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历史与逻辑
TheHistoricalandLogicalFormationoftheThreeAttribut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
Abstract:Thispaperdelvesintothehistoricalandlogicalformationofthethreemajorattribute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politicality,ideality,andtheoreticality.Itfirstreview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analyzingthebackgroundandmotivationsfortheformationoftheseattributes.Fromtheperspectiveofhistoryandlogic,thepaperelaboratesonthespecificmanifestationsandinterrelationshipsofpoliticality,ideality,andtheoreticalitywithinthecourse.Itemphasizesthatunderstandingthesethreeattributesisofgreatsignificanceforenhancingthequalityofthecourseandcultivatingqualifiedsocialistbuilders.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Politicality,Ideality,Theoreticality,Historyandlogic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际背景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多极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颠覆、干扰不断加剧,企图借所谓的“普世价值”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干扰我国发展进程。面对这一国际背景,思政课在坚定学生政治立场、增强国家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国内背景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核心任务,切实发挥好政治引导、思想引领、理论武装的作用。
1.2研究问题与目的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思政课的三大属性——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以期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问题
1.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与关系如何?
2.当前思政课面临哪些挑战与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从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个方面提升思政课的质量?
研究目的
1.深入剖析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提高思政课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2.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现实参考。
3.探讨提升思政课质量的策略与建议,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效途径。
1.政治性体现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达10.7万人,其中中共党员占78.4%。这表明,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为发挥思政课的政治性奠定了基础。
2.思想性体现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创新。据调查,超过90%的高校思政课采用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思政课更具思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3.理论性体现
高校思政课教材历经多次修订,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自2008年以来,教材已进行3次修订,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使思政课更具理论性。
2.1思政课的起源与发展
思政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的起源与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肩负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195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教育学校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定》,明确将政治理论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这标志着思政课的正式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经历了多次调整与改革。197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强调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思政课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思政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要求。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政课进行了全面部署。
1.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此外,还有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2.教师队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共有7.1万人,其中专职教师3.3万人,兼职教师3.8万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2.3%,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3.9%。
3.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例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4.教育效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9年,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总体良好,其中,思政课成绩合格率为96.7%,优秀率为26.8%。
5.社会认同。随着思政课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思政课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状况调查报告》,2018年,认为思政课“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比例为91.2%,教师比例为92.6%。
综上所述,思政课自诞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思政课将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2.2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
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其理论内涵与框架构建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毛泽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政治性层面,思政课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500万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在此背景下,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理论性层面,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据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是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数据的支撑: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思政课提供了理论基石。现实数据显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需求,对思政课的属性与功能进行了明确。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强调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
3.政治性: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纪律。现实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如近年来大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
5.理论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据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思政课质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思政课属性形成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数据紧密相连,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3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内涵与关系
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属性使其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作为思政课的三大属性,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的核心内涵。
首先,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政治性主要体现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使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核心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接近普及化水平,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接受思政课教育,强化其政治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核心要素。思想性强调的是思政课要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思政课需要在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提供思想武器。据《中国青年报》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充分说明了思政课在塑造学生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再者,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石。理论性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授和阐释。理论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充分体现了理论性的要求。
在理解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一方面,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在思政课中相互依存。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立足点,思想性是政治性的内在要求,理论性则为政治性和思想性提供科学支撑。只有将三者紧密结合,思政课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现实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光明日报》2020年报道,一项针对全国100多所高校的思政课调查显示,约90%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表示满意,认为思政课在政治立场、思想引导、理论武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课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设立思政课专项研究课题,进一步强化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
总之,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对于提高思政课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三大属性,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其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主要强调政治性。这一阶段,我国面临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重大任务,思政课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此时的思政课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强调阶级斗争、爱国主义等政治观念的灌输。
首先,在思想性方面,思政课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阶段的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其次,在理论性方面,思政课逐步引入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这一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进入21世纪,思政课的属性进一步丰富,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下是这一阶段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的一些现实数据支撑:
1.政治性方面: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7.1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6.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5.4%。这些教师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2.思想性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不断更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教材自2007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进行多次修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3.理论性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网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81个,硕士点达到273个。这些学科点的设立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进一步融合。一方面,使学生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思政课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思政课属性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深化的过程。从单一的政治性到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相统一,思政课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政课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
3.1研究视角与框架
3.2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进行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属性的研究过程中,确保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本研究所采用方法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
3.2.1.1研究者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以确保数据的多元性和全面性。在问卷调查中,采用了匿名填写方式,提高问卷填写者的真实性。同时,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以评估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3.2.1.3在访谈和观察中,研究者对同一对象进行了多次访谈和观察,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此外,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和整理时,进行了交叉检验,以降低转录误差。
3.2.2效度分析
3.2.2.2构念效度:本研究从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三个方面构建了思政课属性的测量模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最新数据,EFA结果显示,各维度载荷均在0.5以上,CFA结果显示,各拟合指数均达到良好水平,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
3.2.3现实数据支撑
3.2.3.1根据我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10.7万人,较2016年增长15.2%。此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8.9%。
3.2.3.2在政治性方面,根据调查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98.5%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92.3%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传播党的方针政策。
3.2.3.4在理论性方面,根据调查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97.1%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3.5%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分析表明,研究工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提高思政课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4.1政治性在思政课中的体现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性是课程的根本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和探讨思政课政治性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在课程目标上,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在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材统一使用率达到98.5%,有力保证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正确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梦想启航:探索美国移民的无限可能
退伍不褪色法徽映初心
以练促防闻“汛”而动淬炼水上救援“尖刀”
三门峡市湖滨区医院王彬:列车急救三人仁心书写大爱
扬士气打基础体能训练如火如荼
麦富迪量超多鸡肉干,狗狗零食我可真是选对了
发扬革命精神,追忆峥嵘岁月——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赴陕北与党同心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