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docx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如何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如何通过实践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及价值追求,并在现实生活中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以及如何总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面对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实践教学概述

二、实践教学的类型

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活动、校园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大类,这种分法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课堂内实践教学活动以课堂为实践平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园内实践教学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理论知识落实于校园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完善并建构其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进行社会调查或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人生的教学活动。这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递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般而言,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性质,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是根据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面合理设置的,它们虽属同一类课程,但各自有不同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框架,具有不同的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05方案”中,《原理》课的教学重点是从基本理论人手,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根本任务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理》是一门为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指导的课程,其理论性比较突出,需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课程内容上分析,原理课具有抽象理论多、案例事实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学理性多、趣味性少;政治性强、自由发挥少的特点。

故《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应做到:其一,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原理》课的设置有很强的理论诉求,要求从整体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站在马克思主义整体高度去研究、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思想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综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回答这些复杂的问题”。其二,应具备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如果理论性是《原理》课实践教学一大诉求,那么时代性和现实性应是《原理》课实践教学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选取的背景要充分体现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与现实性联系较强的实践,学生才能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概念、命题、原理、观点等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问题,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自觉行动。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概论》课是“05方案”的核心课程。《概论》课和《原理》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理》课侧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把握,而《概论》课则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为重点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通过学习《概论》课,学生应该领悟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注重理论创新,应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设计应该做到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为该课程的学习往往是放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许多学生因为脱离父母的保护或监督,部分同学或变得内向、拘谨,或变得自由解放,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起点,有的同学会不适应,有的会经不起挫折,心理和性格上都会发生变化。《基础》课就是要承担着这一重要的帮助、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时,应做到以学生为本,设计出能让学生真正愿意参与的《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内容的设计是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能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就是主题的主角,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实际,解答了他们道德、法律甚至人生方面的困惑。只有如此,学生才能领悟到《基础》课不同于中小阶段的伦理道德法律常识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严密的理性思考和自身的实践,他们能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层次。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纲要》是“05方案”中一门新设置的思政课程,它以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及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论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纲要》虽然是一门历史类课程,但是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纲要》是连接《原理》和《概论》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历史,了解历史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应该跳出历史的范畴去理解现实政治,从历史事件中去总结规律。

因此,《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求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去感知真实的历史素材,引发学生去思考,以达到其思想上的震动和共鸣,帮助其形成朴实的爱国爱民情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督促其形成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

THE END
1.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大学生的“第一课”,之所以把它称为“第一课”,是因为它是我们上大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6d79833711dc30c34a0ef16
2.“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研究“大思政课”不仅仅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理念。它强调思政教育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无死角。“大思政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大思政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树立正确...https://www.mm111.net/mpaper/2024-11/16/content_991456556.html
3.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提升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定的技术、技能、技巧必不可少,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是根本。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但这一队伍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牢的问题。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11/20/content_144742_18004826.htm
1.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人民政协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的基本要求。 https://www.rmzxb.com.cn/c/2024-11-15/3634622.shtml
2.系统集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向他山之石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思政课“20方案”应运而生。继而,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于2022年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推动更具时代感的“大...https://www.zgcsswdx.cn/info/11510.html
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意蕴,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育人的系统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ZXZZ202307018.html
4.高职思政课内容6篇(全文)2.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6mn9lq8.html
5.课程思政课题开题报告(精选13篇)(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https://www.wenshubang.com/kaitibaogao/106205.html
6.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实务思政化课程设计过程体现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项目(案例),从专业教学内容和个人与国家层面相结合的思政教学内容两方面,对本课程的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各项目环节进行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对项目...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22/161283.html
7.高校思政课如何协同讲好“两个确立”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是推动“两个确立”入大学生脑、入大学生心的桥梁和纽带。尽管每一门思政课在讲述“两个确立”时各有侧重内容,但都要把握住“两个确立”的系统性、根本性、战略性要求,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大学生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理论与实践,...https://dszk.youth.cn/szjl/qll/202208/t20220815_13920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