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少不了香甜美味、造型丰富的西式糕点,那么,您知道西式糕点最早是由谁传入中国的吗?
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和中式点心共存的西点。西式糕点获得了国人的青睐,成为“高级感”的象征。一部西式糕点的接受史,也是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史。
西式糕点顾名思义,是由国外引入的糕点。欧洲是西点的主要发源地。
明清之际寓居北京的汤若望神父,就常在寓所内用蜂蜜、鸡蛋、麦粉为原料制作“西洋饼”,款待达官贵人。据说,西洋饼“薄如楮,大如碗”,食者皆“诧为殊味”,觉得新鲜惊奇。
乾隆年间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地介绍了他在粤东杨中丞家中食过的“西洋饼”:“用鸡蛋清和飞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铜夹剪一把,头上作饼形,如碟大,上下两面,铜合缝处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铜夹,撩稠水,一糊一夹一熯,顷刻成饼。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汤若望时代的西洋饼,是由西方人制作招待客人的,而袁枚吃到的西洋饼,则已出自中国人之手了,可见西式点心传播速度与接受度之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