.抗争:性别权力的争议和界定

现在网络上关于性别权力的界定争论纷纷。到底什么是女权?女权在当下网络传播语境中的内涵是否被异化?真正的女权主义和伪女权的区别?女权是特权还是平权?如何辨别男权?网络上一系列关于性别权力的界定形成了性别舆论的一大景观。大众在界定性别权力时基于自身立场、自身认知形成一定的抗争。

3.议题:性别议题被优先设置

4.构建:刻板印象的解构和重构

5.困境:身处网络舆论中性别保护制度的尴尬和争议

1.关于性别舆论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空间距离

关于性别舆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

那些在网络上振臂高呼某种性别权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并没有成为性别权力的践行者。例如,有些网友在网络上呼吁女性独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仍旧不想工作、在经济上依附男性。由此有人指出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是那些活跃在争取教育权力、实现工作价值、家庭关系互助且自主的人们。因此我们在制造性别权力舆论的同时,更应该观察自身观念行为与自身言语是否照映。

2.有些问题纳入性别权力的视角讨论是否矫枉过正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问题一不留神就会被纳入性别权力的视角而形成讨论,但是其中有些问题是否与性别权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仍然值得思考。例如,彩礼应不应取消、两性相处中的出轨、女大学生轻生、孕妇抑郁等问题,如果一出现这种问题就从性别角度进行讨论,而忽视了性别之外的更为主要的因素,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性别舆论可能会更加污浊。

THE END
1.面对性别议题,没人能打过黄思晗我最近看辩论赛,有一个女孩儿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在面对性别议题面前,总能用自己清晰的逻辑和精彩的语言进行辩论,我真的特别由衷的佩服。她的发言铿锵有力,有理有据,她值得我们记住!她就是黄思晗! 黄思晗花光了所有的勇气在场上,这是她能想到的,对各位最温柔的控诉了。她说:世界在女性的裙摆下诞生。却不允许他...https://www.jianshu.com/p/097b353ea6d3
2.性别议题的泛化无助于性别平权.docx性别议题的泛化无助于性别平权.docx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问候在场主席,同学:开宗明义,概念先行,今天我们只说清三个概念,一:泛化在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先生”也用于称呼女性,战场也用于称呼考场、赛场,就是词义泛化。二:性别平权在于性别...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519/5143040123010211.shtm
3.ZOE的性别议题学习之公众号篇(1):女性安全女性经历就业性别...停下来休息这段期间,关于性别议题,最触动我的是来自播客“海马星球”里覃里雯老师说的一句话,“不能一直输入,要输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输出,也尝试做了一点点输出,但是依然非常有限,好像总是找不到比较好的着力点,自己的表达也不太清晰不够打动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130/19/81185143_1058278313.shtml
1.贺桂梅如何建设性讨论性别议题?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北京大学贺桂梅教授在“女性文学课”中曾强调不要认为个人的、家庭内部的、私人的事情就不重要,女性议题很多时候就发生在个人生活的场域之中,比如职场妈妈的不公平待遇,比如性骚扰、家暴,乃至婚恋嫁娶等等。女性主义运动有句话叫“个人的就是政治的”,脱离了经验谈论性别问题会陷入空洞。但一旦面对女性议题尤其是社会新...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315789
2.关于性别议题的困惑叠甲:我生理和社会性别都是女,承认女性存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也更结构化的被剥削,也经历过女性在职业场上的被歧视,同时我也尽力做到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歧视/剥削/迫害女性。 总而言之,我不喜欢性别议题,也不喜欢身份政治。 或许在拥有身份之前,你我不过人类。赞...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5936060/
3.讨论性别议题切忌自说自话别被刻板印象迷了眼原标题:讨论性别议题切忌自说自话 别被刻板印象迷了眼 5月20日,在许多人都在纪念“爱与被爱”的这一特别日子的时候,“吵架到一半发现男朋友是对的”这一有关恋爱的老生常谈话题,却在这一天不失时机地登上了微博热搜。 一部分人选择直接加入此话题的讨论,有的直言,这时候女方应该撒娇、装委屈;还有的则认为...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5/22/032596379.shtml
4.贺桂梅:“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其中蕴涵的恰是阶级/性别议题的结合以及以何种方式结合的问题。 如果说阶级/性别议题的结合的问题不只表现于“四三决定”之中(“四三决定”不过表现得更明显并将其制度化),而有着更深远的历史脉络的话,则可以追溯到五四后期左翼革命话语如何整合女性话语,尤其是整合现代都市激进女性文化的方式。在此,丁玲还是一个...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036.html
5.考研答题技巧论述题答题技巧1、性别议题的偏颇建构 案例:男女性别对立、女权报道、荡妇羞辱、同性恋群体、媒介形象 2、地域差异的思维定势 案例:地域黑、刻画对立 3、社会群体的他者认知 案例:农民工、残障人士的报道用词、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精英群体报道的民粹化 案例需要具体案例,需要积累 ...https://www.gaodun.com/kaoyan/sh/121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