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汽车车价暴跌(特斯拉大减价最狠直降4.8万!自主品牌刚经历涨价潮网友:这价格杀疯了)

继去年10月24日降价后,今年刚开始,特斯拉国产车型就再次大幅降价,Model3、ModelY等主力车型价格创历史新低。随后“特斯拉降价”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与之相对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终止,近日,国内各大新能源车企开启了新一轮的涨价潮。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比亚迪、奇瑞、长安、南北大众、宝马等车企,都对旗下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进行了调整,最高涨幅达到了2万元。

特斯拉再次宣布大降价

网友:杀疯了

1月6日,特斯拉宣布,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降价,Model3起售价22.99万元,ModelY起售价25.99万元,交付周期1-4周。其中降幅最大的是Model3后驱版,降了3.6万元,降幅达13.54%;而单价降价最“狠”的是ModelY长续航版,直降4.8万,降幅达13.41%。

此外,特斯拉还公布了全新的ModelS和ModelX售价,分别为78.99万起和87.99万元起。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杀疯了!

还有网友表示:“半年ModelY亏5万”“”半个月亏3万“这是不打算做回头生意了”

就在去年10月24日,特斯拉曾突然宣布调整售价,其中Model3后轮驱动版售价为26.59万元,降价1.4万元;ModelY后轮驱动版下调2.8万元至28.89万元。

据第一财经,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从去年9月份开始便开启了“变相降价”促销,对于自9月16日到9月30日完成提车的车主,特斯拉提供8000元保险补贴,保险补贴可直接用于减免车价。10月24日,特斯拉突然宣布国产车型全系下调售价,下调幅度在1.4万~3.7万元。此后,特斯拉便时不时推出保险优惠、现车优惠政策,用以提振需求。今年1月1日,特斯拉还推出新年限时福利,即日至2月28日期间,完成交付的Model3和ModelY的新车订单,可享受6000元限时交付激励方案;若通过特斯拉合作保险机构购买相应车险,还可享受4000元保险补贴。不过,该新年限时福利因为此次降价而提前终止了。

销量不及预期

被比亚迪“挤下神坛”?

特斯拉多轮“降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需求不达预期。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特斯拉需求不振的消息便时有传出。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9月,特斯拉累计交付约31.82万辆,市场份额为8.2%;2022年前11个月,特斯拉中国累计交付约39.8万辆,市场份额下降至7.9%。相较之下,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前11个月其市场份额已达31.3%。

另据招商银行国际(CMBI)发布的一份报告,特斯拉从2022年12月1日至12月25日在中国的平均每日零售额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28%。

有观点认为,特斯拉车型少,适配工业化大生产需求,便于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单车毛利。但在智能化时代,市场增量不断,单一车型显然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价位的产品需求。此外,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埃安等主流车企的快速起量,也成为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日,特斯拉公布了2022年全年销量,为131万辆,同比增长40%,未实现此前设定的150万辆年销量目标。而在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上,特斯拉也被比亚迪以185.7万辆的总销量拉下销冠宝座。

据每经网,特斯拉生产与销售数据追踪服务商TroyTeslike表示,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订单积压量近月来一直在迅速减少,截至2022年11月30日已降至19万辆,环比下降约33%。而该数字曾在2022年8月底接近40万辆,2022年3月~7月期间接近50万辆。

事实上,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特斯拉的产销量已开始打破平衡。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产量为25.8万辆,交付量为25.4万辆,产销量相差仅为0.4万辆。然而,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产量为36.5万辆,交付量为34.3万辆,产销量差为2.2万辆。而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的产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至3.4万辆以上。

虽然特斯拉方面将此现象归结于“在途车辆数量增加”,但也有观点认为,特斯拉正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的局面。瑞穗证券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短期内,我们认为特斯拉销售可能疲软,因为宏观‘逆风’和消费信心疲软可能会降低对高价电动汽车的需求。”

此外,在数月前,华尔街对特斯拉2023年交付量的普遍预期还在200万辆以上,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现在分析师已经降低预测目标,认为特斯拉2023年的交付量将低于200万辆;德意志银行将特斯拉全年交付量预测下调至184万辆,年增幅大约为40%,再次低于马斯克此前立下的50%增长目标;高盛则将2023年特斯拉的交付量预测下调至180万辆。

“虽然特斯拉2023年的产能有望达到240万辆左右,但该公司运营的几个地区的宏观指标正在放缓。特斯拉最近的降价和保险激励等措施也表明,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面临需求放缓。”高盛分析师MarkDelaney表示。

特斯拉股价在2022年出现“雪崩”,较年初下跌达69%,跌幅是以美国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34.61%)的两倍,并超过Facebook母公司Meta,成为2022年度美股表现最差劲的科技股之一。

据悉,日前有消息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将2023年的销量目标确定为400万辆。这意味着,即使特斯拉在2023年成功实现50%的增量目标(196.5万辆),其全年销量也将不足比亚迪的一半,这家曾在马斯克眼中“生存成迷”的中国车企,或许正将特斯拉逐渐“挤下神坛”。

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宣布涨价

根据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系列政策及规划,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国家将不再给予补贴。

据封面新闻,随着补贴终止,近日,国内各大新能源车企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涨价潮。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比亚迪、奇瑞、长安、南北大众、宝马等车企,都对旗下新能源汽车的售价进行了调整,最高涨幅达到了2万元。

比亚迪

涨价详情:整体涨幅2000-6000元不等。其中,唐家族中,唐EV整体涨价3000元,唐DM-p涨价2000元,2021款唐DM-i涨4000元,2022款唐DM-i涨2000元;宋家族中,宋ProDM-i和宋MAXDM-i均涨价2000元;秦家族中,秦PLUSDM-i涨2000元,秦PLUSEV涨3000元;元家族中,元Pro涨6000元,元PLUS涨2000元;汉家族中,2021款汉EV涨价5000元,2022款汉EV涨价2000-2300元不等,汉DM-i以及DM-p涨价2000元。

长安

涨价详情:长安深蓝SL03纯电版涨6000元,增程版涨3000元;LUmin糯玉米155km清甜款、210km香甜款均涨价1000元,301km蜜甜款涨价6000元。

奇瑞

涨价详情:小蚂蚁涨价幅度分别为4000元、6000元、9000元;无界Pro两款车型涨价3000元。

上汽荣威

涨价详情:荣威eRX5上涨5000元,荣威Ei5、荣威i6MAX均上涨6000元,科莱威CLEVER上涨8000元。

上汽大众

涨价详情:针对ID.3/ID.4X/ID.6X三款车型进行调整,除ID.3纯净智享版涨价1.3万元外,其它车型均涨价6600元

一汽-大众

涨价详情:针对ID.4CROZZ/ID.6CROZZ两款车型售价进行调整,上涨幅度为6600元。

宝马

涨价详情:2023年2月1日起,将对i3、iX3、i4全系车型进行价格调整,涨价幅度在0.4万元-2万元不等。

腾势

涨价详情:腾势D9DM-i官方指导价上调6000元。

哪吒

涨价详情:哪吒S涨幅3000元,哪吒U-II涨幅6000元,哪吒V涨幅4000元。

零跑汽车

涨价详情:零跑T03全系车型上涨3000元,零跑C11全系车型涨6000元。

合创汽车

涨价详情:合创Z03最低涨价2000元,最高涨价8000元。

云度

涨价详情:云度π1全系涨价5000元。

东风新能源

涨价详情:纳米BOX续航331公里车型上涨9000元,续航里程351公里车型价格上涨8500元。

俗话说得好,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达则富裕经济,穷则毫无底线。自从雪铁龙“击穿底线”的用13万的价格来清空库存之后,各大车企纷纷被迫下马,奔驰部分车型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12万元,真实骇人听闻,可谓是开年大戏。

那么豪华车的降价,透露着哪些行业信息呢?

本来以为只是雪铁龙的断臂求生,没想到现在成了车企的海天盛筵,也算是开了眼界了,30多个汽车品牌包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就是之前的躺着挣钱的BBA也低头了。

大家玩过扑克吗?有个玩法叫跑得快,谁先走完谁就赢,感觉现在汽车市场就是这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车企都跑不掉,最终有大部分都会到在黎明前。

网传奥迪A6L裸车20万出头,宝马3系只要不到20万,也有可能这是4S店的套路,但是现在大面积的降价已经扑面而来,豪华品牌也不可能守得住曾经的辉煌。

豪车在中国的售价本身就会被故意抬高一两倍,这不是秘密,早几年平行进口车盛行的时候就在网上掀起过豪车在中国以及欧洲的定价问题,愣是没对BBA有丝毫的影响。

大环境下,三年疫情重创国家经济,用汽车为例子,研发成本,投入成本,宣发成本,人工成本等等已经让汽车制造商压力山大了,疫情解开不乖乖降价,积压的库存谁来买单?

小编就拿海南举例,海南2025年全面取消燃油车的政策规划,这样依赖,经营不善的车企肯定扛不住,率先退出,那么堆积的库存就会严重拖累车企的研发,只能降价处理提前表现回收一部分成本,加大研发力度以争取往后的市场。

大家看新闻了咩?国家发布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自2023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针对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即RDE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等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3年12月31日。

其实这个消息对于消费者来说,意义不大,因为差不多两年前开始各家车企就已经在积极生产符合国6B的车型了,与国5的那次仓促不同,这次车企的压力没那么大。但是对于豪华车来说可就不一定了,原本的豪车,六缸、八缸的,影响就很大,同时这个标准也针对了进口车,这实际上对豪车形成了特别大的管制,豪车或者需要极大的提高成本,在保证动力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污染排放。或者就不得不在动力上面进行减配。这将极大的损伤豪车的品牌力。

从而,在豪车领域,新能源对于传统豪车的竞争,就更具优势。这种通过排放量来对传统豪车进行限制的策略是阳谋。正是借了环保绿色"的大旗;直接能够堵住发达国家"的嘴。就无需再用什么关税配额武器设置壁垒。

再从产品力上面说,无论BBA,还是其他豪华品牌都存在个问题:为了走量,低端都有裸车价十多万的车型。

当然,奔驰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汽车豪华品牌。奔驰有点像茅台:比奔驰贵的,销量差太多。比奔驰销量高的,价格差太多。

雷克萨斯是豪华品牌不?就当它还算个二线豪车吧。雷车均价40多万,高端可触及200万,而且还有一年18万多的销量,月均销量1.53万。而且雷车的起步价二十多万,比BBA高不少。

雷车均价和车型分布不比BBA差,没问题,但不足以与BBA并列的原因是销量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2022年,无论是在中国(18.39万)还是在全球(62.53万),雷克萨斯销量都远不足与BBA相提并论。

在中国,雷车均价和宝马5差不多,然而销量也就是宝马5的水平。也就是说,宝马单拎一个5系出来,就能PK雷车全家。

别看雷车价格高,其实雷车只要一上量就保不住价格,所以之前丰田一直在控量。

如今雷车实在是撑不住了,已经在高达数万元的降价保量,可销量还是没保住。今年雷车在中国会继续暴降。

就拿年初打骨折的雪铁龙C6来说,连2021年产的库存新车都差点符合国6B了,只是因为不满足20万公里耐久的要求,因此不算完全符合。

其他诸如奥迪Q5L,2022款还写着国6,2023款新车都是国6B,值得一提的是可能被国6B麻烦的车企基本上也不用担心了,比如众泰、海马、猎豹,因为已经........

正所谓"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二百",千万不要被套路了,如果不是特别急,不妨再等等,观察观察。

6月底,见分晓!

2023年各家的销量成绩单陆续出炉,上汽集团以全年502.09万辆的成绩,连续十八年保持国内第一,四个季度整车销量逐季环比连涨。作为掌门人,陈虹之前的灵魂论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即“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足以看出,面对新能源的百年变革,上汽积极寻求技术转型的态度,但是市场变化真的太快,就拿卖爆的比亚迪来说,谁能想到它可以月销连续突破30万辆呢?

参考目标规划来看,上汽面临的压力并不小。203年,上汽集团销量目标为600万辆,同比增长10%,实际完成率为83.68%,同比下降5.3%。长远规划上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70%。但自主品牌的实际表现却有些掉队。

主要靠合资品牌扛大旗

根据上汽集团的产销快报来看,上汽大众全年售出121.50万辆,同比下滑8.01%;上汽通用全年累计销量100.10万辆,同比下滑14.45%;上汽通用五菱全年销量140.31万辆,同比下滑12.31%。

三家合资品牌的销量占比超过60%,且均处于下滑状态。除了新能源转型缓慢的表面问题,上汽大众旗下的斯柯达、奥迪表现均不乐观,近些年上汽通用的影响力也是大不如从前。而五菱销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宏光MINIEV不如以往热销,入门级纯电市场饱和,且存在明显的消费升级。

而自主品牌方面,上汽乘用车全年销量达98.60万辆,同比增长17.50%,在集团占比不足20%,但是与实际的上险量出入较大,98.60万辆是否只包含荣威、名爵和飞凡,是否包含了出口销量,我们还不确定。

荣威、名爵上险数暴跌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面对新能源的加速渗透,转型大致分为两步走,既要稳固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也要通过全新专业的品牌来拓展新兴市场。目前,上汽已经拥有飞凡和智己,推进速度并不慢,但对于燃油车市场,却在失去声音。

根据第三方的数据统计来看(根据周上险量),2023年荣威售出16.31万辆,同比下降37.5%,名爵售出10.49万辆,同比下降7.4%。即便是两者累加,也许奇瑞、吉利等头部国产车企的燃油乘用车销量,存在较大的差距。要知道,荣威RX5也曾是爆款车型,巅峰期月均销量曾达2万辆左右。

销量下滑的具体原因有很多,但一定离不开产品更新缓慢、营销不到位、细分市场布局定位不精准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名爵在海外市场拥有不错的表现,也是欧洲市场最受欢迎的国产品牌。

主要原因还是在英国市场有优势,在被上汽收购之后,名爵这个古老的英国品牌复出,回归英国,本地消费者更愿意将名爵当做本土品牌,再加上主销的MG4拥有不错的产品力,名爵也更容易被欧洲消费者接受。

但抛开合资车企不谈,比亚迪、吉利和奇瑞已经连续月销超过20万辆,基本相当于荣威和名爵的累加年销量了,而荣威和名爵之前也曾拥有多个爆款车型,真的要加油了。

飞凡、智己定位混乱

在新能源领域,上汽也存在定位混乱的问题。咱们先说智己,作为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通过L7、LS7、LS6三款车型,2023年售出3.81万辆,同比增长665.06%。虽然增速比较快,但赶上新能源市场普涨,年销10万辆已经成为第一梯队的门槛,智己仍然有很大进步空间。

雄踞20-30万市场的蔚小理就不用比了,作为东风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2023年已经突破了5万辆。参考来看,布局纯电动力的智己,在技术路线上还是有些单一。

车载君捋了一下,国内市场的插混车型(含增程式混动)销量增速,已经连续4个季度领先纯电,所以我们可以发现,2023年销量出色的车企,基本都拥有丰富的插混车型可选。

在这一领域,智己和飞凡都是缺项的。

同时,飞凡的定位也与智己存在重叠。在最开始,飞凡的前身是R品牌,隶属于荣威,来加速新能源转型,但是先后推出的ER6和MARVELR两款车型,却被外界诟病油改电,为了摆脱荣威的影子,R品牌正式更名为飞凡汽车。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相比与20万以下的大众化市场,20-30万区间的中高端,体量略窄,且竞争更加激烈,除了高端化的价格,飞凡与智己不仅存在一定的重合,在三电技术和座舱等方面,相比其他竞品,并没有拉开明显的优势。

截止到目前,飞凡并没有公布2023年的具体销量,但2022年,飞凡汽车仅售出1.45万辆,2023年12月销量为2523辆。

小结:对比2018年,年销超700万辆的巅峰期,上汽集团已经连续5年下降。但值得肯定的是,2023年,上汽集团海外销量达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连续第八年蝉联国内行业第一。

作为行业老大哥,上汽集团仍然拥有庞大的体量,验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双双下降,后者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市场表现欠佳的趋势,同样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加速升级,再不及时调整扭转疲态,靠吃老本可能真的要来不及了。

23年车降价的那么多的主要原因有市场供需关系、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技术进步。1、市场供需关系变化: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增长平稳期,市场对于汽车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2、政策调整:随着中国政府越来越强调环保理念,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环保政策的出台,导致汽车价格下跌。3、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许多车企选择降低车价,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4、技术的进步让部分传统燃油车价格有所下调。

本文将为您介绍2023年轿车降价一览表,包括降价最多的前五名车型。第一名是别克英朗1.5L自动精英版,官方指导价为125900元,目前优惠幅度可达到52000元,相当于裸车的5.8折。第二名是宝马1系120iM运动版,官方指导价为208900元,最高优惠幅度为83500元,相当于打了6折。第三名是别克朗威1.5T乐享版,官方指导价为139900元,目前可以优惠到5200元,相当于打了6.3折。第四名是英菲尼迪Q50L2.0舒适型,官方指导价为246800元,最高优惠幅度为95000元,相当于裸车的6.4折。第五名是雪佛兰科鲁泽,官方指导价为94900元,目前优惠幅度达到了34000元,相当于优惠了裸车的6.4折。

促成这一轮降价的原因被认为是汽车“清库存”,这么理解没有错,但为何要如此着急的清库存呢?根本原因是2023年7月1日将要执行国标第六阶段排放的“B标准”,简称“国6B”!在2020年7月1日到2023年7月1日期间,执行的是“国6A”的排放标准,所有能投放到市场中销售的车辆都必须符合该标准,低于该标准的车辆是不允许销售的,当然二手车除外。降价还会带来一个对消费者的利好,那就是汽车的价格确实会越来越低,燃油车的整体定位会更低;只不过这一次参与价格战的品牌也是以燃油车制造商为主,这会一定程度的造成用户对燃油汽车信心的下降,燃油车会更快的退出历史舞台。只是这些车在补贴阶段里的价格低了很多,补贴结束之后还能涨回去吗?如果涨不回去的话,那之前以高价购买车辆的老车主就要流泪了!因为哪怕前后只差几天,这些车也都等于损失了几万元的价值。未来车辆的价值评估只会按照降价后的低价格进行,所以综合损失其实更大,于是价格能涨回去就是老车主最大的期望。但就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似乎行业还没有做到全面电动化的准备,所以下半年的车市可能会有一次宏观的调控,具体会有什么举措就只有拭目以待了。

TOP1秦PLUSDM-i

9.98→8.98万元(降幅:1万元)

第一台车必须给秦PLUSDM-i,本身就是销量非常大的紧凑型家轿,9.98万元的售价已经是足够良心了。没想到年底竟然又给了1万块钱的优惠,虽然说是燃油转定基金,其实就是优惠。这简直就是爆杀其他同样卖10万左右的插混轿车。

1万元的降价幅度看似不高,其实已经占到了车价的10%。而且作为一个本来就是锱铢必较的级别,9.98万元已经是相当控制成本的结果了。能再拿出来1万元,一是说明他们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摊平,量大了研发、采购一类的成本就变低了。二是说明电池的成本变低了许多,这点从今年市场的格局上也能看出。

8.98万元的价格,插混的身份,省油而且内部空间不差,配置也还过得去,确实很值得入手。最近又有传言说这车要卖到6.98万元,这就属于无稽之谈了,肯定是要赔本的。

TOP2别克E5

20.89→16.99万元(降幅:3.9万元)

别克E5在上市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价很香了。20万出头,续航性能足够,配置还高,一个中大型的SUV,已经非常划算了。没想到年底了通用直接掀桌子,出了先锋版,虽说少了一些配置,但是16.99万元的价格真的太香了。等于是比原来入门版打了一个8折。

果然真的要说卷,还得是上汽通用。纯电中大型SUV,别克E5的价格是最低的。而且用的是68.4度电池,180kW电机,主流配置,带L2级别驾驶辅助、30英寸的贯穿式6K屏,规格依然在线。

TOP3福特电马

24.99→20.99万元(降幅:4万元)

福特电马一度被认为是最有能力挑战特斯拉ModelY的车型,可惜福特想要搞直营,把好车浪费了。23年年初的时候,直降4万元,标准续航版只要20万出点头。官方直接就说是清库存,倒是挺实在的。

不过对销量并没有什么提振作用。依然只有几百台一个月。算一算也有85折的优惠了,但大家都不认。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它的价格还没有到太过离谱的价格,续航、性能也处于还行的地步。加上现在市面上好车不少,这点优惠很难打动消费者。

TOP4雪铁龙C6

21.19→12.19万元(降幅:9万元)

十年好车无人问,一朝降价天下知,说的就是雪铁龙C6。年初的它优惠9万元,如果是共创版,那就是12万出头,就能拥有一台合资中型轿车,配置还不错。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的,共创版的库存不多,大部分是舒适版,但也足够实在。可惜当时的优惠政策并非直接降价,事后返现的形式,对购车者的身份等都有一定的限制。

由此,引发了2023年的降价潮。虽然大部分车企那时候只是凑热闹,把原本的终端优惠拿到台面上来,但也算是推动2023年降价潮的一次助力。

TOP5雷克萨斯ES

29.69→24.69万元(降幅:5万元)

曾经加价趋之若鹜,现如今优惠好几万销量平平。说得就是雷克萨斯。ES作为旗下最好卖的车型,曾经一度成为BBA的平替,现如今也只有地区用户在撑着。毕竟进口车,人家不公布,咱也看不到销量。但如果销量好,肯定是不会有这么大幅度优惠的。

目前雷克萨斯ES有着至少5万元的现金优惠,有可能强制贷款,但是一两年以后可以还,没有手续费。这也是许多豪华品牌4S这两年的惯用套路,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全款拿不到太高的折扣。

曾经雷车可是各个都需要加价的,现如今有优惠,证明产品力确实大不如前了。现在也就一两款高端车型还没有优惠,其他基本都有个几万块优惠。要说原因,三言两语也聊不清,大体上就是时代在变,它不变,跟不上了。

论幅度,肯定是有更多更夸张的,像捷豹路虎,甚至有接近半价的,今天主要聊2023年发生的降价,常年有优惠的就不提了。越来越多的降价,不管是推出新车型,还是原有车型基础上打折,都代表着产品力和售价不符,消费者不认,2024年刚开年,上市的新车也是一个比一个卷,不知道会不会过完年回来又是一场大戏。

THE END
1.不仅有自动驾驶,还有大空间,9月上险量高造车新势力推荐自从去年造车新势力开启交付以后,在他们内部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每月公布的销量数据似乎都在证明谁才是成功者。不过,车企公布的销量肯定不如保监会的上险量来的真实,氢云链也统计了9月上险量排名靠前的造车新势力车型,不仅空间大性价比高,而且还有自动驾驶,都非https://m.maiche.com/news/detail/1931263.html
2.新能源汽车销量知多少?保险数还原真相造车新势力企业9月上险量为5,930辆,高于8月的5,061辆;2019年前9个月累计上险量达到43,418辆,威马、蔚来、小鹏分居前三,且均在万辆之上。 威马汽车1-9月累计上险量达到12,656辆,排在新势力车企第一位。威马此前计划全年交付10万辆,目前距离这一目标显然存有较大差距。为此,威马汽车在内部推行了一系列...https://m.12365auto.com/news/20191121/411515.shtml
1.10月多家新势力销量破纪录,新势力集体破万该咋看?具体公司方面,理想仍然维持了连续多月的新势力第一,10月份共交付新车5.14万辆,同比增长27.3%,尽管环比上月略有减少,但其2024年至今的总交付量达到了39.33万辆,历史累计交付量已突破一百万。其中理想L6车型在10月的交付量中占据了一半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电车型的失利。但与之相对应的,由于L6较低售价的影响...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77130
2....销量打败特斯拉重回榜首;新能源“涨”势再起,新旧造车势力竞争...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前11月豪华品牌累计销量达244.7万辆,同比增速为1.4%,低于乘用车整体销量1.8%的增长幅度。而此前两年,豪华车市场呈现双位数同比增长的局面。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豪华品牌2022年在电动化领域开始推出多款产品,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未能达到预期。造车新势力车企在高端领域的布局,夺走了部分豪华车的...https://www.yicai.com/news/101642743.html
3.2022年造车新势力:头部分化交付量“水分”不大至于上险量数据,是用户实际购买新车交强险后才被记录,相比车企自报的交付数据更为客观准确,也更能真实反映车企的销售状况。因此,想要看2022年各大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的“水份”到底如何,还是要用上险量数据说话。 根据新车交强险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累计为524.9万台,环比去年增长79.3%,在狭义乘用...https://i.ifeng.com/c/8Mj1uDW4X9B
4.造车新势力半年考:6月交付量首次均破万下半年或迎报复性增长?6月以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以“L9是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引爆汽车圈,当月理想汽车交付超1.3万辆,同比增长68.9%。今年第二季度理想累计交付约2.87万辆,超出此前2.1万—2.4万辆的交付指引。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共交付约6.04万辆,位列造车新势力2022年上半年交付量第三名。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7022432581926.html
5.国信证券:新能源车为“碳中和”主旋律之一,带动电池产业链及电动...其二在减排效用明显,传统车单车百公里排碳量约是新能源车两倍(16.25kg/100km vs. 7.93kg/100km),结构向新能源车倾斜能大幅改善碳排放量的情况(2020年假设全是新能源车的情景比现实情境CO2排放量少1273.6万吨/百公里,2025年减排1312.0万吨/百公里)。 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415664.html
6.数读8月新势力上险量:理想惨跌/特斯拉重回王座,格局再次大变...就具体车型来看,8月的销量王者,无疑是特斯拉Model Y,它在当月的销量高达31800辆,同比增长了将近3倍,环比增加了1.7倍多。实际上,根据乘联会数据,Model Y创下了62169辆的月度交付记录,环比增长295%,同比增长261%,位列8月总体乘用车销量第一位。 8月造车新势力车型上险量Top10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143451265836794381
7.造车新势力发布10月交付量:理想首破4万辆大关哪吒连续五个月同比...11月1日,造车新势力发布10月交付量。其中,理想汽车首次将造车新势力的单月交付成绩带入了4万辆大关,小鹏汽车也在10月实现突破,月交付量首次达到2万辆;而哪吒汽车则连续五个月同比下滑,交付量连续三个月垫底。 原标题:造车新势力发布10月交付量:理想首破4万辆大关 哪吒连续五个月同比下滑...https://www.cqcb.com/wanbadian111111/2023-11-02/541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