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药”字,我们会想到苦涩、难受
看到“食”字,我们会想到美味、馋嘴
那么,当“药”遇上“食”
到底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保健养生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重视保健和养生,崇尚自然。在西方国家,有人提出用“厨房代替药房”、“食物代替药物”,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思想也是食物保健思想的反映。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药食同源”的一些知识。
“药”与“食”
中医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书中写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古代药食同源思想。
目前“药食同源”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从字面理解,指药物和食物是同时起源的,当前主流的看法是食物即药物,他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知识补充——“四性五味”
“四性”
即寒、热、温、凉。
寒和凉的食物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菊花、绿豆、荷叶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姜、葱、蒜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
辛味食物可祛风散寒、舒筋活血;甘味食物可补养身体,缓和痉挛;酸味食物能收敛固涩;苦味食物泻火存阴,坚厚肠胃;咸味食物可软坚散结、泻下通肠等等。
不仅如此,《神农本草经》也明确记载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各120种,其中120种上品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既可作为药物治疗疾病,又可作日常食饮之用,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
其实“药食同源”涵盖着两层含义:
第一层意思是“药食同源”,顾名思义,即指可药用又可以做食物的物种,人们将它们简称为“药食同源”或“药食两用”。
第二层意思是指本草与食物之间存在同源的联系。其中大部分物品,既可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还可以直接当食材食用,所以被称之为“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的同源性
2成分具有同源性
从生物和化学的角度说,组成生命的元素相同,均为碳、氢、氧、氮、硫、磷等,这些基本元素进一步构成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初生代谢产物,初生代谢产物通过次生代谢过程产生萜类、黄酮类、酚类和生物碱类等次生代谢产物。
3理论具有同源性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百家争鸣,哲学思想空前繁荣。随着朴素自然辩证法及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医学和饮食营养学亦在其指导下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
整体观、平衡观、阴阳五行、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三因制宜等理论指导着食物和药物的应用。
其中在健康中国战略行动中就有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随着国家层面对药食同源,食养文化等厚重传统文化的推动,药食同源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悉与热爱。“药食同源”在人们日常食养中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早为酶酶饮孕育而生,采用18种药食同源的果植,利用自主申请的高精破壁技术萃取,再经过严格无菌化的提纯,形成的独特配方产品。
现代亚健康人群逐渐增长,在体虚乏力、精神状态很差、睡眠质量差等多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身健康,注重饮食调养。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食养的需求还在进一步扩大。看到“药”字,我们会想到苦涩、难受
2、成分具有同源性
3、理论具有同源性
现代亚健康人群逐渐增长,在体虚乏力、精神状态很差、睡眠质量差等多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身健康,注重饮食调养。并且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食养的需求还在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