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老子是教育学部分考查的一个重点人物,由于教育学部分涉及的人物过多,以至于多数考生对该人物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本文特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学部分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能够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并称“老庄”。
二、著作
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是老子所著,而《论语》和《孟子》是弟子记录孔子和孟子的言行而成。
三、人物思想
1.文化堕落论:老子认为,“道”与“无”同义,是“先天地生”的本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都是与“道”背离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杀父弑君盛行,社会就开始出现混乱了。当所有人都重视义的时候,没有兄弟能不团结,没有子孙能不孝顺,没有官员能不廉洁,不用约束而礼行天下,可是如果没有义而只强调礼,则必然要混乱,没有义的礼就是作秀。当所有人都重视仁的时候,天下的兄弟姐妹都互相敬爱,不必有血缘亦如兄弟,因为仁者爱人,而没有仁的义也是不完整的。当所有人都重视德的时候,天地之大德曰生,每个人都重视自己之德,每个人都散发着生生之气,这个气可以感染别人,而不再要求别人,由内心生出的仁心方是真正之仁,没有德的仁也是不完整的。当所有人都重视道的时候,那就不可言说了。
老子认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堕落。因而,老子把以传递文化为任务的教育看作是促使人类堕落的工具。
2.人性“复归”论:老子以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教育使人有知有欲有私,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老子把人性“复归”,人人都回到婴儿般的天真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
3.“绝圣弃智”论。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他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就是回到“无知无欲”中去,忘掉知道的东西,抛弃学到的技能,并且“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他根本否认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只会使人性堕落,主张“绝学”,一切任其自然,“行之言之教”(是指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4.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回归自然。
墨子、孔子、老子之思想争锋
1.著作:《墨子》
2.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实现“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爱所有的人,互惠互利)社会理想的人】
判断兼士或贤士的三条标准“博乎道术”(知识技能)、“辩乎言谈”(思维辩论)、“厚乎德行”(道德)
3.教育思想:
以“兼爱”,“非攻”为基本主张
4.教育内容:
(1)政治和道德教育
(2)科学和技术教育(小孔成像、光源传播、杠杆、十进制、点线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概念,奠定中国几何理论的基础)
(3)文史教育【墨子认为儒家的六艺具有腐朽、寄生的特点,尤其是他的“非乐”思想,他认为乐教耗费人力物力,消磨人的意志,于社会实利无补。因此,墨子以为只需学会对“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
(4)培养思维能力
①三表法:发散思维【三个角度-有本、有原、有用】
②察类明故: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分析思维
③说之:推理思维
5.人性论: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教育的作用,比孔子进步)
6.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直接经验)、“闻知”(间接经验)、“说知”(说知是核心)
7.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8.教育方法:
(1)主动:“虽不扣则必鸣也”(主动施教)VS孔子“不扣不鸣”(被动施教)
——扣之以小者小鸣,扣之以大者大鸣(学记)
(2)创造:批判儒家“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成就,自己不立新意);墨子认为述是作的前提。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3)实践:儒家“听其言观其行”强调思想动机;墨家:“合其志功而观焉”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言必信,行必果”。
(4)量力: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孔子
孔子《论语》——世界&中国启发式教育第一人/圣人/万世师表(民国时期万世师表: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陶行知)
1.人性论:
A“性相近,习相远”
(1)习:后天社会环境教育——外铄论
(2)教育的关键作用;
(3)为平民举贤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B性三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教之
(1)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2)教育对象:中人
2.教育的功能:
A社会功能:庶、富、教——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
庶:平民;富:生产力;教:教育。
B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3.创办规模最大的私学(据史书记载最早是邓析和柳下惠)
4.教育方针:
(1)全面教育
(2)教育对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
(3)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教育起点的公平和相对平等,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4)为什么:当时教育具有阶级性
(5)在今天与之理念相接近的:九年义务教育
(6)扩大的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下移到贫民
5.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6.教学内容:文(文献)、行(品行)、忠(忠诚)、信(信实)
(1)文:六艺科目、六经内容
(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特点: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与墨子对比
7.教学过程理论:学思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道德教育:克己复礼为仁(仁义)
(1)道德居于首要位置,
(2)最高的道德准则:仁;
(3)道德规范:礼
9.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由博返约(从多到少)
11.教学思想、方法:总体强调学而知之
A教育思想:
(1)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①首倡启发式教学——中国&世界启发式教育第一人
Ps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属于具体的方法
②朱熹: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
启:开其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发:达其辞
(3)因材施教
①朱熹:夫子施教各因其材——思想最早是孔子,说道原则选朱熹总结(PS学记体现的思想或原则可选因材施教,提出的思想可选,但是提出原则不选)
②论语原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闻斯行诸”-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
(4)巩固性原则eg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5)“力行而近乎仁”收录于《礼记中庸》(子思写的)——体现知行统一的原则
(6)《论语子罕》“叩其两端”——从不同方面解决问题,从而能完全认识理解问题
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等——多选
12、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的人是:孔子
孟子
孟子:亚圣----教育思想集中在《孟子》一书
(1)最早“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人性论:性善论-人性本质是平等的-----遗传决定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PS:孟母三迁-
A体现环境对人的影响
B德育方法:环境陶冶
(3)教育作用:扩充善性
(4)教育目的:明人伦(后朱熹继承)(王守仁“致良知”继承孟子与《大学》)
人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尤其重视父子之间的孝,兄弟之间的悌
(5)教育内容:道德教育
(6)教学方法:
a盈科而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循序渐进;
b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c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反求诸己”-自我反思;
e-“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万我皆备于我心”-内发论
f专心致志
(7)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修养方法为: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