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又称诡辩家、智术之师,是指古典时代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派的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智者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不仅拓展了教育内容,还延伸了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教育史上长期沿用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3.智者重视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把道德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
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有一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有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将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同时也认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智者们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希腊教育中的很多基本命题。简言之,智者的教育思想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希腊三哲”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一)美德即知识(名词解释)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通过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完普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②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
明显的进步意义。③但知识即美德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二)苏格拉底法(大考点)
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或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1.产婆术的过程分成四步
(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有可能学习。
(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纳为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苏格拉底方法的特点
(1)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结论。
(2)问和答的双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的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
(3)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如受教育者须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堪称三个里程碑。
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的著名教育思想家,主要教育活动是主持和创办学园,主要教育著作是《理想国》,他是最早“寓学习于游戏”的提倡者。
(一)学园(名调解释)
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被视为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既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活动,培养各类人才,同时也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了古希腊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学园开设的课程门类众多,有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数学占有重要地位),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园共存在900余年,一度成为当时希腊世界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心。
(二)学习即回忆
学习即回忆是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理论。
1.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认识理念世界要靠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因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不变的,灵魂在降生到肉体以前已经认识了理念世界中的一切理念。
2.当灵魂与肉体结合转生为人时,由于对进入牢笼(肉体是灵魂的牢笼)和失去自由而产生快乐、恐惧,并且受到现象世界中各种欲望诱感等原因,使本来具有的知识,或已认识的理念遗忘了。
3.不过,这种对真理和知识的遗忘和灵魂的睡眠状态是暂时的,如果遇到适宜的条件,或给予适当的提示(如用精神助产术),特别是借助可感事物(理念的副本)的启示,便能唤醒和回忆起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理想国》(大考点)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执政者、军人、工农商各就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实行共产制,个人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全部教育公有,男女一律接受平等教育。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成为理想国的四大美德。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
为了实现理想国,柏拉图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1.教育目的:培养和造就哲学家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2.教育作用: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通过教育培养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3.教育内容:他强调男女平等,提出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智者的三艺,合称为“七艺”。另外他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4.教育阶段:根据柏拉图的见解,国家公民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贵教育和养育,分为五个阶段:①学前教育阶段(0~6岁):②初等教育阶段(7~16岁);③军人教育阶段(17~20岁):④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30岁);⑤哲学家教育阶段(30~35岁)。学生受完这一阶段教育后成为哲学家,就可以执政,一方面执政:另方面要维续学习,到50岁,能治国,就成为哲学王。
七艺(名词解释)
“七艺”包含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学)、音乐、算术、几何、天文。“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治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一)吕克昂(名词解释)
吕克昂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哲学学校。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验和训练,并建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实践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念的主要机构。后与学园等合并为雅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