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主要是由于年轻人养生意识提升,而传统保健食品的药品态和口感不佳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养生需求,添加了玻尿酸、GABA、
益生菌等功能性成分的软糖、果冻、饮料及乳品等零食态养生产品涌现。除了初创公司之外,保健食品企业、传统食品饮料企业,乃
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食品经常一同出现被讨论,这一波功能性食品的兴起也经常被解读为保健食品的零食化快消化。但从中国现行的法
律法规来看,保健食品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作为特殊食品在功能声称、产品宣传及产品上市前的功效审评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规细
则。不同于日本对保健功能食品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目前功能性食品在中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其本质上仍然是普通食品,
产品无法声称功能,从可用原材料、产品准入资质及产品宣传等方面皆按照普通食品来监管。
的角度来看,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在中国面临不同的法律地位和行业监管,直接导致了两者在产品类型、营销宣传、销售渠道等方
面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企业亦面临不同的行业准入门槛。
本报告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中国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行业进行分析,希望对行业感兴趣的人有所启发,同时欢迎产业界人士与我
们共同交流与探讨。
研究目标
中国对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分别实施怎样的行业监管?两者法律地位的不同对功能声称、产品创新等产生了哪些影响?
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在需求端、供给端和政策端的行业发展背景是什么?
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产业链各环节有哪些特点及其发现状如何?各环节有哪些市场参与者?
保健食品的行业发展历程、管理模式、产品类型及功能声称是什么?有哪些行业问题及痛点?其对应的发展策略有哪些?
功能性食品的行业兴起背景、产品类型、投融资情况如何?有哪些行业问题和痛点?其对应的发展策略有哪些?
日本对保健功能食品行业的管理模式是什么?FFC制度的推出对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中国功能性食品行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行业的进入门槛分别是什么?企业关键制胜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市场玩家?
成熟企业和初创公司进入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行业分别有哪些市场进入方式?
2022.4iResearchInc.2
摘要
推动原材料的商业化应用,有利于推动品类的发展及产品结构的升级。
中游:生产商向品牌商提供产品备案、研发及生产等服务,专业化分工提升了产业效率,降低了初创公司的进入门槛;
功能性食品初创公司通常找保健食品生产商代工,下游品牌的发展推动了供应链企业业务的增长。
下游:直销和药店在保健食品销售中占据主要位置;功能性食品多以线上渠道起家,无法在药店渠道销售。
保健食品管理模式:备案制产品进入门槛低,上市周期快,但产品可用原材料和功能声称较窄,产品同质化严重;注册制产品
功能声称: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功能限定在24项特定功能以及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功能。
行业问题:产品功能声称受限且已有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消费者更多细分化的保健需求或将难以满足。
应对策略:国内企业可通过收购国外优质企业,补齐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细分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