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反性”

“自反性”是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自己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动物,人们会依据自我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过程要思考教育对象本身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考虑思维与实在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育者对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当然希望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理解。但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教育内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固有知识来评价和检思教学内容。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断发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对自己教学(学习)过程进行自反的过程。思政课既要以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础,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对课程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这些反差,既说明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又展现了思政课的优势,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宏观思考,对国家哲学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一种优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宏观的哲学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把握。

思政课程如何处理教育对象的自反性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1.既要以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为基础,又要超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既要进入学生世界,成为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对象实现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我循环”的状态。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路径

一流课程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决策,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其中,教学内容改革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与核心,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从立德树人、沟通古今、融汇中西、体用结合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创新。

一.强化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与教授专业知识相结合

二.注重古为今用,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

三.推进中西融汇,将传统文学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

四.提倡体用并重,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渗透教育实践模式

[作者简介]钟庆文(1968-),男,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江苏泰州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56024)、江苏省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27)和江苏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资助项目“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强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色培养之路。开展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举,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开拓。

一、高职渗透教育的内涵

高职渗透教育源自“学科中的德育”。本文将渗透教育从思想政治领域的方法论延伸应用于各专业教学,并延伸到全面素质培养,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天职,以高尚师德为先导,以显性课程为载体,以间接隐蔽、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寓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动。

高职渗透教育内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职渗透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心理,实现“企(行)业文化进课堂、职业精神入头脑”;二是强调专业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强化专业教学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体现渗透教育;三是要将全面素质培养渗透到高职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教育体系。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职渗透教育实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师德影响力,集校内外资源于一体,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等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显性、隐性课程为载体,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如图所示)。

(一)高职渗透教育改革整体思路

1.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目标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立德树人。高职渗透教育应当践行人人可以成才观,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实现立德为先与专业、人文、身心素质的齐头并进,使学生又红又专、成人成才。(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高职渗透教育的开展以强化师德为前提,必须强化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意识,强调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师表,影响与感染学生,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3)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质量。高职渗透教育基于教学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规律,根据高职教育与技能学习的特点,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渗透教育。同时,渗透教育实践的成效应当成为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成效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高职渗透教育必须依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否则就失去了有效的动力方向和途径。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3.高职渗透教育机制创新。以形成渗透教育范式为目标,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其中的关键是围绕工作推进制度建设。“全员”指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与强化激励手段,使全体教职工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导师。“全方位”指制定操作标准,建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渗透教育体系,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显性课程为平台,集校内外资源共同育人。“全过程”指制定评估指标,确保渗透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单元教学、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全过程。

三、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一)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

1.以大爱育人理念践行渗透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实践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很难自主选择教育对象,但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求高职教职员工爱生如子,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基本价值需求,将高度责任感渗透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之路。

2.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相互关系。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与德育主渠道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教学为主与德育为首的统一。教学为主是德育为首的基础,德育为首是教学为主的前提,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效益。

3.基于工学结合改革开展渗透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实施渗透教育的基础。没有基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能力观实践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实质内涵,没有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生命力。因此,渗透教育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在高职课程改革中体现,要在教学内容、方法中挖掘渗透教育因素,找准渗透点,科学设计渗透教育情境,使专业教学与渗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与“三全”机制。体制建设重点是渗透教育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要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指导教务处、各院系等分支机构共同实施渗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渗透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严格过程检查与监控,完善渗透教育反馈机制。同时,必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机制。“全员”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唤起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全方位”是形成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渗透教育体系,涵盖学生素质成长各方面;“全过程”是贯穿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全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开展渗透教育,使渗透教育富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开展渗透教育要构建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展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等。渗透教育的科学性指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规律,使渗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方法。

2.主体发展性原则。主体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规律,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高。渗透教育要有成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3.内容关联性原则。内容关联性指渗透教育内容要与专业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性特点相联系,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想的渗透教育内容应当自成逻辑体系,如同有“明线”“暗线”的文学作品一样,实现渗透教育内容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渗透内容还与社会政治经济相联系,代表一定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教学的价值观、政治观导向,使渗透教育内容既体现社会性,又不脱离教学体系。

5.活动实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坚持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德育等素质教育效果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格要求避免负面影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有效的渗透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效益观上,即“成功教学上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内容切入点,选择好渗透时机和方法,为渗透教育系统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富文.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0).

[3]刘富文,唐靖辉,倪亚兰,等.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渗透教育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J].科技信息,2010(21).

[5]王会平.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8.

[6]熊伟.对高校渗透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3(1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城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世界大学城的开通,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高校各门课程迎来了空间教学的“春风”,通过这种教学推广实现了信息化技术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老师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自2013年以来,大力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改革与试点,积极探索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步步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进一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湘商文化相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与高职学生特点相结合、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三、创新教学管理

自开展空间教学以来,我们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创新,对日常教学实行任务驱动和项目管理。老师根据班级专业和学生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自己选出组长,在空间教学研究任务或项目,学生以组为单位领受任务和项目开展研究,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管理和分工下合作完成。组长在任务项目进度表上详细记录小组研究进展,每周在空间里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利用平台空间进行指导。期中或者期末,每个小组都在空间(部分项目可安排在课堂)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上传任务项目进度表和研究报告。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研究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学生。这种管理方式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玲玲.“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2]胡恒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3]黄丹.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4).

[4]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

[5]胡梅.因势利导搭建世界大学城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论刊,2012(12).

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思路为:完善机制,内涵发展,积极开拓,提升层次。下大力气抓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开拓,创造条件提升办学层次。

强化制度的落实,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学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经过如下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培养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以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2013年下半年启动了第三阶段,主要内容已经转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上来。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巩固扩大近年来推行的学生课题制度、专业主文献阅读制度、国内外访学交流制度,使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定位落实到实处。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责权机制。以《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依据开展导师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导师的责任心和学术水平。完善学科负责人制度,评选优秀导师,适时引入淘汰机制。

中国学院李伟:

学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2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原有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2个专业招生(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学院、基本原理专业属中国研究中心)。2009年,院系机构再次调整,哲学专业归属到新的学院。2012年,学院新增了外国哲学专业并招生。

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具备以下特点:不同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增量协调优势;培养模式丰富多样,“第二课堂”发挥作用;严格管理不能松懈,建章建制立好规矩;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水平。

未来,学院将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交流合作,开放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导师制度;注重调查研究,优化考核体系。

青少年工作系吴鲁平:

在近10年的发展中,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点不断壮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明显提升;导师人数不断增加,导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不断探索并创新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走向制度化,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高校思政专业普遍存在的招生难、出口难、学生进校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青少年工作系坚定不移地走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之路,特别注意“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指导与社科理论和方法知识借鉴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尤其是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展开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并举。未来,青少年工作系将为建构新型思政的“话语体系”做长期努力;走“科学化”之路;建构志同道合的“学术共同体”,加强沟通与交流;成立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小组;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社会工作学院陈树强:

社会工作学院于2006年成功申报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点,2007年招收首届学生,2011年获批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点。

学院注重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亦注重实践教学;在研究方面,鼓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也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尤其是积极参加学校资助的研究生科研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鼓励导师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时引领学生参与,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学院还把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全程育人”学生工作体系应用在研究生工作上,分阶段、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入学适应、社会适应、就业指导等服务。

未来,学院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积极申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二是认真研究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三是对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幅度修订,进一步明确应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四是配合研究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生的规章制度。

法学院吴用:

法律系自1993年建系,从2003年开始招收刑法学硕士研究生,迄今已有10年,共培养研究生586人。目前,法律系硕士生导师为35名(含1位校外专家)。

回顾10年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法律系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主动推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校外兼职导师聘任工作,目前聘任了60余位;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司法职业能力;推进研究生科研工作,实施研究生科研立项资助计划;推进研究生海外交流项目,顺应国际化办学的大趋势。

经济管理学院谭祖谊:

2006年,世界经济学获批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经济系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该一级学科之下,设立金融学和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经济系研究生培养历程有以下几个特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控制招生规模,走“少而精”的发展道路;培养质量很高,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本系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较少,但增长快;研究生师资力量比较弱,指导教师专业学术背景多元化。

今后,经济系将优化专业布局;继续控制招生规模,坚持培养“精英人才”战略;进一步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以高质量的培养过程和良好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吸引本校优质生源;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整合现有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导师队伍。

新闻与传播系罗自文:

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包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总体上,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生源质量有一定保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学科体系;建立了一支有特色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学术能力培养等教学体系相对比较完备;教学方式多样;实行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制度,学生学术能力有较大提升;研究生培养目标较为明确,研究生就业总体形势较好,特别是就业质量较高。

今后,新闻与传播系将主要从学科建设上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打造两支队伍,制定两个计划: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以申报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和专业硕士为契机,为研究生营造更好的学科环境。优化培养方案、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建立培养效果反馈机制。

公共管理系柴宝勇:

公共管理系设有社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目前,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处在论证阶段。一个学科的设立,需要具备内在的逻辑性,要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社会管理和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都符合学校的特色和定位。

从长远来看,公共管理系在办好现有学科点的基础上,要依靠社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培育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依靠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育政治学一级学科,着重突破瓶颈,进一步实现学科整合,真正体现学校的青年和政治特色。这也符合社会对学校的期待。

学校在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上具有多个优势:符合学校特色,契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依托团中央的组织系统支持;学校有培训团干部的优厚资源和优良传统;MPA能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课程等。

中国语言文学系张跣:

2013年,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批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文化哲学硕士点正在建设中。文化哲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一方面,它将哲学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采用“文化性”思考的范式,把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寻求哲学可能具有的更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它对文化进行“哲学性”思考,通过对文化符号的不断反思和追问,对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展开形而上的思考,探寻贯穿多种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结论。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查研究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陈旧,课程建设缺乏准确定位

这是高职教育的通病,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直沿袭着中专或普通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没有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起步较晚,发展的历程不长,缺乏对学校和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机械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模式,不能机械套用其他课程的建设模式。

在和部分思政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有46.8%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陈旧;有79.2%的老师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观念、职业信念的教育。在学生问卷“您希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一题中,具有不同于中职和本科院校的特色占52.6%,与技能教育同样重要占21.65%,与技能教育要兼顾占21.4%,可有可无占4.35%,说明大部分学生期望建立由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对教法研究不够,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调查中,在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你更喜欢哪种方式时,有46.8%的同学选择看视频节目;选择课堂讨论的占43.6%,选择教师单纯教授的占9.6%。调查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喜欢直观方式的教学,喜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互动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而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的逻辑完整性,造成了把理论束之高阁,让学生对其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学分离的现象。思政课教学在很多学校一直沿袭一种灌输式的旧模式,教师往往处于布道者的优越地位,使得学生要么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要么就根本听不进去。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特点产生了鲜明反差,这不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但没什么大用。在培训晋升或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存在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专业课教师多。长期得不到重视,培训考察机会有限,势必影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过多,由于兼职教师大多肩负行政岗位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很难投入足够精力来从事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

二、改进措施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新的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这个核心。“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道德意识的强弱。”[1]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选择那些社会热点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突出职业道德、法制、创业等教育内容。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突破口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习或兼职中,您认为企业对员工哪一方面的素质更重视”问题,选专业技能占34%,职业道德占31%,理论知识占13%,学历占6%,个人品行占16%。这说明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按照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感受和认同,引导和发展学生对职业道德中两难问题的辨别及处理能力。

(二)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其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通过长期的与短期的,正规的与业余的,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2]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不断开阔视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在教师”。[3]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将其内化作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自身行动的信念和指南;二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最后,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三)贴近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思想状况、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观念的变化与发展状况。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依赖于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是否科学准确。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解决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等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因为,思政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所教的知识只有是学生所需要的,才能被很好地接受;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所学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高分子基础教学;信息化教改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诊断与反思;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受疫情影响,各大院校都面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难以开展的现状。为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各院校纷纷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和疫情后常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化工专业领域学习课程《高分子基础》的教学也要打破传统,建立基于职教云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平台的课程设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活动,并结合课程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技双修的教学目标。

1《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理念

2《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

《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首先是要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设计说明,学情和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学习资源、企业岗位实践和考核设计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和实施计划,并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课程整体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挖掘思政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优化课程单元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3《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具体实践

4信息化教改诊断与反思

参考文献

[1]吴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20,48(21):196-197,200.

[2]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3]王芳,王建广,来常伟,等.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J].广东化工,2020,47(17):214-215.

[4]秦四勇,李琳,江华芳,等.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Carothers方程的应用”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2007053.

[5]闫毅,颜静,姚东东.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2008023.

[6]贾曌.在高分子化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21):167-168.

[7]张杰,邹洪涛,毛海立,等.《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67-68.

[8]李晓冬,胡鹏程,张甜,等.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课程的思政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2)107-111.

省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半年刊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主办

THE END
1.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的“第一课”,之所以把它称为“第一课”,是因为它是我们上大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6d79833711dc30c34a0ef16
2.“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研究“大思政课”不仅仅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理念。它强调思政教育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无死角。“大思政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大思政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树立正确...https://www.mm111.net/mpaper/2024-11/16/content_991456556.html
3.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提升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定的技术、技能、技巧必不可少,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是根本。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但这一队伍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牢的问题。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11/20/content_144742_18004826.htm
1.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人民政协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的基本要求。 https://www.rmzxb.com.cn/c/2024-11-15/3634622.shtml
2.系统集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向他山之石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思政课“20方案”应运而生。继而,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于2022年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更具时代感的“大...https://www.zgcsswdx.cn/info/11510.html
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育人的系统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ZXZZ202307018.html
4.高职思政课内容6篇(全文)2.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6mn9lq8.html
5.课程思政课题开题报告(精选13篇)(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https://www.wenshubang.com/kaitibaogao/106205.html
6.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实务思政化课程设计过程体现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项目(案例),从专业教学内容和个人与国家层面相结合的思政教学内容两方面,对本课程的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各项目环节进行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对项目...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22/161283.html
7.高校思政课如何协同讲好“两个确立”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推动“两个确立”入大学生脑、入大学生心的桥梁和纽带。尽管每一门思政课在讲述“两个确立”时各有侧重内容,但都要把握住“两个确立”的系统性、根本性、战略性要求,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大学生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理论与实践,...https://dszk.youth.cn/szjl/qll/202208/t20220815_13920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