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以《概论》课为例
李靖(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价值性与知识性,是内涵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种基本元素。在现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着价值性与知识性分离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和目标的达成。价值性与知识性的有机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知识性是载体,价值性是目的,在教学中应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等三方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知识性;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句话明确规定了我国当前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从理论层面讲,“培养什么人”是指思政课的知识问题,从实践层面讲,“为谁培养人”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解决思政课的价值引导问题,“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构成思政课的有机整体。知识性与价值性是内化于高校思政课的两大核心要素,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它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辩证统一,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把价值性和知识性有机统一起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中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科学内涵
从根本上说,思政课的价值性与知识性是由其课程属性和课程目标决定的,是内涵于思政课的两种基本元素。从价值维度看,思政课具有鲜明思想性和强烈政治性的价值定位,这是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存在的前提基础,回答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从理论维度看,思政课是具有系统的知识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其学科设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一门课程,思政课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没有价值性的思政课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知识性的思政课是空洞的。
(一)思政课的价值性
价值,从认识论上讲,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是表示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益关系。作为哲学范畴,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根据本文中所讨论的问题,这里的价值主要是指主体对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和选择等的判断和评价关系。所谓价值性,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高校思政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性理论,是“真”和“善”的统一,其“善”,即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就在于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它代表了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解放全人类事业而奋斗的思想武器。
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从本质上讲,思政课的价值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价值性决定的,是其学科的政治功能和教育目标的根本体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价值性是指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其最新理论成果一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概论》课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强化国家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2、增进政治认同,厚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情怀
3、增强价值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完美社会人格
(二)思政课的知识性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成果,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学界目前对知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国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去定义它。在认识论中,知识就是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知识”的解释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这说明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所谓知识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和意识的属性。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自05方案以来,《概论》课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上述对知识的定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体现知识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核心概念、重要观点和基本原理等体系完整而丰富,彼此间内在逻辑严密,判断和实证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体现自身的知识性。其知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它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高校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学科的角度,知识性是思政课存在和发展的学理基础,而价值性则体现其本质,是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性和知识性两者的共存共融,相互统一于思政课,这是由思政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那么,价值性和知识性何以能共融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内在根据是什么呢
(一)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苏格拉底把他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作为认识世界的开始,他认为认识自己是人们善恶行为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认清自己,便是“无知”,而“无知”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善恶行为的判断。他将不善行为归因于“无知”,认为为恶之人并不是恶的意愿使然,而是“由于无知而误将坏事物当作好事物”。[7]501-502这是古希腊思想家中最早对价值与理性(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哲学表述。
亚里士多德则重点论述了德性与理性(知识)的关系,他将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认为道德德性是灵魂的进行选择的品质,而选择是离不开理智的,因为要想选择得好,Logos(逻各斯,即理智的知识)就必须真实,意念就要正确,就要按照正确的Logos去做。同时,他还认为道德德性与Logos共生共融,相互作用,前者使人们确定目的,后者使人们为实现目的选择正确的手段。[8]这就是说,即使认知理性不直接引起道德实践,它也是需要的,它是正确地进行道德选择的前提。因此,道德与知识是相互统一的。
另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不能通过教育现实?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意思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性本善”),只是到了后天的教育环境不同而养成的习惯才会相差很远。此外,现代心理学理论已经证明和诠释了人类道德形成的心理发展和建构过程,其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道德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的理性认知,进而影响和改变道德和理想信念。
(二)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三)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政课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而应该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角度,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中解释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实现教学中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互统一,使教书与育人同构、真善美相融合。
(一)课堂教学中嵌入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互融合
(二)实践教学中渗透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内外张力
(三)考核评价中重构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双重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习近平.2019.3.18座谈会讲话.
[4][美]R.H.科斯/[美]阿尔钦/[美]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刘守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81
[5]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8.
[6]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164.
[7]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190.