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民族医院·2021-03-0517:35·济南市民族医院
牛蒡子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果实秋后采,去杂质晒干,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取净牛蒡子放锅内,炒至微黄,稍鼓起并略有香气,取出。
商品规格及功效
生用长于疏风散热,解毒散肿。
炒牛蒡子长于透疹、利咽、化痰。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1.配伍薄荷、连翘:取其升散中的清降之性,配伍发散风热药同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引起的头痛、咽喉红肿者。
2.配伍荆芥、蝉蜕:取其药性质轻,能散风热而透疹外出,可用于麻疹不透或风湿浸淫所致的疮疥瘙痒。
3.配伍大黄、栀子:牛蒡子与大黄、栀子相配伍,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又能通利二便,适用于痈肿疮毒,兼有便秘的人群。
4.配伍玄参、黄芩:玄参可清虚火上炎,黄芩可清热,三者配伍对于风热热毒上攻导致的咽喉肿痛有较好的效果,适用于疫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
民族医药
藏药名为“蒺松”,蒙药名为“希伯-乌布斯”,苗药名为“洛西古”,别名“塔拉布斯”。
1.《晶珠本草》:为敦布(湿生草)类药物。可泻脉,利尿,治石淋。
2.《认药白晶鉴》:生于田间、庭园,与土木香极相似,茎长,叶大,紫色,果实内红,外形似石龙芮之果实,生满带钩的种子。沾衣,甚至能捉鼠(又名鼠粘子)。破痞,泻脉病,利尿;主治石痞,尿闭,死胎不下,脉痞,脉伤。
3.《无误蒙药鉴》:主茎粗长,叶大,如蜀葵;果皮具刺,故可捉鼠。花棕褐色,如飞廉施或马鬃状,种子扁平,形似梨仁。
中医著作讲牛蒡子
1.《名医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6.《养生必用方》:"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
7.《圣惠方》:"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
8.《延年方》:"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药食同源
日本人很喜欢吃牛蒡,很多人都以为牛蒡是日本的特产。其实早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记载了牛蒡的根,可以煮,甚益人。其茎叶也可入药,其苗也可食用。
从形与象的角度来分析,牛蒡在春天发根芽,其根坚固,象征有毅力,足下生根,是一种吉祥的蔬菜。牛蒡茶,用的其实不是叶子,而是牛蒡根。宋代王之道的《浣溪沙·春日》这样写到:
水外山光淡欲无。堤边草色翠如铺。绿杨风软鸟相呼。
牛蒡叶齐罗翠扇,鹿黎花小隘真珠。一声何处叫提壶。
在食用中需要注意的是,牛蒡含有大量铁质,削皮后容易氧化变黑褐色,因此切好的牛蒡要立刻放入清水中浸泡,才不会褐化。另外,牛蒡皮也含有不少营养成分,而且很薄,用来煲汤牛蒡只需洗净即可,若是做凉拌或其他,利用刀背轻轻刮除,或用粗布擦洗也可。
1.牛蒡茶:取牛蒡茶5g,开水冲泡3分钟即可饮用。血虚者可加入3g枸杞子与红枣1枚。能预防高血压、增强体力的功效,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2.牛蒡根炖鸡:牛蒡根500克,母鸡1只。将牛蒡根洗净,切厚片。将鸡洗净,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去血沫。锅内放适量水,放入鸡煮沸,加入料酒、精盐、味精、葱、姜炖烧至肉熟烂,投入牛蒡片烧至入味,加入胡椒粉,出锅即成。有温中益气、祛风消肿之功效。适用于体虚瘦弱、四肢乏力、消渴、水肿、咽喉肿毒,咳嗽等病症。
3.牛蒡炒肉丝:牛蒡子10克,牛蒡根50g,猪瘦肉150克,胡萝卜丝100克。将牛蒡子水煎取汁留用。猪肉洗净切丝,用牛蒡子煎液加淀粉等调味。锅中放素油烧热后,下肉丝爆炒,而后下胡萝卜丝与牛蒡根,调味炒熟即成。有清热利咽之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